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收购IBM PC

时间:2022-09-21 09:14:58

联想收购IBM PC

联想集团与IBM日前共同宣布了一项重大协议:联想将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交易总额为12.5亿美元。

联想此举在国内外都引起极大反响,一时间百家争鸣,评论如潮,在《个人电脑》内部也带来一场热烈的讨论。编辑们以实验室主任承健和资深编辑胡纲为代表,对联想和IBM的未来各抒己见。那么在《个人电脑》的眼中,这次并购的前景……

承健:我觉得联想和IBM的这个交易还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会上提到,这个收购是从3年前开始沟通的,谈判了13个月才敲定开这个会,在这中间参与的还有多家大名鼎鼎、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等,我就不信这么多拿高薪的人都是吃干饭的,就图一捣乱看热闹。可见对于这次的收购,双方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了慎重的研究。所以至少从良好的愿望上看,这个交易对双方是有双赢的可能的。当然经营下去后果如何且要假以时日。

胡纲:我的印象是现在产品卖的是IBM ThinkPad,18个月之后卖Lenovo IBM ThinkPad,5年后才能摘掉IBM的帽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再过18个月后的Lenovo ThinkPad会是什么样吧。质量我不担心,关键是品牌号召力,在“专门网”的论坛上,很多用户已经对这次收购持悲观态度,并对联想从产品到服务各方面都提出了质疑。网上的言论虽然出自特定一群,但恐怕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观点。如今很多大公司员工配的笔记本首选IBM,特别是那些跨国公司,那么18个月以后呢?再以后呢?恐怕Dell/HP/Sony等其他牌子正在等着好消息呢―尽管这些是不情愿的选择,但是相信用惯了IBM的用户并不愿意选择带有Lenovo标记的IBM。

承健:论坛上大都是IBM笔记本的老用户,他们对品牌的忠心度相当高。而且看看就知道,至少一半在用二手的低配置ThinkPad,他们还不是购买PC的主力。理想状态下,Think品牌下面的东西还会保持原状发展,Lenovo现有的东西向其有限度地靠拢,并寻找自己的新出路。从目前联想PC产品的发展趋势来看,特别是这次用了个外国CEO,我觉得趋势还是好的。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世界信任一个中国公司的产品,如在5年之后让人信任Lenovo ThinkPad和Lenovo ThinkCenter。

胡纲:这个“5年”的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说是卖PC业务整个部门,其实还卖了5年的品牌使用权,这意味着联想10多亿美元能用5年。为什么是五年,不是七年,也不是三年?我琢磨着肯定和奥运、世博什么的有关。2004年初联想正式跻身国际奥委会第六期TOP计划,成为国际奥委会的第11家也是最后一家全球合作伙伴。而他顶替的上一期TOP赞助商正是IBM。我不知道这两件事究竟是谁促成了谁。但连起来看就是联想努力争取到了一票大单子,但奥运的IT整体解决方案肯定要比卖PC复杂很多,联想的“上家”IBM自然是最合适的老师。从这点来看,联想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承健:把5年和奥运联系起来,确实不是谁能都能看到的。联想究竟买到了什么,其实现在谁也不敢打包票。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至少联想是买到了IBM 9000多人和研发中心,一定程度上的渠道,另外友情赠送一个CEO,不知道包不包括他们的办公桌椅电脑电话咖啡机和车位。其实单这个IBM的CEO就能给联想很多好处了―至少能让现在的管理团队知道真正的跨国公司是怎么运营的。如果真打算在PC业好好做下去的话,这比一点点从头学起要合算的多。面对国内PC市场日渐饱和,联想在这个时候选择大举进入国际市场,正是时候。我觉得IBM把这个业务卖给联想也是对他有信心表现。

胡纲:谈收购是否双赢,主要还是得看价钱是否合适。联想这次付出了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还承接了5亿多美元的债务(联想解释说是属于正常的中间资金占用,可以滚动使用)。得到的是五年的IBM PC品牌使用权以及整个PC业务部门(包括渠道、技术和管理等等),以及一个来自IBM派到联想集团的CEO。但是除了渠道之外,联想真正能消化利用再发挥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有多少?况且外国CEO是否合适中国模式,是否能够像管理IBM那样成功的管理中国大陆的联想,还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然而对于付出很大代价的联想来说,这个检验其实不能失败。

承健:双赢不见得只是个价钱问题,还是得看双方是不是互补。IBM抛弃PCD部门是卸包袱,不是PC不赚钱,而是PC相比其它赚钱少,就像NIKE自己不生产鞋一样。IBM虽然卸掉了自己的PC部门(PC从来都不是IBM的核心业务),但是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联想的PC有发言权,并没有抽身这个产业之外,某种程度上可以相当于外包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外包的活儿要比自己人干得好。

