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18:34:45

联想法论文

联想法论文篇1

一、筛选论据的原则

判断论据是否恰当,要以其是否具有说服力为标准。因此,筛选论据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可靠。不论是叙述事实,还是引经据典,都不能有半点儿出入,否则,就会降低可信度,说服力也会大打折扣。

2.典型唯一。所选的论据应在能证明论点的同类论据中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在说明论点的功能上,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以一当十”的说服力。

3.新鲜亲切。新鲜是指论据是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到的;亲切是指论据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鲜亲切的论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能起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4.丰富充实。没有充实的论据很难将道理说清楚。论据的充实与否不仅在于论据的数量,还要看论据的说服

力。丰富充实的论据应形式多样,能从多个角度全面证明论点。

二、 筛选论据的方法

筛选合适的论据,方法有二:一是定向,二是联想。

1.定向,就是明确论据的指向性。筛选论据必须围绕作文的话题或中心论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材”尽其用,是论据筛选的策略。

如,2007 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为“记忆永远不会风化”。若要写议论文, 就要理解一个关键词语――“风化”。“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根据文题的要求,论据的定向应是那些在人生路上刻骨铭心的经历,或者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这样的记忆当然不会风化。

2.联想,就是增强论据的延伸性。要想论据丰富而深刻,就需要展开联想,包括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科学的做法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可以证明论点的相关材料有哪些;哪些是正面材料,哪些是反面材料;哪些可以全面证明论点,哪些只能证明一个分论点……

三、筛选论据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1.犯知识性错误。有些同学在文章中引用的论据似是而非或张冠李戴。为了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考场上若遇到记不清的材料,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忍痛割爱,二是模糊引用。

2.堆砌材料。有的同学认为,论据多就可以使论证有力,因而不加筛选地堆砌材料。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点面结合,删繁就简。

联想法论文篇2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数学学习;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65-01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认知,即反省认知。美国教育家加罗费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数学的主动学习者,而不是对数学事实和步骤的了解者,那么,我们必须进行解题中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元认知。”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运用元认知原理,优化解题训练,谈一点意见。

一、运用元认知体验,规范解题程序

元认知体验揭示了自我认知过程伴随着对储备知识的再认识和就近发现新知识的体验。解题就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转化,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规律的发现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实现这种转化。

(一)强化审题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题目是由条件和结论构成的,审题就是弄清题意,审清题目的已知事项与解题的目标,审清题目的结构特征和判明题型。

1、审清题目条件的具体要求是:罗列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把条件直观化,弄清已知条件的等价说法,对条件作适合解题需要的技术转换。

2、审清题目结论的具体要求是:罗列解题目标,分析多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抓手,弄清解题目标的等价说法,把解题目标具体化。

3、审清题目结构的具体要求是:判明题型,推敲题目的叙述可否作不同的理解,分析条件与结论的联系方式,明确在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观察图、数、式的结构特征。如果是文字表示的题目结构,设法改用图、式、符号表示,使之逻辑化。

(二)激活知识储备,寻找最近发现区

1、检索大脑中的已有信息。根据题目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想它的定义是怎样的,根据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结构,回想与它们有关的公式、定理、法则是什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知识仓库里,有否储存过这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能否直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题等。回想的思维基础往往是演绎推理,即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把一般的原理、法则、结论套在具体的情况上,也就是直接套用现成的定义,公式、定理或法则。

2、激活思维脉络。如果直接套用现成知识解决不了问题,就必须进行联想。按心理学有关理论,根据人们所反映的事物间的不同关系,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接近联想 ― 就是对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客观事物形成的联系而引起的联想;相似联想―就是对那些在性质上接近相似的客观事物形成的联系而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就是对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引起的联想;关系联想―就是由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3、探索新的空间。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不能马上找到,可以去选择一些接近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这就要提出猜想,猜想的过程也就是探寻最近发现区的过程。然后设法论证这个猜想是否真实。猜想是创造发明的心理因素,它具有新奇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力求摆脱常态模式的束缚,进行发散思维。

二、运用元认知监控,扩大解题成果

元认知监控是指积极控制、调节自己的认识过程,优化信息处理程序,达到收益的最大化。解题之后要对题目作开拓思考,引伸出新题和新解法,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触类旁通。

(一)变换条件,举一翻三

题目的条件在题目里居于主导地位,题目的结论是条件决定的。如果题目的条件改变了,题目的结论可能随之变化。改变条件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把特殊条件一般化;(2)把一般条件特殊化;(3)特殊条件与一般条件交替变化。条件的变化、引伸要注意由浅入深,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变换题型,推陈出新

