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残疾患者进行家庭康复与管理的方法探讨

时间:2022-09-20 07:33:35

对精神残疾患者进行家庭康复与管理的方法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精神残疾患者进行家庭康复与管理的方法。方法 3年期间对300例精神残疾患者实行家庭康复与管理。采取先鉴定建立健康档案,再免费发放药物和随访。结果 采用住院病人精神康复治疗观察量表(PRARS),阴性症状量表(SANS),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效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普遍提高,精神病阴性症状明显改善。鉴定是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及相关的心理治疗做出初步的指导。药物的免费发放是进行康复治疗的基本保证,且极大的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随访是为了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康复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紧急处理。结论 对精神残疾患者实行家庭康复与管理,迎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这个项目的实施对改善部分精神残疾患者适应能力、逐步回归社会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并积极协调推广此项工作。

【关键词】 精神残疾患者;家庭康复与管理;回归社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23-02

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治疗花费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首位。我国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以上,但是精神医院设施及病人家庭的经济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长期住院治疗的需要。其中只有大约6%左右的患者可以得到住院治疗,其余94%的患者得不到住院治疗而散在于社会。这对我国的精神卫生领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市目前还有不少精神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我院在3年期间对300例精神残疾患者实行家庭康复与管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通过市残疾人联合会进行精神残疾等级评定后接受救助的精神残疾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190例(占63%),女性110例(37%)。年龄24-56岁,平均(35.62±12.58)岁。病程5-28年,平均(12.05±5.43)年。文化程度:大学8人,高中62人,初中以下230人。婚姻状况:未婚180人,已婚90人,离婚30人。职业:工人50人,农民180人,待业70人。参加康复管理时间:201-621天,平均246天。

1.2 方法

1.2.1 在市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申请的精神残疾患者,经指定专家鉴定组精神残疾等级评定后建立健康档案接受救助,由我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进行病人家庭康复治疗和管理。

1.2.2 家庭康复治疗和管理项目 对于纳入家庭康复管理的患者,每月至少随访1次。

1.2.2.1 危重情况的处理 询问和检查有无出现暴力、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以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若有,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我院。

1.2.2.2 分类干预 若无上述危重情况,则进一步对患者原有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以下分类干预:

1.2.2.2.1 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

1.2.2.2.2 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

1.2.2.2.3 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到我院就诊。

1.2.2.3 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1.2.2.4 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1.2.2.5 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建立社区卫生康复网点,保证每月派医务人员到各社区康复点免费送医送药。对病情严重的病员及时进行医疗监护,或及时送到医院治疗,防止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ANOVA进行统计学的检验。以P

2 结 果

2.1 采用住院病人精神康复治疗观察量表(PRARS),阴性症状量表(SANS),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2],对300例精神残疾患者分别于初参加时及此后每一月进行评定,将初参加时与家庭康复治疗6月末评定分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2.2 参与家庭康复治疗的患者于6个月末即出现明显效果,与初参加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家庭康复治疗期间未发生重大事故,仅发生,拒药5人次,离家出走行为4人次。暴力、自杀自伤等均未发生。而拒药、离家出走行为,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后果。

3 讨 论

对长期得不到住院治疗而散在于社会的精神残疾患者实行家庭康复与管理的居家服药治疗,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普遍提高,精神病阴性症状明显改善,是康复救助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政府重视精防工作的前提下只要医疗机构精心组织管理,建立好健康档案(定期更新)和随访(每月至少1次),会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救治减轻残疾程度以致回归社会。

这个项目迎合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它的实施对改善部分精神病患者适应能力、逐步回归社会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救助模式,应积极协调推广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39.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上一篇:3D技术原理及发展状况和前景 下一篇: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