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2:43:19

联想法论文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作 联想 审题 思路 关联

联想的作用是奇妙的。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就生动形象地描绘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陆机在《文赋》中也说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说明古人在文学创作中很重视联想。事实上,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有些话题如果孤立地谈,就会感到无话可说,说起来也平淡枯燥;但如果运用联想的方法,则会出现“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境界。

首先,联想法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它能帮助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去分析问题,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确定好文章的主旨,从而做到快速审题。有这么一则材料:古时候,有一个人捕鸟,他一面让人赶鸟入网,一面拉开网拦住鸟的去路,结果只有一个网眼上挂住一只鸟。于是,他觉得用这么多网眼纯属多余。从此,他只用由一个网眼做成的套捕鸟。然而,他再也未捉到鸟。我让学生看完材料后,迅速联系现实进行联想,确定好主题。有一个学生用相似联想法,由“只用一个网眼做成的套捕鸟”结果捕不到鸟这一点,想到了学习上的问题。他说,我们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学习那么一点点知识,而应把所有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弄清楚,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不能为了升学考试而忽略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压抑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变成书呆子。否则,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并由学习这样的小问题想到了国家建设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要富强起来,必须发展经济,但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环保问题;抓了物质文明建设,但不能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等。想到这里,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的立意。由此看来,联想法对材料议论文的审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运用联想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打开思路,调集好材料,写起文章来便会才思敏捷,文思如涌。这样,不仅做到了角度新颖,观点独特,而且内容丰满,材料翔实,使文章闪烁出智慧的火花。譬如,我让学生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作论点进行联想。有一学生用由抽象到具体的联想法,想到了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的竞争。我国许多企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安于现状,没有改革精神,仍然躺在过去的安乐椅上睡大觉,结果被淘汰。而有些企业却能顺应形势的发展,居安思危,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又用由此及彼的方法(或横向联想法)想到了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一自然保护区中,鹿群的天敌狼被人们消灭后,那里的鹿饱食终日,结果丧失了昔日的敏捷和矫健,乃至大批死亡。人们又只好请回狼,于是,鹿又只得四处奔跑;很快,鹿又恢复了勃勃生机。照此看来,联想法对学生的构思确有很大的作用。

其实,一些优秀作品都表现出了作者超人的联想力。有一位喜欢读书的同学在读了杨朔的《茶花赋》《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和《泰山极顶》之后,由《茶花赋》里观茶花而花未开放联想到杨朔的其他几篇文章都有相类似的行文模式。上香山没有观赏到枫叶,访海市而海市未出现,登泰山竟看不到日出,荔枝蜜也没有吃成功。这位同学据此进一步想,难道世界上的不凑巧的事物都被杨朔一个人碰上了?如果这种结构方式用一、二次尚可,重复采用,岂不是公式化、程式化?于是这位同学把这些想法写成文字,结果在一次全国性的征文中获奖。

当然,训练学生在运用联想时,除了要注意联想只能在确有关联的事物之间展开外,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联想,必须有可供联想的内容。一个不读书看报、不留心生活、不关心社会的人是谈不上什么联想的。所以,除了让学生多看书报杂志外,还要多读社会这本无形的书。第二,联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必须从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沿着特定的思维线路去寻找与题目或材料相关联的联想物。这就好比放风筝,风筝可以在天空“任意东西”,但必须受人手中那一根线的控制。联想也一样,可以海阔天空,但不能离开一定的立足点。

总之,在给材料写议论文中,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

大纲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审题立意而外,作一篇文,我国历来有“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说。如何“布局谋篇”?文无定法,很难强求一律。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文体大都有一定的基本结构“格式”。作为中学生的作文基本训练,倘能循“规”蹈“矩”,由人“格”到出“格”,“死”中求活,当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谨将笔者做到的一些尝试以图示的方式录示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记叙文类

(一)一般记叙文图示:

① ④

\ / \

A.睹物思人法: ─③─⑤─⑦⑧

/ \ /

② ⑥

/ \

B.议论法: ①②─④─⑥⑦

\ /

解说:

所谓睹物思人法,即由一件或两件有意义的“物”(①②),引出一位或多位与该物有关的“人”(③)。再进而联想到与该人(个体或群体)相关联的典型的一件(或几件)“事”(④⑤⑥),从“事”中体现出(或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品质(⑦),最后回应点题,升华中心(⑧)。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所谓议论法,即通过对曾经对你的人生道路或思想转折有过较大影响或启发的某件事或某言某行(①)生发议论,引发所记的“人”(②),再进而联想到最能体现该人性格、品质的几件“事”(③④⑤),从而概括出该“人”的性格及思想品质(⑥),最后回应、升华(⑦)。如魏巍《我的老师》。

(二)复杂记叙文图示:

①②

A.联想法:①②③④⑤⑥⑦┤③④├⑧

④⑤

B.介绍法:

C.直观法:

解说:

所谓联想法,即由“人甲”(①)联想到“事甲”(②),再联想到“人乙”(③)、“事乙”(④),再进而联想到“人丙”(⑤)、“事丙”(⑥),而后或同中比异,或异中求同,突出某个体或概括出其共同特征(⑦),最后回应、升华(⑧)。形象间往往表现为因果联系。