同一个题目,给予不同提法,可以一题多变,变化成不同题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解法类似,可谓殊途同归,一法多用。

教师讲例题时,选择一些题目,作横向、纵向变化,或要求学生自己去编题发挥,陈“稻”新做,打“包”归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三)变换方法,强化训练

联想法论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力促网络文明的建设,这既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当前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1)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互联网普及初期,由于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所以忽视了对互联网的管理,直到网络犯罪、青少年沉溺网吧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提醒了人们网络也需要加强管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效率、进程都远远落后。西方国家无论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占有较大的优势[1]。

(2)互联网自身的一些特点增加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困难。互联网自身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个人类自己创造的虚拟空间中难以起到约束作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又不能很好地抵制网络垃圾从而出现了网络犯罪、网络侵权等现象。互联网自身的这些特点被一些网民随便利用,严重破坏了网络秩序,阻碍了文明网络氛围的形成。

(3)我国现有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文明建设缺少坚强的后盾。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互联网管理文件虽然不少,但多以规章、办法、通知等工作性文件形式体现,不具法律效力,关于互联网建设的基本法律法规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互联网在起步之时,政府部门就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但大都比较模糊,不够详细,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赶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二是现有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条例存在一些不合理成分。《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在西方国家的小学生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来学习和娱乐之时,我们却规定自己的孩子18岁以后才能接触互联网,这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断送他们?

(4)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互联网上的作用有限。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结合而起作用的[2]。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缺少了约束力,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阴暗的一面在互联网中寻求到了生存的空间,网上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增多;同时,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腐朽的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加之网民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极易受其影响。

(5)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加紧文化渗透,给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有一半以上都设在美国,西方文化在网络上正处于一个霸权地位。互联网作为一个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优势不断向我国传播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攻击我国社会制度,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预谋。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安定团结,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建立一个文明的互联网世界,是我国网络文明建设当前的重要目标。

(1)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网络活动。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还要准确地分析互联网以及人们网络行为的特点,将思想与特点结合起来,用先进的理论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网民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确保我国的网络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治网,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对于网络犯罪,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必须综合治理。法律相对于技术和道德具有更大的威摄力,所以在互联网世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网络立法,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把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人们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同时,针对互联网的一系列问题,都要及时合理地立法、执法。

(3)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伦理资源,建设网上文化基地。互联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网络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凝练,博大精深,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有步骤、有计划地把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伦理道德资源推上网络,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同时从整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入手,通过教育和引导,使网民自动担负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伦理资源的神圣使命[3],建设网络文化阵地。

(4)提高互联网科技水平,加强网络的安全防范措施。网络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网络垃圾产品,不但需要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对其约束,更要技术做保障。要积极开发和研制一些网络安全技术,推出新的网络安全产品,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对互联网中的不良垃圾产品予以过滤和查封,或从源头上予以堵截,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破坏作用。

(5)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首先,政府机构及相关文化部门要不断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监督,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来引导网络行为;不断完善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网、合理管网,坚决清除不良网络现象。

其次,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要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尤其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网站经营要起到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优秀文化及伦理道德、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作用。

第三,互联网用户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熟知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要严于律己,争做文明网民,积极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秋波.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1年7月 第4期,第102页.

[2] 张波,闫建芳.道德主体教育与网络文明建设[j].大连科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12月第22卷第4期,第32页.

联想法论文篇4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互联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采用移动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弥补甚至是改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现如今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常用传播媒介,更是一种涵盖了生活、教育、工作等领域的应用介质。其催生的网络文化既包括互联网活动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准则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而且也隐涵着互联网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应用的实用性和立场的正确性。

1国内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互联网+”是近期提出的新概念,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起。高校就开始了互联网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尝试。尽管学者们在高校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时间较短。但已经取得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策略的研究。主要有张再兴在其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作中提出了构建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应对策略、网络舆情管理对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吴满意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

(2)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我国对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早在2002年就有了专著。即曾令辉等人合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在理论上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徐绍华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一书中论述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胡树祥主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涵进行了论述。

(3)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吴倬在《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一文中论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五大原则,即主体性、实践性、疏导性、前瞻性、渗透性原则。徐建军在其专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育人为本、共建共享、功能优化的方法原则。

