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启蒙”战争:打车大战

时间:2022-09-21 04:36:49

移动支付的“启蒙”战争:打车大战

2014年春节前夕,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个“师傅太精了”的段子:“下车前,司机师傅要求我用微信和‘支付宝’分别付一次车费共90元,他返还我45元现金,这样他可以多收入20元,我则少支出20元,实际车费为25元。”

这个段子的由头是“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软件开展的“红包返现”活动。即通过打车软件及各自所关联的支付手段,在每一单,乘客、司机师傅均可获得相应数额的返现。因为两家(指“快的”、“嘀嘀”)的账号都是独立存在的,对信息也就没有相互的排他性。“支付宝”是“快的打车”的盟军,二者背靠同一巨头“阿里巴巴”;微信则是“嘀嘀打车”的盟军,二者背靠另一巨头“腾讯”。打车软件则处于“烧钱”阶段,以补贴司机和乘客等方式来培育市场。

从打车APP(应用)用户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嘀嘀打车”用户群主要集中在北方城市;“快的打车”用户主要集中在杭州、上海等南方城市。

2013年9月份,“快的打车”正式“北伐”,投入2000万的推广资源强攻北京市场。12月,“支付宝钱包”全面支持支付打车款,首批在北京5000辆出租车进行推广。同时宣布与“快的打车”合作:乘客可以直接用“快的”内置的“支付宝”或扫描二维码支付打车费。在12月间,北京市民使用“支付宝”打车就有机会获得单笔最高200元的免单额度或5元现金返还。2014年元旦,“快的打车”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30元话费返还。活动持续一个月,预计总投入超过1亿元。

面对“快的打车”的来势汹汹,“嘀嘀打车”也使出“大招”。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推出补贴推广活动:用“嘀嘀打车”微信支付的乘客,每一笔车费减免10元,且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同时,提供1万个免单,抽中的用户车费全免。

此举被对手迅速跟进。2014年1月20日,“快的打车”推出了几乎同样针对乘客、司机的双向补贴政策。

2014年1月22日,“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竞争掀起小高潮,“快的打车”宣布对司机师傅的红包从10元增至15元,在红包力度上给“嘀嘀打车”以压力。这项增加的红包费用,将让“快的”的“支付宝”阵营总支出上涨5个亿。此外,每天设置10001个随机免单,特意比“嘀嘀”多出一个。

这厢“嘀嘀打车”未透露停止补贴时间表,“快的打车”更放言:先将5亿元补贴花完为止。有意思的是,“嘀嘀”和“快的”对用户的补贴均非完全来自融资,“腾讯”和“阿里巴巴”也在背后出力。

因为“快的”和“支付宝钱包”5亿元补贴中一半来自“支付宝”。“嘀嘀”和微信支付中一半资金来自“腾讯”。所以这场打车软件行业竞争也被认为是一场人之间围绕移动支付的战争。

在“嘀嘀”、“快的”疯狂“圈地”挤压下,打车市场纷纷洗牌,国内最早打车软件“摇摇招车”也因“弹药”不足,停止相关业务,转向其他方向,主要做公交车的WiFi盒子服务。如同当年“京东”、“苏宁”大战受伤的是“国美”一样,此次打车软件大战受伤的不是“嘀嘀”和“快的”,也不是“腾讯”和“阿里巴巴”,而是老百姓传统的打车习惯。

这场掀起广泛热议的“打车大战”最终加速了乘客使用手机支付打车费的进程,培养了用户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在“腾讯”、“阿里巴巴”的支持下,它正成为一场移动支付的“启蒙战争”,为线下移动支付提供了更多的场景。

(摘自东方出版中心《网金的魅惑:解码互联网金融》 作者:谢辉)

上一篇:近三十年“英语世界的徐志摩”译介与研究述评 下一篇:林语堂的《中国人》对传统女性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