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1 09:31:1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从土地资源来看,很多地区兴建了各级开发区。但很多开发区土地都在“晒太阳”,当地政府对城市兴建宽马路、大广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十分热衷以及盲目的房地产开发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

3、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城市化是与现代化并生的,现代化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力资本的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低决定了外流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处在较低的层次。这将导致农民难以在城市获得稳定和收入较高的职位,无力承担起家庭向城市移民、生存、发展的高额成本,农民只能无奈地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城乡之间。如果进城农民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这样的城市化就是泡沫。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国民文化素质总体上仍然不高。2000年我国2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7年,与美国和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12.75年和12.55年相比,整整低了近5年,于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11.48年相比也要低3年多。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即用城市化率来表征的城市化水平,更应是城市文明在全社会的推广并作为城市化的标志。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

三、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1、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

考虑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行城市化特征的不同,应在总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考虑城市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走多元复合型城市化之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别确定这些地区城市化的目标、重点及实施途径,实行多种模式,切忌一刀切。

东部地区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中心城市”。同时以大城市为依托走扩展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扩展,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中部地区应从完善城市体系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建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以大力发展中等城市为目标,走集中与分散并举型的城市化道路。重点改造和发展省会城市和省级中心城市如长沙、南昌、合肥、武汉、郑州,充实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实力,真正起到发挥区域中心功能的作用。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大、中、小城市发展都不足,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一些基础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先实现规模化,再实现内涵化的城市化道路。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战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和监督执法。

二是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的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如水资源,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我国许多城市缺水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北方一些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因此,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同时,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对于土地资源,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调控,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改进土地总体规则:集中土地供应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用地审批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实现土地配置方式的配套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以进一步提高国家对于土地市场的垄断能力;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土地市场地位变化情况监测力度,以充分发挥国家对地价的调控作用。

3、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包括农民进城后的就业、创富、再教育、交际等内容。农民进城不仅要能够养活自己,还要能够养活别人。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要把对农民的教育放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受教育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变成城市居民的可能,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城市潜在居民的素质。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培训途径,除国家和地区财政加大力度支持外,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其中学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再次,调整教育公共政策,促使教育公平。应明确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及其后代的命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上一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下一篇:城镇居民个人社会负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