(4)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研究。主要包括互联网+公开课的研究;互联网+慕课的探索;互联网+易班应用建设;互联网APP客户终端的应用研究等。凌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探究》论述中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建设源于互联网发展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以及课程受众思想、心理特点的变化。并提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公开课建设,应特别注重授课选题、师生互动、技术运用和教师素质这四个环节。雷山漫在《从传递知识到引领价值观构建――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中谈到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认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建设重心就在于课程的设计上。乔乐林则以独到的视角分析网络游戏对受教育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他在《网络游戏的功能价值及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借鉴》一文中阐明了网络游戏的功能价值及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问题,并提出发挥网络游戏的优势,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等。杨文博的《校园APP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APP的优势,将校园APP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提出了建设校园APP的具体措施。卢挚飞在《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变单一化为多样化,明确指出,易班真是能够实现这一变革的利器。

2国外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的研究比我国要早些。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波及到高校教育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大量的伦理冲突与道德困惑。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实由于国外没有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学科,所以也就没有完全实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但在国外,学者们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无名有实”。实际上,他们在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境地。从社会服务和意识形态架构等国家创新(下转第37页)(上接第11页)战略的重点来研究,其中,以信息伦理学和网络伦理学为代表的研究最为系统。在国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或技术层面等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与探索。研究的重心主要在高校意识形态的形成及教育上。例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计算机伦理学家摩尔的《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罗格逊和拜努的《信息伦理学:第二代》等。有许多关于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如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和《第二媒介时代》,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三部曲之一《网络社会的崛起》,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托马斯・鲍德温等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王逢振的《网络幽灵》,戴维斯・莫谢拉的《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丹・希勒的《数字资本主义》等。

如今,国外将广泛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英国就以“互联网+”为契机,用互联网与各种现有技术相结合,贴近人们现实生活,从而更准确的监控、引导用户的意识形态动向。其中伯明翰大学HiTemp环境项目专家埃利奥特・沃伦在《物联网时代》中认为,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这些设备收集的数据能够实时传回大学的服务器进行分析,并与有关部门实时共享。

联想法论文篇5

【摘 要】要坚持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基本的教学方针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内容,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才能将这一方针正确地贯穿到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 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38-0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小学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类社会发展总方向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坚持这一方向,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基本教学方针。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内涵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检验标准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基本原则。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理论的飞跃与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都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社会开放程度较低,学生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有限,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教材中的内容,这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必须注意到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阐述,二者是指导和被指导、推动和被推动的辩证关系,随着二者不断发展,它们的结合也要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使理论和实际实现高度统一。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内容

1.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思想政治课就是要将国家意识形态灌输给学生,尤其在民族地区,要抓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来培养其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和民族地区发展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发展的问题,党和国家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民族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社会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等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解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针。

2.联系民族地区中学生实际。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服务的。教师要通过理论教育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选择—内化”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超越原有观念重构主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这个创造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最终的完成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尤其是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以及对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

3.联系国际社会实际。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民族、国家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地域界限,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在繁荣和进步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诸如人口、环境、资源、地区冲突、恐怖活动等社会问题,但主要的还是政治问题,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并且进行激烈较量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经济贸易手段外,还加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大肆宣传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和价值观念”利用宗教进行思想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一些邪教组织,致使无辜的群众成为受害者。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具有信仰宗教的传统,民族地区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攻社会主义国家的突破口,一些宗教信徒被其利用,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工具。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用事实说话,教育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对西方资本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谨防被敌对势力利用。

4.联系一切文明成果实际。要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引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文化成果来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进步的过程,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推动的过程。我们要学习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先辈们创造的文明成果,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要对班级中主要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本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要介绍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走出只放眼于本民族或者本国的科学文化发展的狭隘思想,培养其具有“开阔的眼界、面向世界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其他文明成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1.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是前提条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前提条件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不懂或者一知半解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是其主要目的,但是为了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目标,理论知识是重要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例证要有针对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就必须正确、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尽量不使用二、三手资料,不可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部分或者个别语句、概念的认识上,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防止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二是运用所学的间接经验认识直接经验,教师运用间接经验学习直接经验主要是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正确把握。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把教材中的理论钻深、弄懂、将之融会贯通,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理论。

2.了解实际情况是重要条件。

一是了解社会实际。邓小平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理论讲解清楚,教师必须运用实例讲解,但是在选择实例时既不能是街谈巷议的传闻也不应该是无中生有的社会消息,教师要通过报刊、书籍、新闻媒体、文献资料或亲自深入到民族地区去收集信息。

