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区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0 02:48:00

上海市南汇区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模式探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外来人口流动频繁,给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威胁和挑战。免疫预防是预防儿童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做好外来儿童的免疫预防工作成为摆在疾病防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2004年,我区外来人口数达到40万,其中外来0~6岁儿童数达10 382名,占全区儿童总数的33%,且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加,部分镇外来儿童数远超过本地儿童,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成为我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据调查,2004年我区外来儿童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在60%~70%,有相当一部分外来适龄儿童没有免疫史,对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的控制带来严重的隐患。为了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的传播甚至爆发,提高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管理效率,我区积极探索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管理新模式,规范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现将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1建立外来儿童管理网络

1.1组织落实

2005年2 月,我区通过区政府发文,成立公共卫生服务员队伍,形成区、镇、村(居)委、组四级防病网络,外来儿童管理网络同步形成。各镇成立由分管镇长任组长,卫生助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院长任副组长及外口办、学校、公安等部门成员组成的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管理领导小组,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干部、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员(以下简称卫生员)等人员组成的镇、村、村小组三级外来儿童信息报告网络。

1.2经费及人员配备

根据外来儿童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免疫预防工作经费、专业人员,以保证顺利开展免疫接种、社会宣传、冷链管理和外来儿童信息收集等各项工作。

1.3明确职责分工

由镇政府牵头,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外来儿童开展摸漏调查工作,各村(居委)和卫生室为主要责任单位,每月组织卫生员对辖区内外来儿童进行摸漏调查,掌握外来儿童流动信息并发放接种通知单,填写相应报表并逐级上报。卫生员每旬调查外来儿童免疫预防信息及外来儿童流动情况,通过村卫生室汇总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到2个月内掌握外来儿童信息,3个月内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负责对外来儿童实施接种, 同时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要求上报各相关报表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疾控),同时协助区疾控做好外来儿童免疫预防相关疾病的调查处理及其他相关工作。

2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凭证入学入托工作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严格执行凭证入学入托入园制度,做好接种卡或接种记录的管理,配合区疾控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相关疾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学校(特别是外来人员自办学校)和托幼机构及时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组提供本单位基本情况、外来学生分布情况、建卡(证)情况和接种情况,由学校卫生保健老师于每学期开学后15 d内报告外来学生流动情况,填写相应情况登记表,整理本学期学生免疫预防接种卡,提供外来学生建卡和接种信息,并做好记录。若在学期中有学生变动情况应及时报告迁入迁出情况,并负责收集相关免疫接种信息。对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学生, 学校督促其尽快到学校所在地的接种点进行补种, 为学校建立起牢固的免疫屏障。

3规范外来儿童卡、证、簿管理和免疫接种实施

3.1完善卡证簿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力量开展外来儿童摸底调查工作,核对各村(居)委的外来儿童调查资料,对本地区居住≥3个月的0~6岁外来儿童及时建立卡、证、簿,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或补种,并汇总信息上报区疾控。

对外来儿童的本市流动实行转卡制度,即将原接种卡转到现居住地所在的接种单位,以免接种信息的遗失,并在接种簿上做好记录。对已迁出本地的外来儿童及时对卡进行清理另行保管,对新来外来儿童要求其尽量提供以往接种信息,以利于进一步对儿童进行补接种。

3.2规范外来儿童预防接种

外来儿童接种纳入本地化管理,预防接种要做到服务规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施免费接种,不收取任何费用。

4加强培训与督导,建立目标管理和考核制度

4.1加强培训与督导

区疾控负责对社区计划免疫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和考核,及时汇总信息,总结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提出管理对策与思路,定期对社区进行工作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负责各村(居)委外来儿童管理责任人的落实,做到各村(居)委的外来儿童信息畅通。

4.2建立目标管理与考核制度

各镇将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列为镇、村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各镇防保机构按照业务主管部门免疫预防目标要求,做好外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本人的年度津贴挂钩。区卫生局和区疾控对各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来儿童免疫预防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成绩与防保经费挂钩。防保经费的一部分用于免疫预防管理。

5效果及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外来儿童成为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免疫预防工作的重要对象,管理难度相对较大。2003和2004年我区0~6岁外来儿童建卡(证)率分别仅为56.5%和64.8%,五苗全程接种率为50.1%和68.0%,部分薄弱地区甚至出现免疫空白点。试行外来儿童网络化管理以来,2005和2006年,我区外来儿童建卡率分别上升到97.0%和100.0%;五苗全程接种率分别提高到96.2%和98.6%。试行网络化管理模式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5,P

通过免疫预防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① 建立了公共卫生员队伍,使外来儿童免疫接种管理的重心下移。目前上海市外来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都由社区级接种门诊实施,接种门诊工作量大,计免专业人员除了做好接种工作外,还要负责本辖区内外来儿童免疫接种情况的摸漏工作,由于外来儿童流动性大,分布又广,使得外来儿童很难及时掌握。我区通过建立网络化管理,由各村的公共卫生员掌握分散的外来儿童接种信息,发现适龄儿童未完成相应的疫苗接种者及时统计上报,由社区计免医生负责接种,提高了外来儿童建卡和接种的及时性,也有效地减少了社区计免医生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② 通过医院和政府对公共卫生员队伍的双重管理,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提高了公共卫生员队伍工作积极性。我区外来儿童免疫工作管理得到政府支持,公共卫生员为社区防病工作服务,协助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由医院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公共卫生员的工资及津贴均与其工作业绩挂钩,并由政府保障,也就是政府买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区实施外来儿童网络化管理以来,给免疫接种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公共卫生员文化程度不高、责任心不强,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麻烦,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并加强对公共卫生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员素质,逐步建立高效率、高质量的免疫预防管理网络,为外来儿童的免疫接种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上海市徐汇区卫生行政处罚文书质量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116例医疗事故争议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