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时间:2022-09-20 02:21:16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浙江省2006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时间的调研与论证,在总结第一阶段课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2012年在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立足于“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根据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国家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原则,提出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构建富有时代精神、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改革点一:优化课程结构,为学校培育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腾出时空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针对普通高中课程统一设置、统一修习的必修课程偏多,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特色发展空间时间仍显不足等问题,我省大胆调整高中课程结构,减必修增选修,将必修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大幅度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度应试问题,在确保普通高中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的前提下,组织专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通过梳理与整合各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内容,进一步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核心知识框架,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明晰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教学模块、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形成各个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高中三年宝贵的时间里学习自己喜欢学的、学得会的、符合生涯规划的课程,让教育在过程中显示最大的公平性。

改革点二:强化课程设计,构建学校多样化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学校特色和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全面深化课改以后,制订课程方案成为高中校长的“必修课”,成为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不少学校开始思考“我们的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未来该怎么设计,我们的学校到底能给孩子提供什么”等问题,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价值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选择为逻辑起点,厘清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精心研制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课程方案,学校课程设置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宁波效实中学是一所生源优、条件好、师资强的高中学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基础厚,后劲足,志存高远,全面发展的时代精英”,学校课程方案立足于“求适、务实”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必修课程为核心,以选修课程为突破,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做到时代精英培养、未来能力需求、大学职业导向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宽领域、多层次、重选择、重个性的课程体系(详见图1)。

义乌市义亭中学作为农村薄弱中学,办学条件、生源都远不及城市学校。学校课程方案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学校,而是从实际出发,定位“面向大众践行公民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幸福的公民”,培养有宽泛基础、有民主与法治意识、有爱心与责任心、有学习与生存能力、有艺术专长、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把义亭中学办成令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详见图2)。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各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办学价值追求、学校定位相符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从2013年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情况看,全省各校申报的考试科目和科目数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充分说明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开设情况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点三:加强课程建设,充分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的需求

建设多样化课程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前提,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浙江省提出“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发动教师把握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审视现行普通高中课程与教材的结构性缺陷,找寻选修课程开发的支点,从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出发,积极开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近两年,各个高中开发了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如《代数能力进阶》《消费化学》《中国聚落文化与地理》《方言的文化内涵》《天文观测》等。据2013年课改巡查统计,约有49%的教师独立开发过选修课程,约有28.53%的教师与人合作开发过选修课程,18.93%的教师已申报开发选修课程。据2013年48所申报一级特色示范学校统计,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7676门,每校平均开设了159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进一步加强选修课程建设的规划与指导,不断提升选修课程质量,我省研制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框架体系(详见图3),分类分层建设选修课程。根据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要求,针对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中存在的“碎片化”、低层次、大众化倾向,统一规划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指导学校开展基于学科的选修课程建设研究,开发体现学科视野、基础素养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帮助学校开阔视野,夯实基础),必修拓展、能力发展课程(面向有选择地学习文或理的学生,基于国家必修和选修的拓展,注重培育学科思维及运用能力,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学术发展需要),专项研究、综合学习课程(面向有志于某个方向深度学习研究的学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教师专长、学校特色),把四类选修课程的建设融入其中。

2013年7月,我省设立50所“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围绕课程改革重点难点,以学科为轴心,研究与设计普通高中学科课程体系,研究必修选修课程实施的统一规划,研究系统开发开设内在联系密切的四大类选修课程,强化课程群建设,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温州瑞安中学深度整合语文必修选修课程,重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必修课程,研发“文化”、“创新”系列选修课程,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主题课程,为学生选择性学习创造可能。

部分学校探索建设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学习领域、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群,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课程体系和结构,研究学科间如何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尤其是把知行统一、职业体验、社会实践课程融入学科课程群。杭州第十四中根据“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围绕“光合作用实验室”与“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开发课程,以“植物栽培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克隆”为线索,关注“普通―重点―特色”三个层次的需求,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群。桐乡茅盾中学的地图使用、旅游地理、防灾保护、3S技术使用“地理选修课程四系列”,杭州萧山二中涵盖文学、史学、地理、美学的“国学研究课程群”,舟山普陀中学“一经多维的生物・海洋・海岛课程群”等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改革点四:转变育人模式,建立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育人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开设、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的高度统一,严重制约了选课走班和学分制的推广。要真正实现自主选课,组织走班教学,就必须放权,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浙江省大胆提出“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建立学生选择性学习的育人机制。

第一,允许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自主制订课程开设计划,决定每个年级开哪些课程、安排多少课时、教学进度如何等。

第二,积极推进选课走班。省教育厅明确规定学校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选修课程必须由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选课。如果校内资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及行业企业修习选修课程。鼓励学校探索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生选教师、选进度、选年级。

