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20 10:17:37

试论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是提高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才可以画出较高水准的作品。美术欣赏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单独的欣赏课少而又少,为了弥补这项不足,我们在中、大班及美术兴趣班进行了一系列美术教育的实验研究,现就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问题作些探讨。

一、幼儿美术学习的特征

根据对5―7岁儿童的美术作品所作的调查和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年龄的儿童存在着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并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在观察作品的内容方面,儿童对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知觉敏锐性。他们主要凭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观察得比较仔细,能够描述某些细节,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

二、美术欣赏需发展的能力

1.发展美感知觉形成的能力

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也就是通过各个层次的分析,才能了解作品的意义,感受作品提供的经验,在艺术教学中,要引导幼儿对艺术品的形式、内容、媒介三部分作整体的欣赏,使各种视觉要素呈现不同的表现内涵,并注意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想表现的理念与情感,使幼儿获得美术经验的满足。

2.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的能力

对视觉形式的叙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描述:观察者用直接的感知觉和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然后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加以描述。(2)解析:对作品的形式、设计、组织与美感加以知觉。注意艺术的认知层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解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对作品的内涵加以探讨。(3)评价: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谈论作品的结构,用创造性的知觉发现艺术作品具有的潜在美感价值。

三、能力的培养方法

1.注重作品的选择

以前,幼儿所欣赏的作品局限于教师的范画、幼儿的美术作品和墙饰等,这些作品内容单一,对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者,文化修养是靠沉淀积累成的。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选择那些名人名作,让幼儿直接与大师交流。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现代派大师的作品和儿童的心灵特别容易沟通,米罗童心的符号、马蒂斯强烈的装饰色彩、毕加索夸张变形的图形,都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图像。还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幼儿的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还有民间工艺品、手工等作品所表达的纯朴稚拙的艺术追求,很适合儿童欣赏。总之,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和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使之符合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2.注重指导欣赏活动的过程

根据长期、反复的实践和摸索,我们把过程框定为四个阶段:(1)感知,(2)分析,(3)评价,(4)创作。这四个阶段与幼儿欣赏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四个层次――感觉、智慧、表现、创造相吻合,符合幼儿心理活动的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感知与叙述(即从感觉层次认识作品,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要求幼儿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幼儿,多提描述性研究性的问题,将幼儿想象思考的重点移向对作品画面、意蕴以及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二个阶段:分析与解释(即从智慧的层次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幼儿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幼儿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分析作品各种图形的关系、造型的特点、作者处理作品的方式等,以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让幼儿从观察中认识造型的要素,提高幼儿的知觉敏锐性、推理能力、美的判断与美的感受能力。

第三阶段:作品的评价(即从表现的层次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欣赏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为主的,因此,评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时,要求幼儿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征。如作者是如何安排和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在与幼儿的交谈中,教师要用幼儿可接受的语言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第四阶段:再创作(即从创造的层次,挖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的美感价值)

幼儿了解了作品形式上的优点,在充分展开想象、体验美的情趣后,他们逐渐地产生了绘画创作的热情,这时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幼儿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幼儿从作品中获得的启迪,拓展了他们的表现空间,对他们表现美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在的影响表现为审美感受向审美创造水平的质的飞跃。

上一篇: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