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视觉艺术探析

时间:2022-09-20 10:25:35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视觉艺术探析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视觉艺术的力作。张艺谋对影片的视觉层进行了艺术的深层加工处理,使影片表现出独特的感染力。本文着重从视觉层进行分析,探讨该影片的精彩之处,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该影片更深层意义上的解读。

《黄金甲》既保持了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着力表现电影自身的力量,又存在很多创新之处:独特的用光手法和构图的叙事化,使观众在获得了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启迪。

一、独特的用光

张艺谋的这部影片最大的特征是完整统一、浑然一体的感觉。独特的用光,运用明暗分布建立整体感是该片最为有效的造型技术手段。

《黄金甲》在用光上首先有效的利用了光照的方向性。由于光线照射是有方向性的,当一束光从侧面照射空间中很多物体时,不论它们如何复杂,每个物体都会产生与光照相对应的明暗关系,即迎光面为亮部,背光面为暗部。同时,如果空间内其他光线够低时,这种由单一主光源所形成的一致性,就越发明显。《黄金甲》把主要拍摄场地安排在后宫,把透过窗扇琉璃的侧光作为主光源,在光照方向上保持了一致,所有复杂的事物,如众多的宫女、奢华的皇宫建筑、饰物等皆因方向一致的光照而形成相对一致的明暗分布,形成统一。同时。暗部影调有效的减弱了不同色彩的差异性,加上光透过琉璃而形成的诡异光彩,更营造出一种氤氲、暧昧的后宫氛围,暗示一场发生在后宫里的勾心斗角。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静态画面均有高雅凝重的古典油画的美,导演张艺谋的综合视觉艺术修养之高和对影视语言的把握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黄金甲》非常强调明暗对比,运用对比安排事物的主次关系。影片中,有很多地方是把所有物象都尽可能的沉浸于黑暗中,然后运用较为集中的光投射主体部分(特别是人物的面孔被处理成亮色调),使得明暗对比强烈,主体在画面中非常醒目和突出,又把很多繁琐的细节隐约消失进暗部,仿佛幽暗的地下酒窖中有盏点亮的油灯光的效果,增强了画面深沉厚重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点很像16、17世纪意大利的卡拉瓦乔和荷兰的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用光手法。在卡拉瓦乔和伦勃朗的作品中,画面内充满着明与暗色调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富有戏剧性的影调效果。对比强烈的影调总是给人一种对抗和争斗的表情,并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们都很难忘《黄金甲》中王与二王子比武的一段戏,王意欲以自己的利刃,威慑和告诫二王子要完全顺从,不可有丝毫叛逆之心。影片中的王与王子,铠甲的金色、银色及宝剑的银白都为亮色,而角斗的场地――天福官驿相对光线较暗,这样就形成一组较强的明暗对比,很自然加强了对抗、争斗的紧张气氛。并且影片增加了两剑拼斗的特写镜头。夸张了剑锋的寒光及相互碰撞的火花,使剑光的亮几近白色,背景的暗成了重黑色,明暗对比几乎形成了最长调(对比最强的黑白对比),对抗达到了高潮,光对比使我们的视觉感受到了强烈震撼。

由光照使明暗形成的对比度。除了有突出或弱化事物的作用外,还能使我们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如以上提到的强对比产生紧张、对抗感等。这主要是和人对光的认知、联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联系定势有关,即光的象征性。

第三、《黄金甲》极大的突出了光的象征性作用。不同状态的光照形成了不同的影调,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类对光的意识由来已久,人们会拿光明来象征幸福、美满和至善:而把黑暗与恐怖、丑恶联系在一起。明亮容易令人感到快乐、自由,舒适,而黑暗则令人觉得阴森、威胁、伤感和诡异。

构成画面的总体调子是以浅的或亮的调子为主时,被称为亮调。亮调的画面给人以明快、轻松和爽朗的感觉,象征纯洁和高雅。与亮调子相反,暗调子则造成一种深沉、厚重甚至是庄严之感,还常用来表示阴郁、阴暗、恐怖等消极的情绪。

《黄金甲》的压轴一幕是一万黄金甲重阳兵变这场戏,戏到精彩处,杰王子一人(着一身金黄色的盔甲)战万余(着银色盔甲)的兵士。正常光线下,金色与银色的明度非常接近,画面上金色和银色的对比应属于弱对比。然而影片有意识用集中的光照突出了王子的亮金黄色,而使众兵士的银色盔甲形成大面积的暗色,造成明暗反差大的场面,大面积的深色调包围着亮色调(杰王子的金黄盔甲),亮色调形成强烈的放射、扩张和抗争的意味:我们甚至分不清众兵士的面孔,但杰王子的英武、勇敢。奋力拼杀的身影使我们久久难忘

