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9-21 07:41:19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现代教育观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好的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可见,教学的功能和意义不是使学生没有问题,而应是让学生变得有问不完的问题,从而让大量有创新型问题的学生涌现出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新性活动将无从谈起。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寻找创新之路。

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及成因,关键在学校、教师

我国现今的课堂教学,一个普通的特征是教师“教”的活动几乎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仅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提问中被步步控制着进行,学生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寥寥无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惟书、惟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他们不会善于发现问题,就不会有主动探索的能力;不会探索,就不会有创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1. 不敢提出问题。尽管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害怕受到嘲弄、漠视,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

2. 不必提出问题。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认为它们就是真理,正确无误的,根本没想去质疑,此观点,或者提出新见解,认为思想政治课知识多为结论性,读读背背就行,有什么可想可问的。

3. 不想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还是教师讲、满堂灌,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他们不想提出问题,也提不出问题。

4. 教师不能善待学生的问题。不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的对策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活动对于他才有意义。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高,学习效率才会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 转变观念,使学生敢问。

(1)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践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生疑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一是正确的师生观。教师要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把握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关系,创造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敢问。二是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对学生的奇异、独特的想法进行批判和挑剔。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特别是对提出创造性问题的同学给予中肯的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切实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要认识到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满堂问、避免“繁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补充教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增强课堂学习气氛。(2)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一是自卑、怕受嘲笑的观念。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问题意识持怀疑态度,怕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二是依赖、事不关己的观念。不愿积极动脑,即使有疑问,也既不探究,又不求教,抱着教师反正讲的观念。对于学生诸如此类的观念,教师要凭借具体的教材,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改变,鼓励他们走出自我,大胆提问。

2. 激发兴趣,让学生“爱问”。“敢问”只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敢问并不代表爱问。我们还应激发兴趣,让学生爱问,保护好问的天性。问题意识其实是不需要培养的,可以说它是人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因而,教师一方面要顺应形势,积极改革,主动进行“问”和“答”角色的转换,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学生好问的天性。教学过程中,保持相当的宽容,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及时肯定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也应予以宽容,不必求全,更不可责备。

(1)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对问题意识的看法,让他们切身体会到问题意识对自己学习上的帮助,激发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主观能动性。(2)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载体直接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爱问。

3. 创设条件,让学生“有问”。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有问”。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独占课堂,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破难点的方法。给予学生时间、机会去阅读、思考、讨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种纵向提问的形式,也要采用学生与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成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2)创设情景。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教师提出“北京有胡同文化,我们家乡有没有值得研究和传承的特色文化呢”,于是很快发掘出一批有关家乡特色文化的研究课题。(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从而愿意思考问题,多提问题。这种“错”的教学方式应用好,其效果不亚于正面的阐述。

4. 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会问”。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及时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问题意识真正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开始学生可能只会提出字词或常识性的一般问题,但只要认真指导,坚持训练,他们就能提出一些紧扣课文重点、难点的好问题来。当然,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

总之,现代教育理念提示我们:学生的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张阳.创造教育的问题教学法[J].教育探索,1999,(5).

[5]王国莲.问题意识:创新教育的第一要义[J].江苏教育,1999:(12).

[6]李定岩.创设学生问题情境[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0,(9).

上一篇: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大策略和建... 下一篇: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