二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受教育者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在想什么,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学生在对于国家发展大是大非问题的理解上相对容易,但是一旦牵扯到民族、宗教、文化、语言等问题时学生的具体思想实际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从理论上讲解比较困难,要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就很难达到思想疏通的效果。民族地区由于宗教、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生活体验具有特殊性,加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学生思想观念保守,体现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是对新的信息接受慢、理解困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生活环境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选取教学案例能够符合学生生活和思维特点。

3.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是关键。对于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理论联系实际关键要抓住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理论具有一般性而实际具有具体性。将抽象性的理论转化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之中,找到与一般理论相一致的具体实际,使教学中的理论与选取的案例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当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就能很好的解释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取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对于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个人成长与民族发展、国家强大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就要着眼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为载体,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和解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二是组织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思想政治课根本教学目的是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论认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方式,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借助于课堂学习获得的感性认识,锻炼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良初,廖思伦.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46-49.

[2]刘治奇.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键之笔[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8):70-72.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联想法论文篇6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汉英动物词 翻译方法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许多动物成为人类的朋友,进而使其被赋予一些特殊的内涵。民族文化背景、传统、心理的差异,使得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对身边的动物赋予不同的联想,由此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1.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和差异

1.1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共性

由于人类文化的交融性,思维的共通性,以及对客观事物认知的相似性,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汉英民族中,狐狸都会使人联想到“狡猾”的特性: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ly as a fox),而蜜蜂总是与“忙碌”,“勤劳”联系在一起:像蜜蜂一样忙碌(as busy as bees)。对狼的联想汉英两个民族基本对应,均有“凶猛”“狡诈”“贪婪”之意: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 clothing)。

1.2汉英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差异

汉英民族间动物联想意义差异的存在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但根本的是两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同一种动物,不同民族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这是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都要沟通和跨越的一大障碍,汉英动物联想意义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

1.2.1联想意义空缺。

联想意义空缺,即汉语言中某些动物的联想意义对于说英语的人几乎是空白的,反之,英语中有些动物的联想意义对于说汉语的人会存在几乎空白的现象。如在汉民族中,龟常令人产生两种联想,一是长寿的象征;二是胆小怕事的体现,而英民族则不存在类似的联想意义。

1.2.2不同的动物,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意义。

在汉英两个民族中,有时虽然表达同一种情感或联想意义,却是由不同的动物引起的。汉语中“害群之马”专指危害集体利益的不良分子,这与英语中的“a black sheep”指给家庭或集体带来耻辱的成员,意义基本一致。

1.2.3相同的动物,不同的联想意义。

对待同一种动物,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汉英两个民族会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在汉民族里,龙是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的吉祥物,许多与龙有关的词汇就有神圣、高贵的含义,比如:真龙天子、龙体、龙颜、望子成龙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可怕、凶残的怪物,所以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

2.功能对等理论及翻译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原则。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关注的是源文与译文的逐字对照,而奈达认为,在决定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时,不应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形式结构,而应该对比读者的反应,通过改变字面形式,达到功能对等。翻译首先关注的中心是意义层的对应转换,然后才是形式上的对应。然而在不同文化的语际转换中,双语转换不得不在形式上作出很大的调整。因而“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就动物词而言,如果译者对其鲜明生动的比喻形象处理得当,在保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译者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就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艺术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找出动物词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

2.1保留形象直译法

既然英汉习语中存在大量形象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不妨保留原语形象进行直译找到两种语言都具有的相应表达方式。例如:a wolf in sheep’ clothing可直接翻译成“披着羊皮的狼”。另外一些习语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汉语中的习惯表达为“一箭双雕”,但随着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影响的扩大,汉语中也出现了“一石二鸟”的表达法。这样的翻译不仅能保持原味,而且能引起丰富的联想,直译明显优于意译。

2.2转换形象意译法

联想意义是建立在对本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一旦习语被译人另一种语言,译语读者就会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译语形式进行解码,因此译者必须根据中英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适当调整,从而适应译语读者的信息接收渠道。比如:“You are going to the dogs,you are lying down with dogs,you are waking sleeping dogs——don’t you know enough to leave before the last dog is dead?”四个习语中“狗”的形象很突出,如果在翻译中只译出其深层意义而舍弃形象,句子就会大为失色,因此,译者应尽量译出其形象性。辛献云将其试译为“你在积薪借火,你在火上加油,你在引火烧身,你在玩火自焚——难道你非要等到火烧到眉毛才知道走开吗?”这里用“火”的形象代替了原文的“dog”,既保留了原文鲜明的形象性及其奇特的风格,意义又基本一致.