联想买IBM PC业务则是买到了渠道、技术、管理,一步登天。在内忧外患之时,至少联想立即提升了生产能力,并且获得了商用PC的宝贵经验,还有和国际大厂比起来尚显不足的设计能力,是一个新的突破点。事实证明,联想目前只有PC可以成功,那么再跨一步是理想的选择,而且这还是撑着杆的一大步。

胡纲:但是联想还“买”下了IBM的9000名员工。联想已经表态说不会采取裁员或者减薪的手段,而采用任用贤能,相互交流的方式整合双方共两万名员工。但是在两万名员工中,毕竟有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外国人,双方都很难融入对方,况且东西方做事的方法和思想也截然不同,以强大封闭式企业文化著称的联想,将如何让自己适应这种改变?中外员工在薪酬体系和待遇方面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激励机制如何保证国内员工的工作热情,又能挽留住优秀的外方员工,尤其是原中国IBM的900名PC销售精英,对联想而言不仅是个挑战,更是巨大的付出。

承健:这个东西我看也未必见得。做生意的人花十几亿美元肯定不是拍脑袋就敢做决定的,敢揽这瓷器活儿,手里多少得有些金刚钻。新联想对老联想的企业文化肯定是个挑战,对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来说,开大会还要不要合唱革命歌曲肯定是要重新斟酌了。当然,如何具体运作那就是联想的问题了,如果搞“国内Lenovo、国外Think”的套路也未必不可能,咱们不是也一直提倡“两种模式并存”么?我看不会有突变,只能是逐渐融合发展。

胡纲:收了IBM PC之后,联想可以排到PC的第3名已经没有悬念。联想的胃口当然不止于此,它还要越过前面的两座大山―Dell和HP。我丝毫不怀疑全球PC的No.1会落到中国企业的身上,就像过去的彩电市场一样。即便联想真的借助这次收购以后提升为PC的老大,那又如何呢?现在谁还会去争DVD机第一厂商吗?PC可能会比DVD机的生存周期长很多年,但我觉得它也会慢慢沦为像DVD机一样的在超市就能买到的家电。而卖机器的利润可能还远不如其中一块核心芯片的专利费贵。联想一直走的是贸工技的路线,这次的收购也依然是这个路子。对于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能力这两方面无疑是一个,可核心技术呢?似乎不在此次收购之列。这不是联想的第一次国际化冲动,那个与时代华纳合资的FM365已经在2003年末烟消云散。这一次,我也看不到太多乐观的理由。

承健:我认为PC不会变成DVD那样的消费品,尽管可以把造PC抽象到拧螺丝这样的低级运作,但是PC应用永远不可能像DVD机那样简单。它是最重要的人与机器,人与人,人与世界交互的界面,而且可以随需应变,这和造出来就不用操心的DVD大异其趣。所以在拧螺丝之外,PC的软件(不是操作系统,也不是Office应用软件)同样极其重要。否则在PC产品同质化如此严重、门槛如此低的PC业,客户凭什么选择你这个品牌呢。怎么为这些交互操作搭建一个稳定,可用,易用的平台,IBM的经验相当重要。比如IBM为商用电脑提供的加密芯片、备份/恢复工具以及种种看起来不显眼的辅助工具,却能有效帮助绝大多数的客户解决问题,降低使用成本。当一个公司面对数千台笔记本、PC的时候,如何选择产品就不是简单的选择硬件配置的问题了。

胡纲:话说回来,目前联想是第三大PC企业,实际上与前两名DELL、HP的差距依旧很大。全球采购成本的下降幅度有限,而在现有条件下几乎不可能提高销售价格,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很有可能从节约日常运营费用中支出。收购IBM并不代表收购了核心技术,这样对联想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又出现了如何整合原IBM的零售渠道体系、5亿美元债务乃至于政治风险―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是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最严厉的国家。联想集团可能会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变得无足轻重。这是以贸易见长的联想集团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承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确实是联想成长的隐痛,看起来买来IBM的研发设计,也只能在上做文章。但是没有自己的CPU、硬盘和内存,并不意味着永远受制于人。如果联想能借助这个机遇,好好消化并赋予Think系列新的生命,联想完全有机会作为PC厂商与HP和Dell站到平等的起跑线上。当然,Lenovo还要面对很多艰难的挑战,比如怎么让IBM现有的高端客户接受一个中国公司的产品,怎么让9000多骄傲的IBM人放心地为一个没有听说过的公司工作等等。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既成事实的国际大公司,目前的联想还是有很大作为的。

上一篇:超乎想象的测试 下一篇:DELL PowerEdge 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