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施校际课程互选的方案初探

时间:2022-09-21 01:44:57

研究生实施校际课程互选的方案初探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凸显,研究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愈来愈不能满足,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浙江省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有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先后开展了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认证的积极尝试,并取得了有益成就。通过比较研究,阐述了国内高校在本科阶段实施校际课程互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研究生

作者简介:褚蔚然(1988-),女,安徽马鞍山人,广东培正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8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9-02

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是实现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丰富研究生的求学经历,还可以接受跨校园的学术氛围的熏陶,增加校园文化体验。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校际课程互选问题,涉及的面较宽,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上仍没有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要落实该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考虑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浙江省研究生实施校际课程互选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就操作层面学分互认、沟通及经济利益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相应的对策。

一、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校实施校际课程互选比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晚,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严格意义上来讲,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校际课程互选的实践,实际上是对国外发达地区选课制度的效仿和借鉴。而由于教育现状、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通过对已经进行校际课程互选尝试的国内各地区高校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存在的问题,也同样是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程互选及学分互认问题

目前校际课程互选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国内各高校对校际课程互选显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教育实践程度亦不相同。国内一些学者如李联明等对北京、上海、南京等五个地方的高校实施的校际课程互选实践活动加以考察,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校际课程互选及学分互证过程中,高校“校本位”思想扎根较深,对共享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也没有宏观的政策指导,因而互选认证力度不大,进展也较为缓慢,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进一步积极地寻求实质上的合作突破,教育教学合作大都难以有效地展开,导致教学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因而高校间的学生的实体流动呈现出盲目性的特点。①

2.沟通的问题

从校际课程互选出现的问题来看,许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过程中信息传递不准确、各类人员沟通渠道的不畅上来,因此沟通不善是校际课程互选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参加校际课程互选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要想了解并改善这种状况,必须三方共同努力,遇到问题及时沟通,把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来减少信息传递的不准确和理解的偏差。

3.经济利益问题

除了上面涉及的课程互选学分认证及沟通问题,校际课程互选实施中的经济矛盾问题也较为突出。

(1)高校之间的经济利益。各大学之间的经济利益主要在校际课程互选工作的招生及学分认可环节。②即使是在上海西南片区大学城地区内,各高校规定学生跨校修习其他合作高校的课程不需要缴纳学费,各高校也相互承认对方高校的学分,但却曾停办过一年,就是因为各个高校的优势不同,资源占有量不同,导致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总体数量不均等。而总体数量不均等因素同样造成了学习人数的差别,带来了每个学生花费等经济问题的产生及冲突。跨校选课的学生人数、课时、学分发放数不同,造成各高校的财政收支不平衡。③

(2)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是校际课程互选项目活动的主体,当学生选择参与校际课程互选活动时也必然要承担跨校修习课程、学分所带来的额外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条件比较贫困的学生,为了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就选择放弃跨校修习的机会。

二、对策及实施方案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开展校际课程的实践活动,要逐步走向完善阶段,灵活的探索是必要的,国外高校课程互选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照。笔者结合浙江省研究生教育资源现状及具备的条件,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解决方案。

1.建立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

浙江省要实施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必须建立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来负责管理、协调课程互选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能:

(1)制订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方案。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和各高校教务处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和制订《浙江省研究生校际互选精品课程认定办法》、《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实施办法》和《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学分认证协议》。只有将项目活动纳入制度的范围,才能规范有序的进行。另外,成立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专家小组,主要负责校际课程互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校际互选的深入发展和完善,形成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

(2)对精品课程进行认定。根据《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实施办法》,成立研究生校际互选精品课程认定专家小组,由有声望、在教育教学科研界有权威的专家担任成员。在开课前对各高校上报的本校优势明显、教学质量较高或改革力度较大的研究生特色创新课程结合其授课教师的讲课风格和教学经历,严格按照《浙江省研究生校际互选精品课程认定办法》组织开展认定工作。精品课程认定专家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开设此课程。在开课后,精品课程认定专家小组,对已结束的课程进行评估,以确保开课质量,最终使学生真正受益。

