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虚幻的力

时间:2022-09-21 03:31:53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中“虚幻的力

摘 要:舞蹈中“虚幻的力”就是一种幻想或是想象。在基训课堂里我们与身体如此近距离接触,并与身体对话。即便没有舞蹈创作中的变幻多样、没有舞蹈表演中的激情四射,老师同样也可以带领学生在对身体打磨锻造的过程中去体会 “虚幻的力”、营造“虚幻的空间”。

关键词:虚幻的力 教学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

一、 基训课堂中“虚幻的力”

没有任何一门舞蹈专业课有像基训课那样,与身体如此近距离接触,并与身体对话。即便没有舞蹈创作中的变幻多样、没有舞蹈表演中的激情四射,我们也不可否认,基训课在对身体打磨锻造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去体会 “虚幻的力”、营造“虚幻的空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苏珊・朗格《虚幻的力》给了我很多启发:

㈠ 首先是“虚幻的动作”。

“舞蹈动作中自发的与之相关的特征是虚幻的,他们表现的生命力也是虚幻的。力量(及生命力的中心)在舞蹈中是一种被创造的――被外部姿势创造的存在。”[1]在实实在在的基训课堂里,老师和学生接触了太多被命名的舞蹈动作:竖叉、前踢腿、五位小跳、串翻身、凌空跃……。每当钢琴伴奏响起,回荡在练功房里的就是 “膝盖伸直”、“脚背绷住”、“胯根儿往上拎” 老师的口令吼叫以及学生“哼哧”的喘息声,犹如建房搭桥的建筑工地般忙忙碌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难道基训课就只有老师的声嘶力竭、暴跳如雷?只留下学生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背后,除了赋予每个动作各自的规格要求、精准角度,更多的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去试问“我们在做什么”。如擦地练习中“延伸”的概念是否可以与阳光的无限放射有相得益彰之处,单腿蹲练习中“韧劲”的质感是否与延绵不断的山脉有异曲同工之妙?

㈡ 其次是“虚幻的情感”。

苏珊・朗格告诉我们:“是想象的情感,而不是真实的情绪状态控制着舞蹈。”[2]我们可否在“手臂、后背、膝盖、脚尖……”这些身体部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去寻找情感的抒发和激情的碰撞。情感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表演出来,并被观众所体会。

“踹燕”――幅度与力量并存、线条与造型共有的古典舞舞姿;“倒踢紫荆冠”――软开度与爆发力融合、跳跃与舞姿结合的大线条技巧,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高难度动作。在“踹燕”和“紫荆冠”形成跃起之前,做了许多铺垫训练、辅助练习,最终爆发了“踹燕”、“紫荆冠”,这中间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不得不感慨其中的形美、力美。只是在这样的孤芳自赏中,老师是否应该带领学生试问:为什么要学它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它们来表达什么?毫无疑问,在表达模棱两可的人类感情方面,舞蹈给与的“意会”空间有着惊人的想象的作用。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被启迪、引发着去填满那空白的“虚幻空间”。心中喜悦的兴奋、痛苦的解脱、郁闷的发泄牵引着我们去奋力地一抬腿、一展腰、一扬手,在“踹燕”的那一瞬间去传达或苦或乐的情绪;胸间高兴的激亢、悲痛的挣扎、忧郁的张扬带动我们全心地一跳起、一仰头、一劈叉,在“紫荆冠”的那一刹那去释放或激情或压抑的思绪。在这样的情绪想象训练中,学生似乎更容易为每一个姿态找到归宿,审美特征从模糊走向清晰,使学生在基训课中找到兴趣的起点,情感的突破 ,更为以后走向舞台、走入观众做好身体、心灵的准备。

㈢ 最后是“虚幻的表演”。

“只有在舞蹈范围内,动作才是姿势。它是实在的动作,却是虚幻的自我表现。”[3]有了“虚幻的动作”、“虚幻的情感”,必然会引出“虚幻的表演”。当然在比较单一的基训课堂里,不会真正如在舞台上一样去要求学生塑造人物角色,但是却要准备一个可以以后能够在舞台上驾轻就熟地表演的身体。

当我们紧张时,就会心跳加速、来回踱步;当我们轻松时,就会舒展眉头、悠扬身姿;当我们悲伤时,就会紧握胸襟、蜷缩身体;当我们愉悦时,就会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基训课堂里有许多短句组合:扶把要组合、大踢腿组合、五位小跳组合、身韵组合……,即便这些组合不可能像在舞蹈剧目里的动作排列一样那么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但老师仍然应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自然身体表现参入到这些训练单元里,习惯用身体去描绘日常生活,用姿势去表演人类的喜怒哀乐。这样情感表演的启发下,引导学生试问:我们扮演了什么?讲述了什么?每一个组合短句都从开始、发展到结束,就像一个生命流程从发生、旋转到消失。射燕小跳组合的灵巧与活泼,如同稚嫩的孩童在草丛花海中 沉浸于扑蜂引蝶的无忧无虑;控制组合的轻柔与稳健,犹如成熟的在回忆自己的逝水年华中感慨当下的幸福和安定;提沉身韵组合的吞吐与呼吸,好似年迈的老者在怀念昔日的“叱咤风云”后欣然接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现实。 在练功房的有限空间里,在一个半小时的规定时间里,我们尝试用“虚幻的动作”去抒发“虚幻的情感”,为观众呈上“虚幻的表演”。

二、 “真实的动作”与“虚幻的力”

我们在基训课堂里,每天接触的、较真的、强调的、训练的就是身体、头、四肢、躯干,这些真实的客观物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和眼睛。我们的灵魂就栖息在大脑、心灵,而舞蹈动作的能动中心就在身体,基训课堂里到处布满呼吸、爆发力、肌肉线条、重力平衡……。动作中力的较量、直立与倾斜、上升与下降、沉重与轻飘,这些都是学生的身体“语言”。真实的碰撞、聚集、分散、翻滚……,也能被观众切实感知。我们在如此真实的氛围里打造身体外形、释放身体欲望、体验身体躁动。

我们深知舞蹈给予了人类最大的意境空白、最神秘的虚幻空间、最广阔的想象天地。在基训课堂里,我们也应该竭尽全力让那些着实可见的肌肉、肌腱、关节消失,赏心悦目的大眼、笑脸、身姿隐退,唯一留下的是抽象的姿势、想象的情感、比拟的形象和虚幻的力。而被学生做出的速度、力度、幅度,教室里所拥有的点、线、面的构图,动作中的地面、中间、空中的三维利用,都成为构建虚幻王国的物质材料。即使没有像在舞台上一样使用逼真的灯光布景、华丽的服装道具,基训课堂里四处弥漫的虚幻气息同样引人入胜、流连忘放。

注释:

[1]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第2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第20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第20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篇: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宁铂事件 下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在智能析取词语模应用中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