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精力转移中的目标干预

时间:2022-09-21 01:41:16

学生精力转移中的目标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受诸多环境因素的暗示,学生会相应地产生多种目标,可是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同时达到这些目标,于是只能选择一些自认为重要的目标。由于受人性和经验的影响,学生所选目标往往偏离正常学习轨道,如果不加以纠正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荒废学业。这势必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目标干预,[1]引导学生选择和践行目标。

一、目标干预的概念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心理学称之为诱因,行为科学称之为目标。目标干预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设定的系统目标,引导教育对象了解目标、认同目标然后从事目标活动的一种教育手段。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人在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需要,需要就引起人的心理紧张,这便成为其寻找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驱力。学校可通过设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目标和利用评价反馈来干预学生的行为。(如图1所示)

二、目标干预的方法

在管理行为学中,目标被视作激励人活动的诱因手段。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一定程度后,师长可对学生提出希望,学生易将教师的这种希望变成自己的需要,于是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期望。美国心理学家佛隆认为这股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与他所追求的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有直接关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①学习能提供他们真正所需要的东西。②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③使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提高学业成绩。同时,目标价值和期望值决定了学生从质上考虑目标,并对目标进行选择。志向水平决定学生从量上考虑目标的高低(即个人预计在什么程度上达到目标)。目标价值是指目标对于满足学生需要的价值,即目标是否值得追求。目标的期望概率(期望值)是指根据学生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指学生对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期望概率在0和1之间,最大为1,最小为0(即没有可能)。期望的东西不等于现实的东西,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差距,有矛盾,其情况大体有三种:一是现实大大超过期望值,结果喜出望外;二是期望值与现实差不多,结果是中间状态,预料之中;三是期望值大大超过现实, 结果受到打击,垂头丧气。[2]教育学生时,要减少第二种情况,避免第三种情况,促成第一种情况。

1.确立目标。确定科学的合适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追求,这是精力转移理论的最终目标。目标是希望的具体体现,注重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兴趣・成功・希望教育之所以有成效的一个决定因素。学生在确立目标时,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没有长远目标,完成近期目标后人就可能裹足不前,同时也会在完成小目标时易被暂时的种种挫折所击倒,从而放弃目标。事实上,在迈向成功的路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影响人通向成功。

2.选择目标。

(1)分类指导,使学生正确选择目标。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学校可以按学生素质教育及目标体系设定德、智、体、美、劳、心理素质六项A级目标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智育、体育、美育、劳技、动机、兴趣、习惯、意志、情感、性格、需要、自信心、自尊心、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21项B级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再找到自己的坐标。

(2)自我选择,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学生的目标只能靠自己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因为只有学生明确目标后才能坚定目标。目标能否坚定,取决于该目标是否出于学生的真正自愿,学生是否有现实的能力。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师长的指导下,确定个人在小学、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五・四制)或初一、初二、初三(六・三制)和高中分别要达到的目标等级。另外每学年初,师长和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志向水平。由于预期达到的高级目标是根据每个学生现有的状况,由他们自己选定的,这就保证了目标难度的适宜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同时,学生自己参与制订目标,也可增强他们实现目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实现目标。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将长远目标分解成近期目标,然后将近期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并依次完成。到期终时,由学生、教师、家长对各个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做出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分别填入考核表(综合评估为学生、教师、家长三者的平均值),并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将各类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下一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采用分类推进方法,能给所有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保优培优、拔中扶中、防差补差提供可靠保证。这种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指导学生达到目标,不要求同步实现同一标准的目标,可使全体学生人人获得成功。

4.评价反馈。

(1)多级成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存在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丧失自信心的问题。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受多次失败的折磨后,往往对学习丧失信心,导致厌学现象。如果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迫学生在同一时间达成同一目标,对于不合格生来说,肯定不如优等生的压力会使他们自觉不如别人,多次长时间的打击,他们就会逐步丧失信心。如果允许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达成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就会在不同级别、不同层面上,人人获得成功和自信。

(2)适时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选择目标后,就会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无论是行动过程中,还是取得成功;不管成功的大小,还是级别的高低,都要适时进行评价激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巩固成功的成果。学生都具有脆弱的一面,特别是不合格学生,当取得微小的进步时,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找回自己在群体中失去的地位和自尊,并为进一步前进注入精神动力。

(3)适宜期望,向学生展示希望。师生多次互动后,教师的殷切期待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时,就会唤起学生相应的反应。学生就会按教师的期待愉快地去改变或修正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和加倍地努力去实现目标,来回报教师的理解与信任,最终学生就会按教师的期待塑造自己的行为。

三、目标干预的意义

在学生教育中,实行目标干预有以下意义:一是全面制订目标体系,目的性强,可以充分发挥目标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使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二是学生确定自己在目标体系中的初始位置,对自己做出诊断性评价,可以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寻找自我的“坐标”,发现自己的优点或“闪光点”,增强自信心;三是学生选择的高级目标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状况,自己参与确定的,这就保证了目标难度的适宜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同时,学生自己参与制订目标,可增强他们实现目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采用分类推进方法,适应每一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保优培优、拔中扶中、防差补差。

上一篇:提升校园品位 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用“现实道德扩展法”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