(3)协调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依据《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管理实施办法》对在课程互选过程中各高校存在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课程互选管理委员会需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学期结束后,对参加选课学生的学费进行财政结算(可以按学分对参与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的学生实行收费,这样结算会更为便捷)。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教务管理人员共同协商,最终确定如何由多收益的高校补贴给少收益的另一方,以此来保持合作高校之间经济利益的平衡。

2.建立浙江省校际课程互选及认证系统

随着信息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使教育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化、程序化,已是大势所趋。

(1)网上选课系统。审核通过的精品课程会在网站上统一公布,为保证教学质量,精品课程有一定的名额限制,选课系统面向学生公布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包括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等。它存储所有参与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的学校可提供的精品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参加校际课程互选活动,参加的学生可在选课系统上填报选课申请表,申请通过后,通过选课系统方便快捷地完成选课。选课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教务管理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教务管理模块功能对用户进行添加、删除管理,根据选课人数对不满足开课要求的课程进行删除淘汰或停开;增加一门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选择。修改课程信息时要及时在网上颁布,通知学生,方便学生进行退选、改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④在学生精品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教师建议安排考试的监考人员、考试形式、开考时间、开考地点等。此外,还需要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保障系统的安全。为了使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顺利进行,并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依托网络建立选课系统。

(2)学分认证系统(见图1)。建立学分互认平台即学分互认系统,用来进行不同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参与高校根据双方已签订的《浙江省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学分认证协议》,在学生精品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开设精品课程的高校选择考核方式、组织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研究生发放相应的学分,并在网上进行公布。此时,学生登陆学分认证系统就可以查看到校际选课的成绩和学分获得信息,然后向自己原所在高校申请学分转化和认证。学生原所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收到申请后,在一定的工作日内,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处理,严格审查待转化的学分,审查通过后,需及时有效的进行认证转化。

(3)监督评估系统。监督评估系统是为了纠正偏差,打造现代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校际课程互选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使互选工作进一步开展,对校际课程互选实施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监督,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风险规避的系统。它最好是由浙江省教育厅负责运作,由一个从高到低的各级监督评估委员会组成。旨在监督评估教育资源管理和利用情况,制定对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中学生管理、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等系统的教育管理监督和评估的实施办法;明确评估的目的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统一的校际课程互选监督评估体系;加强各级监督评估委员会的队伍建设,使之有序发展、合作有效;面向全社会公布监督评估的结果,提高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保障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活动的顺利进行。

3.建立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良性沟通

要想提高组织效率必须重视沟通在人际交往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实施校际课程互选的过程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沟通不善。如何在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校际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务管理的顺利进行。而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是否密切、沟通渠道是否畅通,也是解决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高实施效率的有效途径。

4.增加财政投入,减少学生经济负担

浙江省教育部门要不断更新理念,明晰实施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对浙江省各方面发展的意义,加大支持与宣传力度。另外,浙江省政府应结合实际制订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案措施,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原则进行社会集资,积极寻求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手段。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调动各方面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吸纳多方资金,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化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62条:“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加快银政合作(双方的合作将是一个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合理运用信贷资金是筹措教育资金,发展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资金的使用,尤其是信贷资金的使用,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只有资金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调动学生参与研究生校际课程互选的积极性,让各院校的优势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的转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浙江省的经济建设和迅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学分互换探究[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2010,(9):17-19.

②陈雪芬.高等学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62-74.

③顾玲玲.高校学分互换规范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9-41.

④李娜.校际学分互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8-22.

参考文献:

[1]程勉中.论高校的战略联盟[J].高教探索,2005,(2).

[2]高立红.论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分转换管理工作规范与创新――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2,(2).

[3]顾玲玲.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背景下的学分互换制[J].高教论坛,

2007,(2).

[4]贺凯丰,王卫,蒋晓涛,等.高校学分转换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北京大学学分转换机制的个案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1,(1).

[5]胡维华.博洛尼亚进程在各国的进展及其启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

上一篇:例谈怎样有效进行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