所谓介绍法,即由甲(①)介绍(或引出)乙(②),由乙介绍(或引出)丙(③),类推,最后仍归结到甲(①)。形象间并不一定相互熟悉或有直接联系。如《猎户》:去访董昆,联想:董昆可像家乡的尚二叔?便介绍尚二叔;场长提议去访“百中老人”,又介绍“百中老人”,而“百中老人”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引出一部“猎经”,而后董昆方“千呼万唤始出来”。

所谓直观法,即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见到的几个不同人物自然地引入文章中来。作者(或“我”)即文章线索。如:“我”(①)准备回家,在路边某公汽停靠点等车,正“过尽千帆皆不是”而焦躁时,“嘀嘀”两声喇叭响,原来是同学(或同乡)甲(②)开着一辆中巴停在跟前;“我”喜出望外,登车与甲话旧,甲说出“我”与甲都熟悉而与“我”久无联系的乙(③);中途有丙(④,甲之同学或同乡)搭车(或拦车与甲说话),由甲再介绍丙;“我”回家后去访问丙,却意外地遇上了丁(⑤),丁又夸甲和丙(⑥),穿连成一个故事,表现了一个主题(⑦):或生活的浪花;或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山乡人们带来的经济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或讴歌某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好领路人。如《巾帼群中领头雁》。

(三)游记体散文图示:

/ \

A.定点换景法:①─③─⑤

\ /

B.移步换景法:

② ④ ⑥

/ / / \

①─ ─ ⑧

\ \ \ /

③ ⑤ ⑦

解说:

所谓“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是从选好观察点多角度描绘景物而考虑文章结构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往往交融使用。现分述如次:

定点换景,即观察者选定一个观察点后立定观察(看、问、听、闻、触)某一景物,通过视角、视野的改换,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某景物的全貌。开头部分(①)交待写作背景、起因、目的或概述所写景物的总特点(如美丽、雄奇、险秀等),或点明心境、主题(迷人、难忘、神往等);主体部分先描写从第一个观察角度所获得的景物印象,即表观察角度的词语十景物及其特点(②),接着描写从第二、三个观察角度所获得的景物印象(③④),格式同(②)……结尾部分(⑤)照应开篇,抒发感受,深化中心。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作者在主体部分按时空交融的顺序,不断改换角度,或仰望,或平视,或侧看,或斜睨,或远眺,或近觑,或左顾右盼,或瞻前顾后,在多角度的描写中充分展示了小屋的美:白天美妙的绿色背景下的小屋形象的清晰美;夜幕深垂的晚上小屋影子的朦胧曼妙美;破晓或入暮时,由于光线变化而导致的色彩变化的浪漫美……无不毕现了小屋的景物特征。

移步换景,即动点观察,一般按作者实际游览的行踪,或以作者刻意设计的行踪为线索,有目的地选择观赏重点,以所见所闻所感的先后顺序,依次展现景物特征。如《雨中登泰山》、《难老泉》、《荷塘月色》、《内蒙访古》等皆是。

二、议论文类

/ \

(一)一般议论文图示:① ④⑤

\ /

解说:

一般议论文指一般立论型命题议论文。首段(起)释题意,亮出观点,即“是什么”(引论;①),接着正面例证论述

(承)“为什么”(②;详)再从反面例证论述(转)不“如此”将会导致什么后果(③;略),正反(②③)比较、对照,互为印证,以突出正面观点(本论);然后(合)说明应“怎么样”(结论;④),最后引申回应,深化中心(⑤)。 (二)特殊议论文图示:

/ \

A.读(观)后感:①② ⑤

\ /

解说:

读(观)后感重在“感”。首段为“读(观)”(①)所感知的内容;接着是“议(析)”(②)对你感受最深、启迪最大的内容,提炼出观点;然后是“联”(③④),即联系社会、思想或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正反例议发感;最后是“结”(⑤),归结引申。“读(观)”是“议(析)”的基础,“联”是“议(析)”的引申发挥,“结”则是对前述内容的综合概括、引申深化。

/ \

B.文学评论:①─③─⑤

\ /

解说: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的文章。中学生写作文学评论,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或形式方面的特点,或两者兼而顾之,进行分析评价。其基本评论方法是“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首段(①)应交待所读作品及其作者,概述其内容、特色,即总的评价或总的感受。主体部分(②③④),对原作品展开分析评论,其基本步骤为:首先分析评论原作品的第一方面的特点(②)。即原作品特点(分论点一)十引述原作品有关材料作论据十分析得出小结论:依次(③④)类推,步骤基本同(②)。

需要说明的是,若(②)的分论点在段首提出,以下叙、析,那么(③)的分论点则可在该段末归纳得出;第(④)的分论点又可在段首亮出。如此,则可避免呆板而使行文摇曳多姿。结尾部分(⑤)归结全文,进一步强调突出作者对原作品的总评价、总感受。

/ \

C.思想评论:①② ⑤

\ /

解说:

思想评论是针对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评议,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纠正错误的文章。其基本结构式:文章的开头(①),引述材料,略加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评论的中心论点,接着(②)由此及彼,引发联想,列举出类似的思想及其表现,揭示其普遍性;然后具体分析,辩证说理(③④);若是正确的思想,就应指出它好在哪里,以及产生这些思想的动因何在;倘是错误的思想,则应挖根源,找危害,揭实质。该部分的文章重点,最好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最后回扣材料(⑤),提出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或发出号召,都来摒弃这种错误思想,或都能弘扬这种正确思想,总结全文。

