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0 03:51:14

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体验到了真实的业务流程,学生的职业化进程加快,真正做到了无障碍上岗。与此同时,该课程在实际开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更加全面的视角,深入分析高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切实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综合模拟实训;问题;对策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时安排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不仅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还存在课时安排不合理的问题。

1.课时安排明显不足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主要是在校内会计实验室(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脉络、以涵盖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实训资料为依托,使学生学会会计手工模拟循环,并配合财务软件的电算化操作,让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处理的基本流程,培养对企业实际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顶岗上班的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可以深化学生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中所掌握的处理程序和操作技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获取综合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保证。目前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课时多则64学时,少则48学时,这对于先要手工做完全套模拟企业的账务处理,后要电算化输出报表资料的高职学生来说,课时安排的数量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实现预期的实训教学效果。

2.课时安排不合理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相当于是一门学生上岗前的系统操作培训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必须事先开设相关的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这就使得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排课次序不得不延后。通常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殊不知,此时正值学生毕业面试找工作的关键时期。虽然综合模拟实训对于无障碍上岗意义非凡,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一般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应聘的机会。只要有面试应聘的机会,学生都会弃课而投奔到应聘的大流中。对于就业压力很大的学生而言,恐怕很难潜心研习实训,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二)实训教材存在问题

1.优质的实训教材匮乏

目前市场上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林林总总、名目繁多,但是理论与实务联系紧密的、内容详实具体的、规范实用的综合模拟实训教材寥寥无几。大多数实训教材提供的资料信息,要么远远脱离了现实实务;要么简单空洞;要么错误百出、前后矛盾。质量上乘的综合模拟实训教材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相关激励措施、配套措施不到位所致。教师的精力大多投入到与职称晋升相关的科研项目或是行政事务上,致使实训教材建设投入不足。

2.教材内容陈旧且缺乏深度和广度

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提供的仿真资料内容陈旧过时,与现实实务脱节的情况普遍。比如,教材上印制的仿真增值税专用发票,实务中早已更新翻版;教材上印制的财务报表样式,实务中已经废弃。教材中类似的过时脱节现象举不胜举。

不仅如此,综合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重核算,轻管理”,缺少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大多数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仅仅囊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提及企业部门设置、会计岗位设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凭证传递程序等,而对于如何进行网上报税、纳税、合理避税,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如何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只字未提。会计既是收集、加工、存储和输送信息的核算系统,也是利用信息对客观财务活动进行控制的管理系统。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而教材明显偏重于训练学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企业价值管理能力和审计监督能力,显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脱节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手工,轻电算;重过程,轻结果”。手工实训几乎花去了全部实训时间,电算化实训被无形取消,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严重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教师的认识上有偏差。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计手工操作学牢靠,电算化操作是易于反掌的,只需将手工实训结果输入计算机即可,因此电算化实训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其次电算化软件系统配置不支持。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算化软件只是教学演示版,不能进行模拟企业会计资料的实际运用操作,这样势必造成手工模拟实训成为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的终结,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必然脱节。

(四)实训环境存在问题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设施简陋,除必备的电脑、桌椅、凭证柜、剪刀直尺等实验硬环境外,几乎没有配置相应的实验软环境。如模拟公司的机构设置、各机构设置的隶属关系、财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业务关系、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及职责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产品成本核算要求与步骤等。这些实验软环境的设置,对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仿真模拟实训是必不可少的。

(五)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考核方式,就是在实训期末,学生每人把已完成的一整套凭证、账簿、报表资料交给老师打分。至于老师打多少分,一是凭对该学生平时的出勤率、上课时的态度即凭主观印象打分;二是凭交上来的账簿资料是否齐全、字迹是否认真、数据大体是否正确即凭最终实训结果打分。所有学生按部就班做一样的实训内容,完成实训就算完成考核任务,至于实训的结果怎样得出来的,是独立完成的还是抄袭得来的,全然得不到反映,可能造成认真实训的学生分数反而较低的不正常现象。这种凭印象、凭实训结果一次打分的考核方式,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下降。

