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发现教学在妇产科护理中实践

时间:2022-09-20 05:49:46

引导发现教学在妇产科护理中实践

引导发现法教学法又称解决问题教学法,该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高水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为主体,促使独立实现认识过程,自觉、主动地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1]。笔者现在高职护理专业妇产科教学中尝试应用该教学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级高职护理专业122名学生,均为女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2),平均年龄为19.3岁。2组学生年龄、医学基础课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材

2组均使用王玉蓉教授主编的《妇产科护理》教材教学,教学学时为76学时,教学环境、教师、教学进度安排均一致。

1.2.2研究基础

(1)病案引入法。病案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病例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以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引入病案,以病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2)关键词法。如讲到“异位妊娠”疾病时,从“异位妊娠”的病理着手,其主要病理表现有:输卵管妊娠流产、输卵管妊娠破裂、继发性腹腔妊娠以及陈旧性腹腔妊娠。“异位妊娠”作为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急”主要体现在突发、剧烈的下腹部撕裂样疼痛。因此,我们以“破裂”2个字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词,即切入点。破裂引出“剧烈疼痛”和“出血”,随后学生可以得知剧烈疼痛的伴随症状和出血的伴随症状。至此,学生明白了“异位妊娠”临床表现包括的症状和体征。随后引出问题:①作为护士应如何接诊此类急诊患者?②怎样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处理?③如何观察病情?④患者如需手术治疗,如何做好术前准备?从而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护理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这既提高了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评估、判断、决策等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1.3.1问卷调查

利用自制量表从10个方面了解学生对引导发现教学法及传统教学法的评价。共发放问卷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3.2理论考试

目前我院护理专业正在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将考试方式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接轨,试题全部为选择题,难度与能力要求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接近。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在我院护理专业考试制度改革,并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接轨的前提下,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引导发现教学法。2年多教学实践显示,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考试成绩,实验组都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充分说明在护理技能实训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护理技能实训效果[2]。

由表1可知,2种教学法,除第4项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第8项利于学习方法的形成2项外,其余各项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说明引导发现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及更能体现护理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引导发现教学法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有一定层次的情境,学生通过发现因素的诱导以促进自身能力发展[2]。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病案和关键词的切入,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将“引导”和“发现”辩证地结合,而不是知识层次性地堆积,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该方法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规律以及对伴随着本身能力的自信感[3]。由布鲁纳的论述可以看出,引导发现法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讲授,不是向学生灌输,而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形成问题、形成关键词向学生做粗线条的、轮廓性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动手、动脑掌握所学知识。实践证明,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对我院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海关监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的用途 下一篇:中国文字对平面设计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