D.供料作文

│ / \

│引申型:①② ⑤⑥

│ \ /

│ ④

│ ③

│ / \

│ │(1)全面比较式:①② ⑤

│ >!< │ \ /

│ │ ④

┤ │

│比较赏析型 ┤ ③

│   │(2)侧重内容式:①②┤④├⑥

│ │ ⑤

│ │

│ │ (3)侧重形式式: ③

│ ①②┤④├⑥⑦⑧

解说:

引申型议论文基本写法为:首段概引材料(①), 可在首段段末也可独立成段鲜明地亮出观点(②);承上启下,由点及面,正反结合,举例论证(③④);联系实际,深化中心(⑤);总结回应,画龙点睛(⑥)。

比较赏析型议论文实则属文学评论,但与一般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该类文章在比较(优与劣;同质比异)中赏析,涉及知识面较宽泛,鉴赏层次较高。96年全国高考作文对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截错了》)的比较赏析即是。下面就以此为例简要说明该类文章的几种基本结构式:

全面比较式:同中比异,亮出观点(①)比较析理(②)

画面

│内容(③)┤ ├引申 │

│ 内涵 ├总述回应(⑤)

┤ 画面构思效果 │

│形式(④)┤ │

:请记住我站域名 绘画技巧效果

侧重内容式:同中比异,亮出观点(①)比较析理(②)

画面内容(繁简)(③)

┤深层内涵引申(④) ├总述回应(⑥)

│标题照应(⑤) │

侧重形式式:同中比异,亮出观点(①)比较析理(②)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维僵化;联想法;两极分化;因材施教;科学规划

高三的历史复习量大任务重,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每个高三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学生思维僵化,前后知识断链现象严重

一般而言,文科班女生偏多,纪律较好,但学习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某一节内容,效果肯定很好,但如果是综合考核几章甚至几本书的内容,或者换一种问题提问时,效果就不太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通过联想法强化思维训练,效果很好。比如,我们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单纯地死记硬背那六部,很困难。但是,如果采用联想记忆法,效果立竿见影。首先我们把六部进行谐音,如下:“吏”“猎”,“户”“工”“礼”和“兵”不变,“刑”“行”;其次,我们再把它们进行串联并增减字,变为“猎户(遇见)工兵(要)行礼”,最后将这句话联想成“猎户向工兵行礼”的情景储存大脑即可。而六部的职能也可以通过联想法记住,如“吏”与“官吏的考核管理”挂钩,“工”与“重大工程建设”挂钩,“兵”与“军事管理”挂钩,“户”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挂钩,“刑”与“刑事案件的审理”挂钩,“礼”与“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挂钩,再将它们变成图像储存大脑即可。另外,联想学习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二、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进入高三下学期,特别是二轮复习期间,许多自认为学习无指望的学生基本就放弃了学习;而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考个好点的大学,学习更努力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仍然因循守旧,继续采用同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状况不但不会改进,反而会更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实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把班级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个人状况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确立自己的目标。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区别对待。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设计:(1)准备好不同的教学方案;(2)按不同层次把一个班级分成甲乙两组,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方案轮流上课,各上20分钟;(3)轮空的班级明确任务;(4)在最后五分钟时间里,老师给予解答疑问或个别辅导。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不太重视“+2”科目的学习

由于高考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2”科目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等级”进行参考,所以许多明知无望考上本科的学生,更是对“+2”科目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科学规划,强化感情投入。

(1)抓两头保中间,即保证优等生人数,减少后进生人数,提高中等生人数。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一块。优等生人数现在基本定型,后进生和中等生仍有变化的余地。在剩余时间里,作为历史科任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指导和帮助,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其真正想学、愿学。

(2)复习中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经过若干次考试后,学生很容易疲劳、厌烦。这个时候,历史教师有必要谈一些历史小常识、小故事,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阐述。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但不会耽误复习工作,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其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俗话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3)以历史教师的才学去感染学生,以历史名人去教育学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另外,教师还应通过讲述历史名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燃起斗志,乘风破浪。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认为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利用好联想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武志强.在历史教学中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2014(7):27.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4篇

二、比较法比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粒”,在比较中见差异,只有学会了比较法,才能反映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事物的特点,作文才会富有新意,别开生面。

对事物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这是一种对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样能把事物认识得更清楚。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把“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选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就应用对比打开思路,展开论辩。1993年上海卷作文《机遇》和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尝试》就可用此法展开思路,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既受赞扬,又被批评,在比较中见高低,见明暗,见差异。由此会思路顿开茅塞,而不至于浅尝止。

对事物又可以从相似点或关系上进行比较,这就是类比,由此及彼,使思路顺畅。1991年“三南”的大作文,联系漫画内容就“要学会关心别人”/“谈回报”任选一题,由此想到类似的人和事,对爱心与奉献问题展开议论。1995年全国作文题就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就应用类比论证法。七只鸟都毁谤别的鸟,反而又受到别的鸟的恶意中伤,我们可以想到“事修谤兴,德高毁来”;扬己之长,克己之短;团结奋斗,改革进取等观点,使文章针砭时弊,非常有现实意义。

利用形象的比喻展开思路,也是类比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可以使文章生动具体通俗而形象。如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须用比喻法来构思,用树木、森林和气候的关系来比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气候”的关系。