也许,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光有种特殊的情愫,他如此的迷恋光并谙熟光的习性。能极为巧妙的利用了光的象征性,当表现黑暗、丑恶、私密的主题中,主要采用昏暗的光线,着力突出情节特点,如王派杀手暗杀蒋亦儒一家时,整个场景的光线十分昏暗。显得阴冷、恐怖、危险,这种背景也凸现出王的阴险残暴,有力的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当展示重阳晚宴时导演则采用趋向明朗的平光,表面上显得画面清晰绚烂,一派华贵,实际上暗示了繁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血腥。

有了光,就有了黑暗,就有了某种征兆,就有了令人压抑却无法挣脱的网。这网是什么?是封建专制王权,是宫中上下危机四伏的谜团。是剧中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正是通过这光,才隐隐感觉到存活在王宫中所有的人都像被困在笼中的鸟,他们的命也似乎正和那里的所有暗影一样,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了。

《黄金甲》从视觉层上说,是光在吸引我们的眼球,牵动着我们的心绪,然而,推动情节发展,顺理成章地引领我们进入到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并能很好地展示人与环境的时空多种变化关系的功能,则主要是该影片的叙事化构图。

二、叙事化构图

一部影片出现构图别致的画面也许并不难,然而,要想把整部影片所有镜头的画面都做到构图到位,让构图“说话”(叙述戏剧矛盾)就绝非易事了。《黄金甲》中的构图,可谓严谨又极为自然,巧妙而不失法度,随着情节的发展,画面构图都和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向我们传达出叙事含义。

张艺谋在该片中,不仅仅局限于人物、道具、场景等在比例、位置上的画面审美问题的把握,他更考虑构图的“言说”功能。影片中有不少地方以不完整构图作为一种象征,因为这种不完整的反常规构图具有象征性叙事功能。如重阳晚宴前夕,后、太子、王子觐见王的镜头画面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反常规构图:影片中王独坐高台方桌北边正中,背向观众。宽大肩背的局部几乎充满画面,而王后及王子登高拜见的情景用窄小的正面全身影像,有意识拉开空间距离,暗示面对的王权之高。两相对比,地位悬殊可见,王可以俯视天下,王为至尊,威风凛凛,高高在上不可忤逆,众人之中,王操持天下大权,拥有绝对权威,始终处于掌控局势的核心地位,这是明确的,不 可动摇的,不可更改的事实。其次。这样的构图还暗示出王的独断专行,蛮横残暴,对后的控制无比苛严,任何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都必须严格遵照王的圣旨办。否则。只能受到更严厉的惩罚。我们不禁领略到封建专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是毫无人情、人性可言的,一切都有规矩,一切。都有制度,个人有个人的位置,各人有各人的守则,人人务必恪守职责,服从规矩,才能在这个秩序下生存下去。

可见,这种反常规的构图中蕴含了多么丰富的话语,这些话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突出,强化,借助构图抵达观众的心灵。让观众充分领略到多角度的、立体的、多元的审美内涵,于分寸之间,深藏大义。

当然,一部优秀的影片光靠反常规构图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和其它常规化的、多形态的构图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动态化构图来帮助完成叙事。

构图之妙,就妙在以无言胜有言中。我们的视觉感受会跟随摄影机的视角不知不觉地走进影片的剧情空间中。我们仿佛不是在被动的接受叙事,而是在主动的发现叙事甚至是参与叙事了。导演把自己的情感、观念、艺术感受都迹化为具体可见的构图、画面等,并通过视角转换、长焦推移、特写等多种手段力求达到最佳效果。让构图、画面等成为无言的歌,承担起暗示深刻寓意,展示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让观众自己去获得美感,从而理解作品的艺术意蕴及思想、情感。如王后听说太子要去青州,急见太子元祥一段:视角的变化。方向的转换。自然而巧妙地传达出后的虚弱、眩晕和行色匆匆。再如影片的开头部分,象征皇权的宫门被层层打开的镜头:从略带仰视的门的局部特写开始,逐渐拉近下一层宫门,又一个特写,再逐渐拉近下下一层宫门,再一个特写,紧接着镜头跟随太监等人的前进方向移动,紧接转向面迎他们拉回镜头……正是由于动态化构图。才一气呵成地将这些叙事元素有效地组织到画面中来,使画面出现特写、中近景、特写、中景及近景的多种变化,构成造型美和叙事美。从而生动而较准确地完成了它的叙事任务。

三、结语

如果只谈视觉层,《黄金甲》足可称得上是一部诉诸感官的力作,它有太多令人回味的细节,值得我们静心去思考。

我们不能不钦佩张艺谋的创意和新举,仅就用光的独到和叙事化的构图这两点就足以让观众在古装加武打的迷宫中留连忘返。当然,影片并非单纯唯美的画面,更不仅仅是华美艳丽、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的演绎。我们为《黄金甲》感动,因为我们从中感受了丰富深刻同时又荡气回肠的意蕴,因为在欣赏到这一视觉艺术盛宴的同时。更看到了一个导演通过艺术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一篇:永恒魅力的钢琴协奏曲 下一篇:迈向后现代的女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