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9-21 01:56:07

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水平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从事高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就如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和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高职计算机 互动式 问题 教学模式

一、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生动形象的材料来启发学生,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以声音、图像、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由于主动参与了知识推理和技术实践过程,从而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则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交流,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相长。

互动式学习设计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即学习内容部分和学习指导部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以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为基础,使两者协调起来。

(一)学习内容的设计

学习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构造多媒体课件知识库。根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分析,采用逐步细化的方法将目标所涉及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知识块,并使用恰当的信息来表达或演绎知识块。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难点内容分解成以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合理的呈现顺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设计的开始,就着手考虑问题的建立,旨在保证以问题为中心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建立,一方面,要符合知识本身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原则以及目标要求的概念。

(二)学习指导的设计

学习指导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且尽量贴近生活。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面临的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二、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素材

问题教学模式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铺垫,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并且有所拓展和延伸。

(二)用心安排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又要创设问题情境,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要安排好课堂教学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任务,课堂上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有问有答,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课堂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成了天经地义,学生不敢向师道尊严的老师质问、发难,否则便视为大不敬,甚至答得偏离所谓的标准答案,便扣以“捣乱”,强加批评、责斥,因而学生学会了“答”,不会、也不敢问了,严重挫败了学生问题意识得形成,可能课前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课后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而问题性教学则要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前多“问”,课后“问”多。整节课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出问题、感知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动得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三)问题性教学模式由创设情景、指导探究、延伸拓展构成

1.创设情景。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他们把问题要素分为:目标状态或终点状态;对问题做出给定条件或事先描述的初始状态;一系列中间状态,它用以描述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解决途径。三种状态构成了“问题空间”。因而,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回忆旧知,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的初始态与终态,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指导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三方面:解题者构建问题的表征;搜寻问题空间(即激活工作记忆中的知识和运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对解题结果成功与否进行评价。在这三方面中,问题表征最为重要,因为不同的表征往往决定了解题者在问题空间中如何进行搜寻。所以无论学生提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问题时,都要对问题进行表征,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最终呈现给全体同学讨论、自学、探究,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种方式多方位交流,解疑。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时候,由于大部分同学都有上网的经历,可以将书上的枯燥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网吧结合起来,提出多个问题,并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由学生进行解答、反问、质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在指导探究,解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三导:导思,导议,导评。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探索,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

3.延伸拓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必将产生很多新问题。这时,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应延伸、拓展新知识,启发学生再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更都多的问题走进教室,走进研究性学习。

互动式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是当今课堂教学的趋向,也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的、主动的探索,在多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作用,挖掘师生的潜能,从而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低消耗、高效率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伟民.论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教育学,1999.

[2]魏薇.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上一篇:谈基层电大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 下一篇:浅谈古典舞中的“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