三、分析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应学会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辩证分析。近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辩证思维的特点。如1990年高考作文试题,第一个小姑娘提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要求写一篇关于玫瑰园是个坏地方的议论文。这个小姑娘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却不是主要的方面,没有用两分法看问题,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这样立意就不能高深。1993年高考作文首先要明白梧桐脱皮新旧交替的含义,这就是事物的新陈代谢,人的新老交替,认识到这种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就能体现出作文的辩证艺术。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选择雨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这不仅仅是写社会公德方面的文章,而且要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才属上等的作文。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议论立意 联想素质 辩证思维 求同求异能力 批判性思维

近年来,高考作文在文体方面没作很严格的限制,但不限文体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考场上很多学生都尝试着写议论文,但最终写出来的作文却表现出认识肤浅,见解平庸,论据缺乏,套话连篇等问题。就其根本原因,在于文章立意不够准确,不够有深度。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将从高中议论文立意训练方面表达几点看法。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的必要性

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议论文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所涉及的科学道理的探求与论证,在于对生活中的哲理、伦理的追求和论证。因此,逻辑地认识、分析和把握问题乃是写作议论文的根本手段和方法。实践证明,任何优秀的议论文总是首先带根本性地反映作者立意的深刻性、严密性、独创性和个性鲜明性。现代社会导致现代化教学观的根本转变,在诸多能力素质中,立意能力乃是最活跃、最重要的能力。而议论文的本质特性又决定了它在立意这个领域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议论文写作训练对立意能力的提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反过来,立意能力的提高,又是完成议论文教学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基于上述认识,编制立意能力训练就势在必行了。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的方法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主要通过立意训练来拓展学生头脑的立意空间,培养学生的立意能力,促进学生的哲理、伦理能力的提高,并在实践中系统地掌握议论文写作的文法规律。

1.联想素质的培养 立意与一般感知过程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这种间接性特点决定了联想在立意中的重要地位,因为由此及彼是联想的本质特征。立意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等立意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意的联想品质。联想角度平庸,视野狭窄,内容肤浅以致联想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质量。见到《难题》(2010年重庆高考作文),一些考生只是想到学习中遇到的不好解答的试题,包括平时的作业和考试试题等实的方面;没有联想到在思想上可能难以解决的困惑。见到“情有独钟”(2011年重庆高考作文)这个话题作文,很多考生在话题中的“情”上还是能够正确联想,但联想平庸,思路拘泥。这些都是联想能力弱而影响了作文质量,同时也表明了高质量的联想训练能力的重要性。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几次这方面的作文练习。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立意成文。在作文评讲时,除兼顾全篇外,重点放在联想角度与联想品质形成的评价指导上。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联想的热情,拓展了联想的视野。每人每次作文都不下三个角度,这样就构成了最佳选择的基础。比如由“水”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水载舟,亦能覆舟”的句子;也联想到了“水至清则无鱼”古语;还联想到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尽头就是辉煌等哲理性的句子。学生展开联想,作文立意真是千姿百态,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意料。如此反复训练,必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2.辩证立意能力的培养 没有联想的广阔性就难以产生立意的独特性,但对于不成熟的立意来说,却容易由独特转化为孤立,会受到联想心理定势的影响,造成不能在立意过程中完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学生见解独到,但认识不完整而失偏颇;尤其是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屡见不鲜。说“过头话”,其实就是立意不具有辩证性。

立意的概括性特点决定立意不仅仅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也反映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而非辩证性的反映就是孤立的、片面的,当然也就无法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因此,立意的辩证性品质对立意的完整性、准确性至关重要。对议论文写作来说,具有了这种辩证的品质,对立意能力的提高,对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立意辩证性品质训练的指导思想就是使学生养成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问题的习惯。即在立意的过程中,不仅要顾及这一点,也要顾及另一点;不仅了解正面性,也要了解反面性。因此,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采用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用故事、成语等语言材料,强化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设计作文训练可以从快与慢,得与失,现象与本质等方面去着手。如此反复,即可对学生进行辩证立意训练。

3.求同能力与求异能力的培养 按照立意探索答案方向的不同,立意大体上可以分为求同立意(聚合式立意)和求异立意(发散式立意)两种。求同立意的突出特点是在一个方面向一个方向、目标发展,它对建立雄厚的知识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求同立意容易导致立意的惰性,缺少活力,极少创造。求异立意则恰恰相反,它的突出特点是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出发,向着多目标多方向发展。它不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求立意过程中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想法。显然,这种辐射状的立意方式,必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有助于克服求同立意的习惯性、惰性和立意的狭窄性。但是,求异立意只求发散,而发散的结果却未必正确合理,因而它又必须以求同思想为基础,另一方面则在宏观上又归宿于求同立意。创造性立意正是在这种求同立意和求异立意的相互对立,相互运行的矛盾中发展形成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不能不充分重视这两个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任何命题作文都是在宏观意义上对写作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的限制,因而审题本身就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我们常说的文不切题,其实就是求同能力不强的结果。其次如布局在既定方向上条分缕析化,材料观点内涵一致化,都同样体现着求同要求。但是,上述这些求同就总体而言都是宏观上的求同。从微观上说,构思的新颖独创程度,立论上的另辟蹊径,巧取一点深入开掘等,又无不对求异立意提出了要求。这样,宏观上的求同保证了立意过程的完整正确性,微观上的求异则促进了奇异独创的智慧火花。