2.3舍弃形象意译法

有时一种文化中的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在另一文化中无从联想,也没有与之相似联想意义的其他动物。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只能舍弃原语的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如果翻译成“让猫露出袋子”,那么中国读者肯定会迷惑不知所云。事实上这个成语是指纽约地区的农民把猪放在袋子里卖,有时里面放的却是猫,因为猫不如猪值钱,买的人如果不打开看便受骗了,所以这个习语真正的意义是“泄露秘密”。

在跨文化翻译和交际中,动物词的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语的形象,并根据译语文化及语言习惯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恰当的译法,以准确而得体的形式在译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红.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悦.英汉动物词汇互译中的形象处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刘玲.十二生肖动物词汇中英文原义与联想意义的应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张军.汉语和英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浅谈[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5]袁红.英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J].外语教学,2009,(3).

联想法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新鲜事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个新生事物,它是指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针对网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实效性。我们这里的“网民”,采用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即“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还相对薄弱。对此,我们既不应夸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应小视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而应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1、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部分。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互联网己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可见,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是近年出现的崭新时代课题。

2、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调查显示,我国网民高学历、低年龄的网民特征和上网习惯和行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网络。

3、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网络文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其具有的功能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速度快捷性、环境开放性、作用双重性等诸多的良好性能,深得网民的喜爱并己被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互联网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而且有实实在在的成绩。例如,湖北高校发挥网络前沿阵地作用,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互联网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基地。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在互联网上,我们不仅要“拿来”,而且要“送去”。我们应继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和点击率,增加汉语信息的输出量,扩展汉语出版的优势,让中华文化在网上抢占有利阵地,走出去,主动出击,既介绍社会主义中国,又传播民族文化,既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二、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大环境受到污染。表现之一是党和政府对思想宣传导向的难度加大。表现之二是西方网络霸权对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构成压力。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到负面影响。网民中,青年人居多,18—24岁所占比例为39.1%,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网络误导,误入歧途。网上大量的消极的、不健康的和腐朽的信息和观念,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学习方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网络,目前还不如人意。一方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又使网上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人间津。

5、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弱化。目前网络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东西不太多,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显得不那么宏大、不那么响亮,因为网上还有其他杂音和噪音。“一傅众咻”,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快就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

6、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受到挤压。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消解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网络道德更是一种自律,并且更不易被人察觉和监督。其结果是,一方面网民们在网上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无聊、消沉、冷漠,另一方面又拒斥现实社会,依赖于“人机交往”,进而影响其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人际关系,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对策思考

面对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创新,不仅观念上要创新,而且在内容、方法上要创新。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确立主动出击、疏堵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前,无论从全国范围看,还是就具体部门组织或单位而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识仍然末成就“大气候”。为此,我们应响应江泽民同志关于“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的号召,主动出击,收复失地,扩大阵地。

所谓主动出击,从思想认识层面看,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等、靠、要,缺乏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打算。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充当消防队,哪里出现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迫于应付,火是灭掉了,但人力、物力、财力却耗费了。我们不能失去网上的主动权,输在起跑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我们应根据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已有的成功经验,从战略高度认真研究、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整体联动,构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驾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实际行动层面看,主动出击,就是要把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放在网上,主动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

所谓疏堵结合,是指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对信息的控制较传统媒体难度越来越大,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与高压办法去阻止甚至禁止上网几乎变得不可能,必须是通过开办讲座、举办演示会、网上讨论等疏导形式,教会网民怎样从网上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虚假、错误、反动的言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如何培养正确的网络人格,在网络虚拟社会有效地自律和自我管理,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免疫力。当然,对有害信息的堵防也是不可少的。所谓堵,即运用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信息传入,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所谓防,即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是防止网络出问题的强制手段。2000年信息产业部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这对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了较大作用。

2、努力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兼职的队伍。要求他们必须是专家,首先,观念要新。面对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他们必须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新背景下的角色转换。不能再只以传统说教的形象出现,而要顺应信息时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其次,要具备相当精深的网络知识与才干。

