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力量训练的科学化探索

时间:2022-09-21 10:24:11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力量训练的科学化探索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有: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等。通过引体向上、双杠、实心球、跳绳等项目的测试结果来看,初中生的力量素质不容乐观。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有效利用体育课这一教学载体,对中学生的力量素质训练进行科学化的探索。

一、加强教育引导。消除对力量素质训练的偏见

在现有的初中体育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力量素质的训练不够重视,很少会采取系统化、专业化的力量训练教学。导致学生的力量素质很难得到系统化的训练和提升。同时,由于体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缺乏有效引导,所以很多学生对力量训练还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尤其是一些初中女生,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更是缺乏有效了解,有些甚至认为力量训练会让身体变得粗壮,手臂变粗、肌肉发达等都会影响个人的形体美感,所以很多初中女生对力量训练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力量训练时,必须先对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力量素质训练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于力量训练的积极性。例如,上肢力量的训练不仅会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还会对个人身体的协调性、抗性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是提升跑、跳、投等动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初中体育教师应向学生传播这一观念,加强对学生力量素质训练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力量训练的理解和重视。

二、制订系统、长期、有效的力量训练计划

初中生的力量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训练的过程。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体育教师如果一味采取统一化、标准化的力量训练模式未必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对此,初中体育教师要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力量素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分别制订差异化、系统化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案,如上肢力量弱的学生要划分到一起,制订以上肢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计划;下肢力量弱的学生要划分到一起,制订以下肢力量训练为主的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增强初中生力量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力量训练的计划和目标进行分解,而不是主观性地开展随意性的力量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力量训练模式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例如,利用哑铃等器械开展力量训练时。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让学生先从最轻的哑铃开始练起,然后逐渐尝试10×3组、15×3组、20×3组等难度较高的训练项目,并且尽量将各个项目的训练目标细化到体育课教学进度表中,这样才能保证初中生力量训练目标的逐步实现。

三、科学合理利用力量训练资源

力量训练对体育器械的依赖度比较强,所以要想对初中生的力量素质进行有效训练,除了要保证力量训练资源的充足之外,还要实现力量训练资源的科学分配,让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械发挥最大的训练价值。例如,单、双杠器械在每个学校基本都有配置。但是配置数量普遍较少,如果单纯利用体育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的话,体育训练资源会显得比较紧张。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在课上要重点开展单、双杠使用技巧、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课上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对于学生在课上犯的错误要进行及时纠正,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下多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科学利用、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

四、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激励

由于初中生对力量素质的训练常常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平时要重视对学生力量训练的督促和激励,要让学生保持力量训练的热情,将力量训练计划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分阶段地实现力量训练的目标。例如,在“引体向上”的训练中,有的学生上肢力量非常弱,一次只能做一两次,肥胖的学生甚至一次都拉不上去,这时格外需要体育教师的激励、督促和引导。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对力量训练充满信心,让学生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激发出力量潜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力量素质。

综上所述,初中生力量素质的训练需要引起更多重视。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需要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征和学龄特征,树立正确的力量训练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科学化的力量训练方法,调动学生对力量素质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实现初中生力量素质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上一篇:“问题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下一篇:巧用语文教材点亮作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