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物理理论课的趣味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20 03:47:47

谈谈中学物理理论课的趣味教学模式

理论课教学比较枯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一种趣味性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交流,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趣味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设趣、激趣、诱趣、扩趣等几个方面,现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例分别进行说明。

一、设趣——快乐教学

1.引诗词俗语入教。当讲到参照物一节时,知道了参照物的定义,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引入这样的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两岸青山相对出。”学生马上反应“青山相对出”,这说山在动,接着问学生:谁是参照物?此时谁运动?谁静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反过来,我们以青山为参照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参照物这个物理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够举一反三。又如,讲解波的衍射这一节时,我们引用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同学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我们能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呢?这一现象怎么解释?于是学生很想知道答案,就能集中精力,轻松学完该节内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消化了所学知识。

2.引音乐入教。如在讲解热传递和做功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时,可引入《冬天里的一把火》这首歌,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歌声,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激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参与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恰当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述生动的物理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多种方式设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释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解决问题的需要,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学习光的“干涉”这一节,请一个学生吹肥皂泡,其余的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彩色的条纹?这样教师通过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恰当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高中物理重核裂变一节的教学,由于条件及危险性的限制,不可能用实验来演示,更不可能让学生实验,但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裂变的过程,可以看到裂变时不断有能量释放,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自然注意力集中,强化了感知程度,提高了思维能力。物理概念的抽象性降低了,而物理规律却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讲解物理学及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的发展史,产生对物理学家的科研精神和思维的仰慕。例如,讲解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讲解牛顿的生平及他对物理学所作的贡献。据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看见一个苹果落到地上,他想:为什么月亮不掉下来?这样学生会想,我也要像牛顿那样,善于观察,动脑思考。

2.对于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例如高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功率”等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应该逐渐加大自学的内容的难度。

3.争议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或者辩论。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出讨论题目,进行讨论,相互答疑,以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讨论的题目。谈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题目既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又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太多,以至于学生茫然不解,不知所措。讨论的内容,以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为宜。讨论的题目最好具有程序性,题目的安排顺序要与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相一致,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关于讨论的方式。可采取分组讨论、全班集体,或者是二者相结合。讨论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中下等学生,让他们优先发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若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予以指点、启发或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

三、诱趣——质疑讲授

质疑讲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生疑、思疑和释疑。在通常情况下,提出疑问后,经过思考和争辩讨论,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但也会出现学生对概念、定律、规则等的内在联系、区别理解不透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启发精讲,帮助学生解释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必要时可补充演示实验,解答学生讨论后仍然未解决的遗留问题。

四、扩趣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材料,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学的前沿及其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例如,阅读医学中的物理学,物理与生命科学等内容,让学生知道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各门科学之间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是物理概念形成的源泉。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善于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笛子、萧为什么能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怎样判断哪一种声音是笛子发出的,哪一种声音是萧发出的?等等。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物理现象,需要用心观察,理论联系实际。

趣味教学打破传统的听、讲、记的教学模式,变注入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时应变能力、科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

上一篇: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下一篇: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