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09-20 08:20:08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更新观念,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新时期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行动导向教学作为教学改革有效模式之一,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论,值得进行探讨与推广,文章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需求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实施要点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0—03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倡的多种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引入了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较强的工程性、实践性的学科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先进的指导作用。因此,为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尝试这一教学策略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基于“行动导向”的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界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教学改革策略。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主要观点认为知识不是传授而是由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学生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形成了大量的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就使得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强硬“填灌”的对象。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台作者。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学习环境要素),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构建。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经验,对信息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构建自己的理解。而这一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当前,行动导向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并在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理解下推进课程的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的教学中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作为引导和载体,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间的关系,强调学习者是在主动、不断自我修正和反馈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咨询者和组织者,教与学的过程强调交流和合作。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论,更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实施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展开。

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需求分析

(一)基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勃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知识自身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革新在无限加速,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规格的内涵日益丰富,提倡综合能力,重视职业道德、推崇职业价值观,并对人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压力。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旨在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教学。“学会认知”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摆脱了原有认知方式的束缚,由被动认知转为主动认知,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学会做事”着手于围绕具体工作任务组织、展开教学,这些工作任务或与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应,或直接来源于工作中的真实项目。“学会生存”在于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以及工作中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得教育从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向发展型适应性教育转变。“学会合作”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并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基于教育自身理论完善的要求

“教育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一般对教师教授的东西感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以往的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知识的层次递进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强调的是知识点,这种知识结构驱动的教学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性较强的部分集中在课程的前半程来讲授,容易导致学生刚接触课程就产生厌烦的情绪,因而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大众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精英教育,而主要是实际应用型人才,这使得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策略与方针十分关键。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侧重显性知识传授的弊端,注重学生在参与工作活动中知识的构建和经验的增长,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顺序。行动导向教学中引导性工作情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建构理解和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技能,打破了把学习视为知识传递和积累过程的局限,使学习过程变成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颠覆了传统学科以讲授陈述性知识为主,而以构建过程性知识为中心,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保证了与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的一致性。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独立的计划、实施、评估的行为为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有效保证了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的提升。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理念

(一)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出发点

信息时代以变革、沟通、合作为主要特征之一,使企业管理者对从业者的要求从承担单一的工作任务转变为胜任复合的多任务系统。相应的从业能力从“知识、技能、态度”转变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相应的教育从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以学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与他人合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具体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是职业活动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所谓“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制订计划并执行的能力;所谓“社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竞争能力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不能将知识以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途径,最终通过努力获得学习成果,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以六步行动过程来组织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得以进行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行动者的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步骤。资讯阶段,教师安排任务,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计划阶段,学生分组并根据教师任务介绍,制订每个工作小组的工作计划;决策阶段,针对工作计划做出论证和决策,制定工作步骤、程序和内容;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方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辅助并监督学生学习过程;检查阶段,学生提交工作成果,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教师检查或学生自检;评估阶段,通过检查,由学生和教师对各组工作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对工作任务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以一种全新方式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从“灌输”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接受”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实施要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的选取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要求将工作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兴趣等,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更好地专注于解决工作任务的技术问题上。在选取工作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代表性、实用性和规模。最好来源于实际的工作需求,尽可能选择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工作项目;不见得具有某类问题的全部特征,但一定要有代表性,可以反映问题的本质特征;规模要适中,太小则难以涵盖主要的知识点,并缺乏整体性,过大则在一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年内难以完成,学生难以把握。

(二)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的编排

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为导向,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成课程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从而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一体化。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者的处理上,是以实践操作的设计来引领的。这就需要将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构,首先将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点抽离出来,然后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将知识点排序,知识点的多少及其深度以实践操作的需要为度。

(三)行动导向教学结果的评价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往往以一次考试为终结,只以成绩作为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方式是片面的,存在弊端的。具有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是具有不同的指向性的,而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人,其评价应该以完成任务质量为重点,兼顾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协作能力等,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综合评价都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自评可以改进工作成果,使之更趋于合理;互评可以共享工作成果,从学生角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对各组成员的工作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且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考核评价还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向导作用,将考核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并直接与成绩挂钩。

(四)教师与学生角色观念的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法树立了“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即学习”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与传统学科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也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弊端。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向主动、自主、探索、应用性方向转变,不仅是为了学习一门课程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掌握”和“运用”;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教学的主持人。这里虽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能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减轻了;相反,教师要求更高,职责更重,对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师生角色观念的转变,而这一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观念转变得越早,对行动导向教学改革适应得就越快。

五、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原有课堂的封闭性,以解决实际问题所实施的行动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具有发展学生自主性的独特功能,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学术品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教育中“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编号:P1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HGJxHBlll0530)]

[齐宏卓: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上一篇:云学习视野下的自考助学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