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0 07:42:26

初中生行为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一、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影响行为习惯的养成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模仿力强,思想比较单纯,易受外界尤其是影视媒体、网络的影响,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即使初步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意志的坚持性和独立性还很不够,自控能力很差,情绪变化快,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的同学,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学习的兴趣不高,上课搞小动作、搭讪说闲话;放学后沉溺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有的学生喜欢看电视剧或文体娱乐节目;长时间就会形成多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出精神不集中,自由散漫,多动,懒惰等现象,使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下降,自信心、毅力和恒心也会缺失。

二、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影响行为习惯

有专家说,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对他人的主观愿望恰同实际效果相反,造成负反应,即通常讲的事与愿违或适得其反。

初中生心理的特点是: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能主动接受新鲜的事物、新知识,愿意探索不懂的事物。对待事物和事情有这样的心理状态: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碰的东西,越是想碰;越是学校、家长禁止做的事情,越想尝试。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表现,具体表现为对老师或父母管理的不服从,喜欢“唱对台戏”。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会让他们产生拒绝有效正当教育的思想,从而会导致感情失控,对父母、老师产生敌意,违反校规校纪,有过激行为,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有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生活,更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在当今社会,初中学校普遍存在“中考成绩决定论”。也就是说,只有中考考好了,所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都会烟消云散了。许多校长也始终抱着“一俊遮百丑”的观念,只追求学校的升学率,认为只有升学率提高了,家长和社会就认可学校了,学校的生源就会源源不断,而且生源的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更能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现实中,家长对学校的“好”与“坏”的评价,社会对“优良教育资源”的区分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检查的评比,往往都是以中考高的成绩来衡量学校办学的水准。这种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势必导致学校在教育学生上,更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忽略或减少了德育的教育,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不良习惯嗜好的纠正与教育,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失去了最佳时期。

四、不规范的家庭教育影响初中生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基础。不同的家庭有着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家长也有着千差万别的教育方法,但从性质和效果上来看,家庭教育存在规范的叫停教育和不规范的家庭教育两类,不规范的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会使儿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庭的状况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离异、单亲、残缺的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家庭成员的不良品德、父母文化素质的不高等因素都会造成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子女的言行,父母的优良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乃至优良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如果父母的性格本身就是充满暴力、奸诈、粗狂,潜移默化中子女就会学习、效仿,从而形成不良的行为、性格,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显而易见,不规范的家庭教育,严重阻碍了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是导致青年少走向犯罪的罪恶之源。

五、不良的社会现象影响初中生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学校十年功,难抵社会一分钟。”干净、和谐、积极的社会教育环境,是广大青少年优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温床,社会上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与学生们在课堂上、书本上看到的大相径庭,不良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良的社会现象会严重阻碍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贿受贿、钱权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思想,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人情淡漠、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对青少年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社会大肆宣传各类明星,在青少年心中产生“追星族”“追星热”,明星光鲜的外表、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充满诱惑,无论好坏的言行方式都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往往容易使学生走向反学习的一面。

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社会中形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舆论。就业机制制度的不完善,择业中的不正当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就业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这些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人认为有没有“门路”是能否找到好工作的关键,学习成绩与能力并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很多家庭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过清苦日子,甚至有的还欠下巨额贷款,可是等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却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还得从小商贩做起。

与很多学生的家长交谈后,我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存在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不一定需要考上高中或考上大学,只需要孩子能够平安、顺利地初中毕业,更有家长认为做点事或者学点手艺,将来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家长们的想法,在有意无意中孩子们也知道了,导致他们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不用提了。

上一篇:七年四班新生行为 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从“小品排练”看“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