比如,利用BBS、E--mail、OICQ进行交互式讨论、心灵沟通、传道解惑。第三,网上与网下联动。仅仅只懂得一些网络技巧还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是现实生活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应不失时机地找准切入点,做好网下大文章,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此外,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丰富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实观育人的目的。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是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3、精心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于我国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尽快建设一批青少年喜欢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网站,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进而构建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全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阵地。其一,互联网上开设的这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方针的网站,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有精心设计的内容,要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抛弃以往那种缓慢带有说教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平等、交互、敏捷、细致。其二,将先进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搬上互联网,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其三,要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的组织进入网络,不断增加信息输出量,扩展汉语网络出版的优势,让中国文化在网上抢占阵地,建立起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其四,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力度,不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网民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4、积极开展内容新、方法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谓内容新,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颖、新鲜,要有创新精神,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都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时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的内容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要真正使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占据网民的心灵,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点,扩大和扩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网民在接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时,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而变得更为直接、直观和生动,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文化熏陶;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全面、详尽、快捷地展现出来,使受教育者在网上更加方便迅速地查到相关知识,从而达到理论灌输和文化熏陶的双重效果,提高网民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可以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对话方式,并联合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其他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教育效果。

联想法论文篇8

关键词: 高等数学课程 教学创新 数学方法论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理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微积分为主体的高等数学知识点在抽象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创新能力和解析计算能力等方面都比初等数学有所延伸,是众多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异军突起。作为研究生考试全国联考的三大课程之一,数学试卷至少包含三门数学课程,往往能把学生“烤糊”,而高等数学的考点可以占到整个卷面的50%。由此可见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二、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

1.什么是数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把某种共同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方法论,数学也不例外。在国内,“数学方法论”是徐利治教授首先提出的,在《数学方法论选讲》一书中有这样的定义:“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等法则的一门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与数学史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科学,其着眼点在于数学的创新。它是研究数学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等的一门科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核心和灵魂,它不仅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数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J.S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往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

2.数学方法论思想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分析

(1)数形结合法使抽象理论直观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华罗庚教授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认知的规律,也是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规律。讲授高等数学课程时通过直观的图形辅助抽象概念的讲解,能将枯燥深奥的定义、定理形象直观化。数与形的和谐结合,能触发学生感官,有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理解较抽象或复杂的内容,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引入极限概念时,通过刘徽“割圆术”的图形展示了极限概念中的逐步逼近思想;导数的几何意义同样体现了数与图形的结合。在讲述定积分概念时,通常借助多媒体展示曲边梯形图形“分割,求和,近似代替,取极限”的黎曼积分思想;更不用提多重积分、曲线、曲面积分完全离不开图形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了。可以说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贯穿了高等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理论直观化后,在视觉上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保持数学思维的活跃性,自然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2)联想与类比的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贯穿了整个微积分教学体系。这些知识点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联想,由已掌握的熟知的知识点将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概念体系,最后将二者进行类比,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既能促进新概念的教学,又有助于接近已学过概念的本质及整个概念教学体系的建立。联想与类比引发的直观与猜想是使学生由已知迈向未知的发散思维过程,是学生产生探索动力的源泉。

如有限性与无限项概念教学的联想与类比。在泰勒公式教学中,引导同学们联想如果项数趋于无穷时项数与余项的变化趋势,由此引出无穷项下的泰勒级数的概念。这种联想与类比的讲解既增强了泰勒公式的教学效果,又为泰勒级数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又如在讲解“有限个无穷小的和也是无穷小”定理时,让学生考虑把有限变无限下定理的真伪性。在直观思维的影响下,学生通常认为无限多个无穷小仍为无穷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反例,让学生从本质上比较有限与无限的区别。

我们在讲授二元函数极值教学时自然会联想到一元函数极值的教学,尤其是讨论极值取得的必要条件时,可以先利用一元函数“可导的极值点必是驻点”的结论得到多元函数情形下的结果,随后再比较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驻点的区别。

(3)化归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力。

化归法是数学方法论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它往往通过寻找所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难到易、从繁到简地化归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其方法有很多,如多元到一元的化归,高次到低次的化归,空间到平面的化归,等等。

多元函数求导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归法的运用。在对二元函数z=f(x,y)求偏导数时,从定义出发,对其中一个变量x求导数,就将变量y看成常数,此时多元函数回归到一元函数,其借助一元函数求导法就可以得到二元函数下的偏导数。显然运用化归法教学使多元函数导数的教学轻松,易懂,还显现了一元函数导数与多元函数导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化归的方法着眼于揭示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已知的、简单直观的基本知识为支架,将未知的、抽象复杂的问题进行,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的“运动―转化―解决矛盾”的思想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化归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方法论中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外,还有关系映射演变方法、构造法、逐步逼近和优化决策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常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它们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质量,另一方面,对于受教者而言,它不但具有使其受到良好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形成良好数学文化素质的功能,而且具有使其提高社会文化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3]叶立军.数学方法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毛京中.高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2):83-86.

[5]李宏.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5(3):286-288.

上一篇:电子商务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恢复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