管理学校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时间:2022-09-13 10:52:44

管理学校要处理好十种关系

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具有挑战性。若想真正管理好一所学校,校长就必须静下心来,触摸学校发展的脉搏,谋划学校发展的策略,引领学校向正确的道路发展。但当下教育理念多元,各种教育关系复杂而又微妙,校长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害,重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覆辙。那么,当下校长在管理学校时必须要处理好哪些关系呢?

一、规范与特色的关系

在提倡“一校一品”的当下,各校都关注特色的打造。但由于教育理念多元,各校校长对特色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校长认为只要规范教学,就是特色;有的校长认为特色需要全力打造,不惜人力和财力;有的校长认为特色只是点缀,无须多下功夫;有的校长认为特色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特色而消耗教师的大量精力……笔者始终认为,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犹如面条与青菜的关系,如果碗里只有面条,面粉气十足,引不起人的食欲;如果青菜太多,青菜味太浓,又会影响人的食欲;如果面条与青菜配比适当,如面条与青菜的比例为7s3(接近黄金分割比),则能引起人的极大食欲。由此可见,特色的打造需要把握一个度,应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打造。如果学校规范办学都做不到,就忙着打造特色,这就犹如“海市蜃楼,一瞬即逝”。

二、质量与素质的关系

自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素质拓展活动悄然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值得警惕的是,在拓展素质教育的背后,有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变得一塌糊涂,有些学校的学生在毕业质量评估中,语、数、英等文化学科的平均分竟然只有四十多分。试想一下,这样的学习成绩家长接受吗!社会能接受吗!这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吗!简直是误人子弟!笔者始终认为,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连起码的质量都不能保证,何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按照课程标准上好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如果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都上好了,素质教育就有了根本保证。如果脱离课堂搞素质教育,那只能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可以说是本末倒置,需要全社会予以制止。因此,作为校长理应对质量与素质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后勤与前勤的关系

后勤为前勤服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理应不用谈这个话题。但在现实管理中,后勤涉及资金使用,而资金使用最终都需要校长亲自来拍板,于是后勤人员与校长之间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多,结果导致一些后勤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常务副校长”,自我感觉高高在上,对一线教师的要求就会不理不睬。这样一来,就可能让一线教师感觉自已“吃力还不讨好”,于是争当后勤人员就成为一些教师追求的目标。试想一下,如果一线教师都想当后勤,那么教育还有希望吗?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处理好后勤与前勤的关系,让后勤准确定位。唯有如此,才能让一线教师静下心来教书育人,才能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中层与教师的关系

中层干部是一所学校最骨干的力量,如果中层干部以身作则,用心工作,那么一所学校就有希望。在现实管理中,一些中层干部真的很忙,既要做好一线教师的工作,又要做好学校行政管理的工作,对这样的中层干部,学校要给予高度评价。但在现实管理中,并不是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中层干部都是这样忙碌的,有些中层干部常常以行政工作忙为由,不愿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班主任、骨干学科教学等;有些中层干部尽管已经承担了技能学科教学,却还想方设法减少课节数……试想一下,中层干部如果都挑肥拣瘦,都想“退二线”,那么还有谁愿意当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去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去保障?因此,能否处理好中层与教师的关系,彰显校长的教育智慧。

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发展优先,还是教师发展优先,这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清的话题。当下的一些学校,大都关注学生发展,有些学校甚至还每周安排一次学生比赛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当然是好事,这是教育的根本。但笔者始终认为,如果过分强调“一切为了孩子”这一理念,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每周都要举行学生比赛,势必会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势必要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时间。这么一来,学生的正常学习会受到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研究会受到影响。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忙于辅导学生,而没有精力进行专业提升,这样的教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吗?能让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吗?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不可偏一,忽视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将影响教育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处理好这一关系,力求让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同步。

六、刚性与柔性的关系

所谓刚性,就是制度管理;所谓柔性,就是情感管理。事实上,刚性与柔性在学校管理中都是必须的。如果一味刚性管理,有时候反而会激化干群关系,从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如果一味柔性管理,有时候又会影响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现实管理中,一些校长往往忽视学校制度的存在,柔性管理多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坏处就是容易滋生一些教师“拍校长马屁”的风气,因为他们认为校长认可了,什么事情都好办。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部分教师心理失衡,从而将学校推向不稳定边缘。笔者始终认为,学校管理既要刚性管理,又要柔性管理。在职评、评先、评优等重大事情前,必须以制度为准绳,容不得半点私情;但在一些不涉及其他教师利益的前提下,不妨讲讲人情味,反而会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因此,能否处理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考量校长的管理智慧。

七、行政与业务的关系

校长都是从骨干教师中成长起来的,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一旦走上校长岗位,就热心于行政管理,喜欢摆架子,指手画脚,对自己的业务成长反而放松了要求。事实上,学校是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是事业单位。如果校长忽视自己的业务成长,反而会降低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往往得不到教师对你的真正尊重。因此,想让自己从“文件上的校长”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校长”,就必须要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前提下,关注自己的业务成长。只有自己的业务精湛了,才能让教师对你心服口服,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促进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八、任务与自主的关系

任务,即上级指派的任务;自主,即学校自己安排的工作。其实,处理好任务与自主发展的关系,是任何一位校长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一味做上级布置的任务,固然可以让学校得到发展,也可以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赏,但可能得不到教师的拥护,也可能阻碍学校的发展,因为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上级领导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布置的任务可能与学校实际情况有重大差异。如果一味做自己安排的工作,可能会让学校得到飞速发展,但又可能得罪上级领导。因此,笔者始终认为作为校长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在完成上级任务的前提下又必须要有自主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点面结合,弥补上级领导管理的不足,让学校的发展更加切合实际,更有后劲。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吧!

九、退休与在职的关系

退休与在职教师是校长管理学校时必须要面对的两个群体。在职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力,校长理应重视。但退休教师是学校的根,没有根,学校的发展就好比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缺乏文化底蕴。更何况退休教师就是在职教师的明天,明天有着落,今天的干劲就更足。因此,作为校长必须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始终认为,作为校长对退休教师要多些物质上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浓浓的亲情;对在职教师要多些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充满前进的力量。只有退休与在职教师和谐共处,学校的发展才更有后劲。

十、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学校的发展既需要校内的团结,又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因此,作为校长既要同所在地政府搞好关系,还要同学校所在学区村干部搞好关系,同时还要同社会上一些有能量的友好人士搞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创设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有助于校内管理。如果校外关系处理不好,必然要消耗大量精力去弥补,从而减少学校内部管理的精力,使得学校发展延缓。笔者始终认为,处理校内与校外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一个学区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当地的知名人士组成,让他们适当参与学校管理,从而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帮学校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一做法在当下社会环境下非常有必要。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每一位校长用心去实践,用心去揣摩。当校长能够处理好上述十种关系时,管理学校的水平就显得游刃有余。因此,作为校长要把整所学校装在心里,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为了它的发展不遗余力。唯有如此,才能解决学校管理中遇到任何问题与任何困难,从而让学校能得到跨越式发展。

(浙江省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 317319)

上一篇:“情感语文”漫谈 下一篇:从一道考题看学生分类讨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