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证书考试与就业市场价值研究

时间:2022-09-20 09:18:42

高校大学生证书考试与就业市场价值研究

[提要] 本文基于对部分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并结合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进行解读,准确定位考证对就业的意义,并就学校如何引导学生考证、学生如何选择考证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证书考试;就业市场价值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SKY1573);指导老师:张国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8日

引言

随着高校连续多年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占新增劳动力人口近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就业市场职位增加有限。数量日益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为在用人单位面试前增加“筹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考证趋之若鹜,校园内兴起了一股“考证热”。目前,一些学者针对这一现象做出研究。潘云华、陈勃(2011)认为证书作为教育背景和能力的一种证明方式,具有信号功能。张胜利(2011)探究了大学生考证选择与严峻就业形势之间的关系。张宇、周萍(2013)则指出这一现象与高等教育和学校的影响相关。一部分学者则就“考证热”的利弊进行探讨,齐亚飞(2011)认为盲目考证的热潮会加深工具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杨晓、杨薇(2006)提出功利主义的观点。除此以外,学者对考证的对策建议也十分关注,熊远来(2014)从高校的角度提出建议;张赛斌(2009),林守珠、陈敏(2010)则对大学生正确看待考证作出指导。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肯定,“考证热”反映的是高校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做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对于“持证上岗”学生的偏好。当前大学生考证的动因如何,如何理性看待考证热,考证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为此,笔者设计《在校大学生证书考试与就业市场价值调查问卷》,调查了两所大学的学生考证情况,各校发放问卷150份,全部回收且有效。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113人,占总样本的37.7%;女性187人,占总样本的62.3%。从年级分布比例来看,大一学生69人,占23%;大二学生98人,占32.7%;大三学生85人,占28.3%;大四学生48人,占16%。

一、在校大学生考证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大学生考证类型多样、考证动机多元。

(一)证书考试类型:通用型、职业资格类证书排前,能力型证书靠后。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考证选择的排序依次是: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书、BEC(剑桥商务英语)、银行从业资格证、CPA(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雅思、托福。

根据证书的性质,我们将其分为三类,通用型、职业资格证书和能力型。其中通用型包括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从、证从、银从、CPA、人力资源管理师;能力型包括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书、BEC、雅思和托福。(表1)从表1各类证书参考情况可看出,通用型证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参考人数最多;紧接着是职业资格证书会从、证从分别排名第三、第五;能力型证书BEC、普通话证书分别排名第七、第十,排名靠后。

通用型证书排名靠前,参考人数众多,主要是因为在大多数学校与学位挂钩,意味着能不能取得学位证书。此外,在当前形势下,基本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是就业的必备要素。职业资格证书范围较广,种类较多,为进入行业从业门槛提供机会。而能力型证书由于对直接就业效果不够显著,参考人数较少,排名相对靠后。

(二)证书考试动机:呈现多元化。大学生考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动机呈现多元化。既有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考虑的;也有被动、盲目地跟随大众,或者因专业、出国需要准备的。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证动机存在显著差异。为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占92.7%,排名第一,其次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想从事相关职业,也有老师、家长推荐的影响,只有少数是出于兴趣爱好。可见,当前大学生考证大部分是主动为就业规划,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被动盲从。(表2)

二、大学生考证现象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考证为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是“考证过热”也包含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考证的认知、考证与实际能力的匹配问题以及考证与自身专业学习的平衡问题。

(一)认知不明确,过度推崇考证。92.7%的大学生考证是为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的条件有:第一,所考的证书与自身的职业定位是否相关;第二,是否了解所考证书以及相关职业;第三,所考证书与市场需求相符合。如果一味追求证书多少,缺乏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只会造成金钱和精力的双重浪费。除此以外,还有87.0%的人是因为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盲目考证,对考证需求缺乏清醒的认识,说明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缺乏明确的认知。