4.批判性思维品质训练 立意的批判性是创造性立意的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其特点是善于根据客观事实或客观情况冷静地思考问题。不盲从,不轻言,不动摇,少轻率地肯定或否定,而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的评价。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深谋远虑,进行创造性活动。大凡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无不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求新因素,就在本质上体现了对习惯性立意定势的批判态度,而从论证方式看,与立论相对的驳论,评论文写作则最为集中地表现着对批判性立意的强烈要求。因而也就成了这一步骤的双环合一提供了可能性。

高中学生驳论文和评论文写作历来皆处“薄弱”之列,而评论写作尤为薄弱。因此,这一环节训练当侧重于评论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品质,另一方面在文法训练上也可以集中主攻方向,力争有所突破。

总之,将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立足点确立在立意能力训练上来,既是从宏观上看的语文教学任务的重心之所在,也是解决议论文写作训练效率不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当然,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将有待今后不断地探求和完善。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6篇

1.读――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2.抓――抓准感悟点

2.1选择自己最明白的,掌握比较典型、充分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为感悟点。

2.2选择论述范围不太大的感悟点。感悟点太大,不容易论述清楚;感悟点太小,论述不容易展开,没有话可写。

2.3选择比较立意新颖的感悟点。感悟点新颖,才能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但须注意一点的是:内容必须健康、积极、正确,否则弄巧成拙。

2.4要从原文中去确定感悟点;要从对读者有启示、有教育意义的角度上去确定感悟点。一般抓感悟点的方法我认为有这样几种:

2.4.1相似联想法。有设喻性质的原作,要抓住感悟点,就得深刻领会文意,把握思想,调动联想和想象,由文及彼,感悟出相类似的社会、人生哲理,借以立意行文。

2.4.2相关联想法。原作中可能呈现某些现象,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想到与现象相关联的事物或原因。深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会由此感悟深刻,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2.4.3分角度综合法。原作中可能出现某种具体的做法或结论。就此写读后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考察它出现的背景、环境、条件等主客观因素,把这些认识综合起来,也不难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3.议――叙议结合

读后感在结构的安排上,不外两种夹叙夹议。一种是先叙后议,一种是夹叙夹议。

先叙后议,是指先"读"后"感",文章的开头,要对所读的文章作简明扼要的引述,或介绍全文中心,或讲述文中某一人事,或引述文中某一论点等等。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读"的是什么,"感"的由来,写"读"以后,紧跟着就要引出自己的"感"作为文章的中心,然后对所渎的某一方面内容作阐述,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最后再照应所读的内容收尾,做到首尾呼应。

夹叙夹议,是一边引述读的内容,一边写读的感想,以读的过程为纲,写下读的过程中的感受。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围绕最深刻的感受引述材料,逐层加深写出读后的感想.最后收束全文。

4.结――升华主题,结束全文

读后感的结尾部分要自然,要注意照应所叙述的原文,这样写成的读后感不但能"跳得出",而且能"收得拢",形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结构。读后感的结尾对全文要有总结,有升华。

读后感的写作首先要细读原文,把握原文的要点。"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只有领会了原作的精神实质,才能正确地有感而发。其次是重点放在"感"上,要紧扣原文,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感"与"读"应是水融的。再次还应注意选好角度,突出一点,着重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5.但在学生日常的作文写作中,经常犯以下几种错误

5.1叙多议少,中心不清。读后感属于议论文体,分为"叙述"和"感想"两大部分,其中"感想"部分是重点,是全文的中心。写作中很多学生把"叙述"部分写得过详过长,而"感想"部分则写得过短过少,有的甚至成了点缀。如此一来,文章非但没有深度可言,有的甚至连文体都变了,还有的成了"读后抄"

5.2曲解原文,文题不符。正确理解原文是读后感写作的基础,可是有些学生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没能正确理解原作的精神实质的情况下,随便下笔写作。结果由于理解错了,所提观点与原作不符。

5.3论题太大,论述肤浅。读后感应准确找到原文与感想之间的联系点,选择与原文寓意最吻合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个切入点进行论述。论题要小,论述要深刻,如此则观点突出,内容集中。反之,则容易导致观点模糊,内容空洞。这样的读后感表面上看似乎与原文相关,其实上已经脱离了原文的主旨。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7篇

为文章拟题,是写文章的一项基本功。目前,“自拟题目”,已成为中考作文中一个常见的要求,掌握为文章拟题的方法,就成为应对考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文章拟写题目,就像给人起一个名字一样重要,不可随意。从文章的拟题情况,可看出作者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修养等多种语文素质。作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明了、简练;创新要求,是新颖、优美、耐人寻味。与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相对应,作文的拟题技巧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常规拟题法。即符合准确、明了、简练的要求即可。如果自己的语文水平一般,或根据写作材料难以拟出有创意的标题,不妨求稳,用常规拟题法。常规拟题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立意为题,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作文的主旨,作为标题。写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拟题。如,2005年四川资阳市有一道中考作文题是以“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篇满分议论文的标题是《书,给我带来了快乐》;另一道中考作文题是以“乐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篇满分议论文的标题是《音乐,我的快乐之源》,两篇文章都是开宗明义,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立意,作为标题。这样的标题不仅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显得扣题紧密,还能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起到“定向”的作用。再如,中考满分记叙文《生活需要微笑》《家庭的温馨》,中考满分议论文《学会放弃》《学会倾听》,也是用这种方法拟题。

