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实践性教学现况研究与措施

时间:2022-08-31 02:15:50

气象学实践性教学现况研究与措施

全球变暖以及极端气候的出现,使气象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气象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正在积极对这门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气象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巩固职业能力、加深职业技能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教会学生正确预防与避免灾害的方法,当灾害来临时学会理性面对。

1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气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基地教学设备不充足。由于气象学教学设备的成本因素,实践设备和场地大多不足,不能满足招生人数按工位分组的教学需要,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不严密。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学秩序能够正常进行的根本约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定标准不明确,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使得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健全。气象学实践教学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严格而规范的考核办法,由于本科院校教学体系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严格。

(4)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在我国发展十年之久,许多教师是从高等院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还未来得及更换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仍然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践教学安排缺乏严谨性。首先是气象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践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气象是一种天气现象,具有特殊性,高职气象学实践性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践操作,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现象就成为教学的良好范例,因此实践教学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气象学教学具有特殊性,但在气象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可克服的外在因素,忽视了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有些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项目仍旧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

2实践性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构建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特殊性原则。气象学与自然天气紧密相关,具有人力因素不可抗拒特点[1]。人类无法精准的预测气象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秉承特殊课程特殊安排的原则,结合自然天气变化,抓住典型性气象特点进行实践性教学。

(2)特色性原则。特色是一门课程乃至一个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气象学实践性教学因为它的特殊性而更容易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系统。只要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能够在气象学实践教学中做出特色、做出成绩。

(3)适用性原则。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岗位开设不同的观测项目,如气象观测、生态因子观测等等。将实践训练与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

(4)坚持“实用性+趣味性”原则。气象实践性教学应注意实践内容趣味点的选择。教师要善于及时补充与时势相适的操作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善于捕捉热点问题,注意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保持实践性内容的新鲜感,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任选课的教学效果。

3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要体现新的高职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我们要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气象学课程本身专业性与实践性比较强,是为今后工作开展打下牢固的操作基础,气象学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为目标[2]。

(2)以任务驱动教学、以竞赛形式带动气象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分组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教学,使组与组之间形成竞赛关系,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组内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使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经验相结合。这样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便于掌握。“一日黄沙三日雨,三日黄沙九日晴”、“早上有雾,晌午晒布”、“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都是祖辈们世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兴趣提升的同时,会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3],使实践性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而且贯穿至学生的课余时间,只要有天气现象发生时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时机,拓展了气象实践性教学的覆盖度,加深了教学的深度,提高教学的影响力。教师根据每位同学所发现的不同气象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气象实践性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结合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有的放矢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课程之后就能获得技能证书。同时推进“三个相结合”的实施,即课堂、实践教学场所、公司企业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科学研究、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气象实践性教学的好方法。

(5)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指导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实践性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实际操作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性教师进行培养和引进,加强指导实践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搭配合理的师资结构。

(6)合理配置实践性教学仪器设备[4]。根据气象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结合现代行业教育的特点,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合理配置教学仪器。在实践性课程的仪器配置中,应坚持使用常规仪器,杜绝超过标准的豪华型气象仪器的使用。

4实践性教学评估

根据教育部高职教育的办学要求,结合气象实践性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办学特色。

(2)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否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

(3)看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否做到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4)看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否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使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

(5)看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否获得某种技能。

(6)组织督导人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监督,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5结语

气象学作为农林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纽带,对开展专业相关的教学、生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气象学实践性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育人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气象学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学情分析以及改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气象学课程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气象学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上一篇:妇产科临床实训及患者隐私保护 下一篇:生态体验教学对妇产科教学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