(二)考证与实际能力的匹配问题。证书能起到增加相同学历应聘者就业砝码的作用,而且为了降低招聘和入职培训成本,大多数招聘单位还是会优先选择持证学生。但应聘者所考证书与实际能力是否匹配应该纳入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考虑。持证者拥有和证书匹配的实际能力,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学生考试属于应试型,复习靠背参考书,考前做模拟试卷。所考证书相关内容并不熟悉,与自身专业联系较少,不愿或者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基础知识。获得证书不能与自身素质相匹配,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三)考证与自身专业的平衡问题。证书是对文凭的一种补充,也是自身专业的拓展。巩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考证与自身专业的平衡,是大学生应该明确的。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应聘者的专业和能力都是衡量是否符合职位需要的重要标准。因此,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符合需要的证书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但调查数据显示,顾此失彼的大学生不在少数。44.7%的学生能够做到以专业课为主,利用空闲时间复习考证,但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占用专业课时间,影响专业素质的养成。(表3)

三、正确对待和引导大学生考证

(一)对高校的建议。高校是培养和孕育高等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念的重要主体。应该在学生培养方案、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就业压力和考证心理辅导等方面加强。

1、高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学生日常学习,并根据职业考试内容,调整教学课程,让学生在获得证书的同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此外,高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沟通,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实践平台,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2、积极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高校是连接人才与企业的桥梁,因此指导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做好科学的规划十分关键。日常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自身性格、能力和对应的职业选择。高校还应该将考证指导纳入就业指导,引导在校学生合理、有效地考取有利于增强自身能力、符合职业规划的证书,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3、及时疏导在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如定期开设有关就业形势与应对讲座;定期了解学生心理诉求,对部分学生盲目、激进的考证心理合理辅导,树立在校学生理智的考证观念。

(二)对在校学生的建议

1、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规划。在校学生应明确考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拓展自身能力,为就业增加筹码,还需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所考证书除了有加强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也是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当前不少学生盲目追求“热门证书”,忽略对专业能力以及未来职业定位的考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热门证书”也在不断变化,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笔者建议,大学生需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与社会形势,考虑个人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性格偏好等因素,根据自己的择业规划合理的选择考证类别。

2、考证要精挑细选,不盲目追求数量。2014年11月,国务院决定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但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可以报考的证书仍超过100多种。面对五花八门的选择,在校学生要慎重选择,了解企业应聘倾向和证书的用途、类型等知识,从专业出发,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CPA(注册会计师)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

3、要提高实践水平,积累经验。没有实践经验的证书持有者,实际能力和所获是不匹配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入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学到课本以外的技能。注重实践经历,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学习与人合作、沟通,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让就业更加顺利。笔者建议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在合适的岗位锻炼自己,提升能力。

4、专业基础要打牢。目前很多学生盲目考证,却忽略专业素养,这不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经常占用专业课时间复习考证,让学习亮起“红灯”,反而是本末倒置。合理利用空余时间,保证考证与学业的平衡,是大学生必须谨记的。

证书考试实质是对个人能力的补充,随着人力市场的扩展,就业压力的增大,提升综合素质是关键。但是需要冷静对待,慎重选择,对于个人全面发展有利的证书类型,做好科学的规划,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让自己的职业道路更加平稳和长远。

主要参考文献:

[1]潘云华,陈勃.高校考证热的生成逻辑――博弈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张胜利.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9.

[3]张宇,周萍.聚焦大学生“考证热”:成因、利弊与对策[J].南方论刊,2013.11.

[4]齐亚飞.分析工具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杨晓,杨薇.大学生考证的功利化现象剖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9.

[6]熊远来,邬陈米娜,丁巧叶,王炫,何青.考证热的挑战及高校的回应:杭州实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7]张赛斌.大学校园“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8]林守珠,陈敏.多视角探究大学生考证现状[J].闽江学院学报,2010.4.

[9]吕兰.高校“考证热”或将持续升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5.16B01.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下一篇: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