二是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为题,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作文的主要内容,作为标题。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拟题。如中考满分议论文《无知的力量》《漫谈细心与成功》《生活中的习惯》,标题显示了文章所要议论的主要内容;中考满分记叙文《母亲节的经历》《走近父亲》,中考满分作文《笔儿寻根记》(童话),标题显示了文章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

三是以写作对象或与文章有关的重要事物的名称为题。写记叙文时较常用这种拟题方法,如中考满分作文《母亲的礼物》《美丽的康乃馨》《香雪・红梅》,就是以写作对象或文章中涉及的重要事物的名称为题。另外,还可以文章中涉及的重要地名、人物、时间、关键词等拟题。这种拟题方法很简单,但用得好会拟出轻灵隽永的文题。

四是以设问拟题,即设置一个问题作为文章的标题。写议论文有时可采用这种拟题方法。如中考满分议论文《细节重要吗》《水滴能石穿吗》,标题就是设问。这种拟题方法用得好可形成悬念。

二、创新拟题法。即在准确简练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拟出新颖、优美、耐人寻味的标题。如果你语文水平较高,或你对写作材料和写作话题特有“感觉”,不妨求新求奇,用创新拟题法。创新拟题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巧用修辞手法拟题。如中考满分作文《宽容是阳光》《心情纸鸢》《差生也需要阳光》《让自己的心阳光灿烂》《拔掉心中的杂草》,标题中用了比喻的手法;中考满分作文《灵魂的乞求》《与枯木对话》,标题用了拟人的手法。另外,还可用象征、对偶等其他修辞法拟题。

二是诗意联想法。有时,文章所写的内容一般,但若展开联想,可拟出精彩的标题。如中考满分作文《凋零的美丽》《生命的独舞》都是写对秋天的落叶的感觉,前者把落叶想象成“凋零的美丽”,后者把落叶想象成“生命的独舞”,联想自然而新鲜,文章标题新颖优美。

三是引用、化用法,即引用、化用精彩的诗句、名言、妙语、成语等为题,有时也可收到令人瞩目、耐人寻味的效果。如中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标题是引用诗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标题是引用格言;《痛并快乐着》,标题是引用流行语。

无论是运用常规拟题法,还是创新拟题法,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得体,能经得起推敲。特别是在运用创新拟题法时,切记要贴切自然,避免出现不伦不类、生硬勉强等弄巧成拙的现象。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8篇

一、联想法

高考作文构思必须展开联想,这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活动,恰似腾飞的翅膀。考生根据已确定的文章要点,对头脑中现有的各种材料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始可能是零散的不集中的,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放开的,要占有大量的材料,不要有所束缚,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组合,删除选择,使之成为一个系列整体。联想有纵式、横式等联想方式。考场作文多数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交错运用。1991年高考的小作文就是典型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所给材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并举例,具体要求是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这就要求考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圆可以想象很多不同的相似物体,有的考生联想到运动会的跑道,饮水用的井,日落日出的太阳等,这些都是很合理的。1990年给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992年设想情境和人物思想性格,1993年写环境和气氛,写人物的话语和神态等,都是给材料联想和想象作文。考生只有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才能思路开阔,构思新颖。

二、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粒”,在比较中见差异,只有学会了比较法,才能反映出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事物的特点,作文才会富有新意,别开生面。

对事物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比较,这是一种对比,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样能把事物认识得更清楚。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把“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选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就应用对比打开思路,展开论辩。1993年上海卷作文《机遇》和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尝试》就可用此法展开思路,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既受赞扬,又被批评,在比较中见高低,见明暗,见差异。由此会思路顿开茅塞,而不至于浅尝止。

对事物又可以从相似点或关系上进行比较,这就是类比,由此及彼,使思路顺畅。1991年“三南”的大作文,联系漫画内容就“要学会关心别人”/“谈回报”任选一题,由此想到类似的人和事,对爱心与奉献问题展开议论。1995年全国作文题就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就应用类比论证法。七只鸟都毁谤别的鸟,反而又受到别的鸟的恶意中伤,我们可以想到“事修谤兴,德高毁来”;扬己之长,克己之短;团结奋斗,改革进取等观点,使文章针砭时弊,非常有现实意义。

利用形象的比喻展开思路,也是类比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可以使文章生动具体通俗而形象。如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须用比喻法来构思,用树木、森林和气候的关系来比喻个人、集体与社会的“气候”的关系。

三、分析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应学会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辩证分析。近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辩证思维的特点。如1990年高考作文试题,第一个小姑娘提出玫瑰园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要求写一篇关于玫瑰园是个坏地方的议论文。这个小姑娘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却不是主要的方面,没有用两分法看问题,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这样立意就不能高深。1993年高考作文首先要明白梧桐脱皮新旧交替的含义,这就是事物的新陈代谢,人的新老交替,认识到这种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就能体现出作文的辩证艺术。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选择雨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这不仅仅是写社会公德方面的文章,而且要综合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才属上等的作文。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词汇的教学应放人具体的情境当中,大脑对这种情境可能是简单一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也可能是双维、多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主动建构的多维联系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最为高级的记忆活动,对提高记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养成多维联系联想的学习习惯,从而主动构建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词汇记忆效率。