目前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师大附中等16所学校不仅选修课走班,而且大胆探索必修课程选课走班,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私人订制”的课表。绿城育华学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16个行政班530多名学生中进行走班选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9门学科。学校把高一、高二的学生按人数分成了红、绿、蓝3队,而这3队再分别分成6个小组,3个小组为A班,3个小组为B班,同一个队同一门学科同时开课,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约20人。A班的教学难度为较高层次,B班为基础层次,学生按照单科水平选择进入不同层次、不同教师任教的教学班。为了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教务处在网上公布课程和任课教师名单,也公布学生选课的名单。学生们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选择到自己相应的班级和喜欢的教师了。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感觉不适应,还可以在小范围内微调,重新选择。

第三,实行弹性学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年限实行“上封顶,下不限”。“上封顶”是指学生高中学习年限最长仍为3年;“下不限”是指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高中学业等任务就可提前毕业。鼓励学生制订发展规划,形成个人修习计划。只要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同时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达到规定要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这为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超常学习、创新学习,提前进入大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改革点五:统筹社会资源,拓宽学校教育多样化的育人渠道

不同学生有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也大为不同,学校单靠自身的力量开发开设课程,势必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必须敞开校门,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近两年来,各普通高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涌现出一系列普职合作、校企合作、普高与高校合作课程开发开设新模式,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拓宽了学校教育多样化的育人渠道。

借助当地职业教育资源,普职校际合作。如衢州二中与衢州中专、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高级中学与衢州中专分别签订教学协作协议,建立“中职+普高”合作模式。如衢州中专就协助衢州二中先后开设出彩绘乐园、汉字美容会馆、走进理财、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电子产品装配、产品造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类课程。

借助当地产业基地、知名企业的技术与要素、社会团体合作开发课程。丽水侨乡的青田中学利用青田石雕地方资源和学校美术课程特色,开发开设了篆刻等美术兴趣特长课程群。义乌六中则利用新校教室较为宽裕的有利条件,“以空间换资源”,让当地民间剪纸协会在学校设立剪纸活动室和工作室,剪纸协会会员免费为学生开设剪纸课。浙江春晖中学不仅和绍兴市上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发职业技能走校培训课程,还利用家长资源开设了“白马湖讲堂”,并在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设立了“春晖中学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外教育资源的三条通道。

借助国内外大学资源,开发大学先修课程。部分学校开始尝试与高校合作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或邀请大学教师进课堂,共同开发资优生选修课程。杭州第二中学2013年与北京大学等高校教育机构签署《“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共建协议》,创建以基础理科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实验中心”,在课堂事实性知识传授和过程性能力培养基础上,高度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类似科学探究创新的活动,努力践行“让能飞的飞起来,让会飞的飞更高”的人才培养理念。

建立高中选修课平台。省教育厅建立征集网络课程的制度,在浙江教育资源网上建立了“高中选修课平台”,供全省普通高中免费下载使用。目前我省已面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征集4批选修课程,经评审共上传了708门选修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改革点六:改革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提升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是简单靠增设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还要同时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教育元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既是课改的难点,也是课改力求突破的重点。不少学校和教师借力选修课程的开设,自主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把握课堂要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实变革,慢慢地让一个模式、一潭死水的高中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杭州学军中学、绍兴一中尝试“翻转课堂”,师生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宁波效实中学建立“网络答疑制度”,通过网络平台及时释疑解惑,实现优质师源共享。杭师大附中建设“校园网络资源教室”,借助学校校园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料。镇海中学的“超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让学生在多个领域脱颖而出。

改革点七:推进评价改革,强化多元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

为配合课程改革,我省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行全科考试。为了增加选择性,学业水平考试每年全科开考两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和科目,允许两次参加同一科目考试,以最好成绩记入档案。

全面实行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平台,与高中学籍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无缝对接”,监控过程,减少工作量。深化课改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再作修订,把选修课程的学习与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

2009年,我省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高考选拔模式,在一类科目中,增设了“自选模块”考试,允许学生在4个学习领域的18个选修ⅠB模块中任意选考6个(即通常所说的“18选6”)。2011年起进一步在浙江工业大学等3所高校尝试“三位一体”(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将选修课程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14年,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扩围,共有34所高校参与试点,招生量将超过3000名,比去年增加50%以上。

几年来,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成效明显,“增加教育选择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课改理念,已逐步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各区域和学校推进课程改革主动性、积极性日益提升。调查显示,有93.72%的教师非常赞同或基本认同课改理念,97.85%的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深化课改的措施。全省普通高中注重课程顶层设计,制订了学校课程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选修课程建设成果丰硕。选课走班全面推开,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有85%以上学生表示喜欢走班上课,只有通过“秒杀”,才能抢选到学校热门课程。

上一篇:“书影课堂”里的成长 下一篇:做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