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趣教学 成就精彩课堂

时间:2022-09-21 01:22:45

关注情趣教学 成就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8-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情趣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失落而又渴望寻找与回归的精神家园。

可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老师举着解剖刀,精细地肢解着美丽的童话,孩子们只能哼着“同一首歌”,日复一日地操练、训练、演练。语文课不是他们精神向往的伊甸园,而是接受训练的马戏团;语文学习不是生命经历与精神体验,而是作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情趣十足的“语文”简化成了技艺之学,“人”的功能退化成了机器。语文教学情趣性的失落,就在于我们的教学违背了语文是负情载物的特点和小学生具体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因此,我觉得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让情趣充盈课堂,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应成为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矢志不渝追求的追寻的境地。

入座: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也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案例一:口语交际《小熊开店》导入片段:

师:我现在要开一个食品店,可是人员不够,忙不过来,想招聘采购员,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带的头饰是小兔子,一蹦一蹦地过来了。)经理你好,我是小兔子。听说您这儿招采购员。我特别能干,想试一试行吗?

师:可以!不过你得认真干,动脑筋,能招来好多顾客,我就聘请你!

生:您看我的吧!(下去找来一些粉笔当萝卜,摆在讲台桌上)快来呀,快来买呀,新鲜的大萝卜。

生:(顾客群来了,在商店转)

生:你好,欢迎光临!你买什么?这儿有白萝卜、红萝卜……又脆又甜。

(面带笑容,很是客气)

(顾客甲)这个我不爱吃!(顾客乙)我不吃萝卜!(顾客丙)你这儿东西真少,只有萝卜。下次我们不来了!(顾客都走了)

师:小兔子你过来,顾客怎么都走了?

生:我也不知道!

师:看来,我不能聘请你当采购员……

在这里,教师充当经理时点拨学生,学生表演采购员和顾客。通过师生共同表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绘声绘色地再现了课文情境。不但使学生清楚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无形之中增添了几分情趣。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语文课堂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还有以扬代抑的“黄金原则”的应用,是用褒扬赞美取代斥责批评,这是最具“人情味和凝聚力”的,都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学生也就不会因为错误而尴尬,也不会因批评而失意,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阅读: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光潜先生也说过,一首好诗,可以是一幅“画境”,可以是一幕“戏景”。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

案例二:《第一场雪》教读片断:

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好!)雪景很美,谁能美美地读出来?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自己能不能步入雪景中去。(生读)

师:你们听了这一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景中了?(学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地边上,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学生再读,可未读好)

师:进去了吗?(生:没有)

师: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咱们到雪地边上,他又领咱们回来了。让我来给大家读一读,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范读,接着领读,提示: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读得很静很静,读出了雪景之美)。读完问:我们往前走了没有?(生:走了)

这种读是“披文入境”,读中感形。是学生调动表象储备,讲行再造现象的过程,他们想像的“产品”也各具特色。学生读书,展开想像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学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一篇(产品说明书之类的说明文除外),都是形意情理的“混合物”。比如《蛇与庄稼》的第一个故事,其基本情节(图景)是:海啸时,洪水泛滥,淹没田野村庄,一片;洪水退后,庄稼长势喜人,茁壮葱绿;后来,田鼠作祟,枝折花落,一片狼藉。伴随这个过程的情感经历是:洪水肆虐的惊恐——丰收在望的喜悦——庄稼歉收的遗憾。此外还有:“蛇——(吃)田鼠——庄稼”,这个食物链所揭示的事物联系。这段课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章的情理,犹如“水中之盐,无痕有味”。如果一篇课文的情感因素较强,就应该通过朗读读出情意,读出味道,做到声情并茂,即声以情发,情因声显。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杨再隋教授所提倡的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学生在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

交流:平等对话,情趣盎然

对话,是阅读教学中师生间最常见的交流形式。师生间的这种交往,不仅仅是教与学之间的传递与互补,也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完整人格的一种交流。教师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的。以情激情,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生兴趣,处于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之中,阅读的创造潜能将会大大激发。

案例三:《群鸟学艺》结尾片断:

教师请孩子们谈谈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发言的孩子都从课文的重点句着眼,站在群鸟的角度谈了体会:学本领要有始有终啊,不要怕苦、怕累啊等等,发言面广,说法各异。正当这位老师打算结课时,有位坐在角落里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这节课,他一直都没有举手)连喊:“还有,还有!”。这位老师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尊重,充分给了每位孩子发言,交流的机会,便请他作补充发言。没想到他语出惊人,说:“许多鸟没有学会搭窝,凤凰也有责任的。”(此时,好几个孩子在座位上也不断点头,并“嗳嗳”地应和。)他又说:“鸟儿们飞走的时候,凤凰为会么不把他们叫住?所以我觉得学本领应该找一个责任心强一点的老师。”“哗——”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为他的精彩发言,更为他创新的思维喝彩!

从以上的课例来看,正是因为这位老师创设构筑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充分珍视学生的创见、异见,才使得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如对凤凰的评价,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对话,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从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看出这位老师是真正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提法,并没有简单地、直接地给予否定,而是以另一种表达式告诉学生——这种说法不确切。这种平等和谐的交流如果能出现在我们每一节课中,那我们的课程改革就已经开始有了可喜的回报了。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是否可以借用:课堂上并不缺少情趣,缺少的是开采情趣的心眼!有情有趣才是语文学习的“本真”,追寻语文教学失落的“情趣”,展现语文的魅力,让情感在语文课堂恣意流淌,让趣味在学生心田纵情穿行,让孩子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尽情张扬,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取本舍末 还语本真 下一篇:说“问”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