在我国英语词汇教学中,习惯教法一般遵循的程序是:学习者学习单词拼读、了解单词含义、讲解单词用法,学习者通常采取反复背诵、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英语单词,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单调识记方式,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3]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词汇的教学应放人具体的情境当中。大脑对这种情境可能是简单一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也可能是双维、多维的信息与信息的联系。

一、一维联系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一维的联系是指新旧联系的一维性,把词汇与现实世界的事物或者新词汇和旧词汇相比较建立联系,由旧词汇来对新词汇提取时的提示作用。在儿童教学中多采用的是后者,即如教师展示狗这个现实事物或事物的替代物(图片)来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往往是同时或先后出现,使大脑对二者建立联系,当一个出现时,另外一个就被提示。如week和waek,中学英语书中一般先学的是week再学weak,学了week之后,week成了旧词,而weak是新词。在学习week时把weak简单联系起来,仅仅说是同音词。这种简单一对一的一维联系记忆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一维联系的记忆具有无法克服的缺点,一旦相对应的提示物不存在或者大脑对提示物的记忆由于时间的磨灭、情绪等原因受到抑制或阻断,那么大脑提取对象时就比较困难或缺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似曾相识”或“一时想不起来”的原因。在英语教学中,这种一一对应的一维联系方式,由于不能有效调动大脑的多方面的参与和唤起情绪,如长时间不变,很容易导致学习者感觉困乏无趣。另外,这种一维方式也可能造成两对应信息或两信息部分与别的信息错位,从而导致信息的相互混淆,换种说法就是张冠李戴。英语教学中,由于学习者年龄小,缺少生活实践经验,一维记忆教学占着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词量的增加,近形词、近音词等易混淆的词增多,对应关系的错位增多,以及人们脑力的限制,这种一维形式的力量越来越单薄。为弥补一维记忆所产生的缺陷,运用二维及多维形式记忆的必要性就显示出来。

二、二维及多维联系以一维联系为基础

二维则是一维的复加形式,这正如某人告诉我们在某条长长的大街上寻找某个商店比较困难,而告诉我们在某两条街的交汇处时便好找许多一样,也就是说二维联系可以有效避免词汇混淆的现象,而且大脑提取信息时也快捷准确得多。三维内容则更多些,如新旧词汇比较联系,还可以包括时间、地点等方面的事件情节和情境。多维是在三维之上的更为复杂的情境创设,还包括人文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新词本身所联系的线索更多些,最终形成多向的学习环境。“当你学习、思考、记忆、感知或让大脑发挥其他无数种功能时,大脑就是在进行这样细致的操作。一个细胞与另一个细胞通过化学作用或电化作用而取得联系,神经元之间便建立了路径或突触的联结。你的树突通过接受信号从其他细胞那里‘学习’知识,反过来,细胞通过轴突传递信息来‘教育’其他的细胞。”对于记忆,“重要的是联结的数量,而非细胞的多少”ll4],每个线索都与神经元的树突相对应联系,当主体获得的刺激物信息越全面,记忆就会越深刻持久。在建构主义理论中,这个联系过程是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一部分,大脑把储存新知识细胞有机地与储存了旧知识细胞联系起来,无数个新旧、旧旧有机联系便形成一个新系统,这便是“平衡”。

三、多维联系是最为高级的记忆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词汇记忆效率

一般来说,多维的情境记忆优越于单维记忆。语言学家帕尔默(palmer)指出:“整体记忆特定的链条要比逐个记忆单个链条快很多。”“实验证明,人们在感知和记忆语句时,不是把孤立的单词作为感知和记忆的基本单位,而是常常倾向于把若干单词组成的一个短语结构或片语作为基本单位。”这种多维“情境”不是指客观上的情境,而是指记忆的联想立体通道。大脑把信息储存得像立体网状一样,每个交织点就是一个信息,其他网点则是这个信息的“情境”。联系的网线越多,信息越巩固、越清晰。因此,多维联系记忆是最为高级的记忆活动,对于提高记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不单单学习一个单词,他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寻找与之相联系的已知,使新旧联系。学习者也不仅仅对相联系的词汇进行一维联系,而是创设一个情境,形成多维联系。另外,联系间本身又包含实际的情境,再利用一个例句或者具体文章中给予单词以用法和不同情境应用,由此学习者完成意义构建。

根据对多维联系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众多词汇教学的记忆方法,如同音联想法(用同音的旧词来联系新词)、近音联想法(用近音的旧词来联系新词)、同尾联想法(用相同词尾的旧词来联系新词)、象形记忆法(把新词联想成相联系的事物外形)、对称分割法(新词左右或上下对称)、数字编码法(把新词的字母转换成容易记忆的数字)、颠倒字母顺序法(把新词的字母顺序前后颠倒)、词缀法(用词根和词缀分析记忆)、子母联想法(新旧两个单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法的词汇教学,笔者通过自身学习和教学中多年运用,效果明显,虽然最初学者学单词所耗的时间较长,但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者也不会像一维记忆单词时感觉单调反复枯燥无味而使自己丧失学习兴趣。