二、解决会计实训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综合模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合理安排课时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一门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课程。它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应该适当加大课时安排,最好能达至90学时左右,才能满足手工模拟与电算模拟的双重要求;而且课时安排最好提前至第四学期,让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地完成仿真实训而不受外界应聘就业等因素的干扰。

(二)完善实训教材体系

完善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体系,需从扩大涵盖面、加大实践深度、及时更新内容等方面着手。

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不仅应囊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还应涵盖基础的税务筹划、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等内容,以确保仿真模拟实训能够涵盖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实际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凸显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与逻辑性。

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具备根据已经变化的客观环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务新问题的能力。目前综合模拟实训仅注重培养学生对现有岗位的适应能力,学生只知机械核算,不知灵活应用;只知表象,不知本质。一旦遇到问题,如何追根溯源、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就束手无策了。因此,建议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不仅要注重会计基本核算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如增加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去学会审核、鉴别和处理;增加一些需要作出职业判断的业务让学生去分析,去选择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政策。

另外,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修订, 使教材实训的内容与实务紧密联系,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三)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即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会计管理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技能。这就要求综合实训必须以手工模拟为基础,将手工模拟取得的一系列凭证资料输入到计算机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并利用计算机将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真正实现以手工模拟为基本、电算化效用最大化的宗旨。

(四)全真模拟实训环境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实际业务。学生应该有身临其境的条件,感知企业业务流程。在亲身经历中,自主产生并传递原始凭证,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与记账任务。这就要求模拟实训的软环境应该是全方位仿真的。

首先,模拟企业的业务范围应尽可能涵盖不同行业的业务。如实训资料可以模拟某一集团公司下属多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分别从事商业批发零售、工业产品生产、工程施工、酒店管理、银行业务、旅游业务等多种业务,让学生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与会计处理方法,以适应不同行业会计岗位的需要。

其次,实训资料应尽可能涵盖模拟企业的主要经济信息。如模拟企业的基本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职能分工与权力范围、产品生产类型及其工艺流程、凭证传递程序、内部控制制度、各会计岗位职责、各账户期初余额、原始凭证、历史财务报表等,必要时还需建立模拟公司。让学生在真实的模拟公司里边工作边实训,让学生切身感受模拟实训环境的真实性,了解模拟企业的生产过程、部门分工、内部控制等信息,从而准确计算生产成本,及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最后,综合模拟实训应分组分岗位轮流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最好按三人一组分组进行实训。每组分别设置出纳、会计、会计负责人三个岗位,一人一岗,分岗轮流模拟实训。每个组就是一个模拟子公司,不同的组分别从事不同行业的业务实训。这样安排,既可以让每个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熟悉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财务报表编制以及财务分析,又可以让每个学生掌握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式

实训期末,学生将实训的一整套账簿、报表资料交给教师打分,这种成绩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之处前文已述。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建议采用单个现场实操测试,三人评分团综合打分的考核方式。

所谓单个现场实操测试就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前提下,将平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制成卡片,由每个学生单独抽取卡片,当场进行手工实际操作处理,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出预期结果之后,现场测试才告结束。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杜绝平时不上课、期末靠抄袭,反得高分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发现学生在哪个知识点的消化上存在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所谓三人评分团是由教师、学生本人、独立第三方(可以是学生干部,也可以是学校相关专业人员)三人组成,三方的评分比重各占1/3。由三人评分团对学生的单个现场实操测试结果评分。这种评分机制,既可以克服原先由教师一人凭主观印象给学生打分的弊端,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综合模拟实训的自我认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参考了独立第三方对测试结果的评价,使得最终的实训成绩公平、合理、客观。

【参考文献】

[1] 谢晓妮,纪根培.高校会计教育能力培养思考[J].财会通讯,2009(5):36-37.

[2] 刘青.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07(8):70-71.

[3] 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2007(10):82-83.

[4] 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9):8-13.

上一篇: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研究 下一篇:论会计教学的基本方法及其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