四、有效的多维联系的记忆方法的前提是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所有的词汇多维联系本身不是现成就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对知识建构是主动的,因此需要学习者思想上积极主动起来,才能把新旧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学习者不是知识接收器,而是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的这一教学过程可以更多激发学习者自己来做,让学习者对新词主动展开联想,探寻已知词汇或知识,找出新旧词汇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既温故又知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当学习者养成联系联想的学习习惯以后,就会自动构建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词汇记忆效率。

联想法论文范文第10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考题解析

面对空谷,有些人想到的是“悬崖峭壁”,有些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这表明,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空谷,有不同的想法。同一对象,不同印象,不同感受,这是所有联想与感悟的出发点。以这一出发点为议论发端,以面对空谷的两种想法为议论对象,探讨三者(空谷与两种想法)或两者(两种想法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联想其他事件,这是符合题意的。

当然,突破这两种想法的囿限,认为面对空谷可以有第三种乃至多种想法,进而指出局限于这两种想法的狭隘性,对材料进行反思式、质疑式批判论证,探讨尊重与包容差异的必要性,或探讨文化、审美诸方面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这些也是符合题意的。

以面对空谷的两种想法为中心话题的作文,认为想到“悬崖峭壁”是消极心态使然,想到“栈道桥梁”则是积极心态所致,这是正确的。

认同并欣赏“悬崖峭壁”鬼斧神工的美,并探寻其敬畏自然的心态,批判那种见到“悬崖峭壁”就急于架设“栈道桥梁”的急功近利之心,指斥因人工征服、过度开发自然而破坏了自然原始本真之大美的逆行;或者由两种想法引申开去讨论审美与实用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优劣,主张要留住风景、欣赏美、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会诗意生活等,这些视角也是极有张力的,只要观点明确,论述恰当,分析具体,也应予以肯定。

“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是多义的空间,考生在立意构思环节,应该运用类比联想与发散思维的方法,由此及彼,联系实际,诸如人生、事业、学业,又如历史、科学、审美、制度、文化等,作针对性的思辨、探究、讨论、分析、评判。举凡困境与通途,绝境与突破,危机与转机,消极与乐观,单一与多元,短视与远见等既对立又相互转化而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些都是需要具体讨论、深入探究的。

而就面对空谷的两种想法进行超越性的拓展、延伸式的论辩,从突破思维惯性,惯性思维与多向思维(思维定式与求异思维),如何认识空谷,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反思人的理解力,如何对待异质思维等方面来立意构思,也是有着广阔的言说空间。

一类文

畅享诗意生活

福建一考生

以不同的视野看待空谷,空谷也将以不同姿态呈现。

是悬崖绝壁,雄奇壮伟,富有大自然的野性之美;抑或是栈道桥梁,穿云破雾,彰显人类创造的智慧。崖壁的奇险,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栈桥的贯通,予人以出行的便利。这便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给予我们的视野冲突。

何为实用价值?于当下物欲喧嚣的俗世,实用价值几乎纯粹等于金钱的重量。梁晓声有言:“商业时代使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有一半儿像商人。”当郁郁葱葱的森林被都市的水泥森林所取代时,当凤凰古城被过度消费而面目全非时,当吴良镛痛斥北京是一个“癞痢头”城市时,我们便随处可见实用至上价值观的猖獗横行,资本怪兽这头巨无霸的为所欲为。用城市代替森林,以金钱剥夺精神,诗意的生活在哪里?不知餍足的物欲纠缠之下,奄奄一息的现代人,面对着佳木荫蔽的幽谷,云遮雾绕的峰峦,还能有几分陶潜的悠游自在,还能有几分梭罗式畅享孤独的安静与恬淡?

当然,实用价值本无可厚非;但别忘了,实用价值的初衷便是使人过上更加愉悦的生活;而若让实用价值完全掩盖乃至取缔审美价值,那么生活又有何美感可言?适时让审美与实用相结合,让精神与物质融通,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天才的乔布斯作为苹果之父,他既注重苹果的实用性能,也看重外观设计与包装,我想这便是苹果能引领手机市场的原因。可见,乔布斯是一个懂得生活之人。他曾感叹:“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因为科技会成为历史,而思想则可能永恒。成功者是懂得生活之人,是会思考的有信仰的人,他能以美看待生活,生活也将还他一颗愉悦的诗心。这或许也正是梭罗愿于瓦尔登湖畔享受宁静生活的原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只有人闲的时候,才能聆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当一切喧嚣、浮华褪去后,生活才刚刚开始……

别让生活成为负担。财富、成功并不是生活的真谛,别让自己成为马克・吐温口中说的那一种人――“如果金钱在向我招手,那么无论是《圣经》、地狱,还是我母亲,都决不可能使我转回身去。”这种被浮名遮望眼的可怜虫必不懂得生活,注定永远要徘徊于空谷之外。

让我们拥有大地一样宽厚的胸怀,在心中装入几颗希望的种子,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享受诗意生活!

评点

本文先简要概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指出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冲突;接着,联系当下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生存环境的异化,以及人心的异化;然后深入一层,阐明当下中国人的缺失,提醒人们要懂得诗意生活;进而提出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精神与物质相融通的主张,并摆事实、引名言,论证以美看待生活,诗意栖居于大地的主旨。尾段要言不烦,重申中心论点――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享受诗意的生活。

上一篇:恢复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