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读报类节目“走俏”的思考

时间:2022-09-19 09:15:50

电视读报类节目“走俏”的思考

读报类节目“遍地开花”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可视为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雏形。在21世纪曾经一枝独秀的凤凰卫视2003年1月6日开播的“有报天天读”,将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作为节目重点,短短半年时间收视率飙升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3年7月1日推出的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每天早上滚动播出两遍,“媒体广场――下午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又一档每天30分钟的读报节目,和每天早晨“媒体广场”的读大报、说大事略有不同,下午版的“媒体广场”以各地的都市报、晚报为主要摘取对象,从内容选取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播报形式更轻松、自然。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2区”,也以其另类的读报模式创造了地方卫视的新看点。此外,插播在各栏目间的读报板块,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上海卫视“看东方”的“早报早知道”和“读家新闻”等等,均是该栏目收视率最高的板块。

读报类节目迅速“走俏”的原因

1、客观原因――受众需求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人们更加需要在茫茫的信息大潮中把握最新近的、紧密联系生活的“民生新闻”,于是读报类节目无疑充当了这一角色,实现了“信息面”和“信息需要”的选择互动,极大满足了人们的“浅阅读”。另外,主持人在选取新闻角度、主持方式上的娱乐化,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亲切新鲜感,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接受。不管是传播效果,还是翻新表现形式,受众都能方便的接受新闻,读报类节目确实是大胆创新思维的产物。

2、根本原因――市场竞争

当前媒介的市场化趋势加剧,开办任何节目都要考虑投入和产出,媒介收益也是媒介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读报类节目无需太多的投入, 一期长达15―30分钟的节目就完成了。论市场竞争力,读报类节目定当首选。

读报类节目发展的误区

目前,电视读报类节目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1:电视读报是对报刊信息的二次整合,新闻原创性缺失,新闻信息浪费,甚至新闻失真

电视读报类节目主要以筛选、过滤报纸上的信息为宗旨,摘录平面媒体的信息,就像一个过滤器,只是一味的筛选而没有深层挖掘,因此也失去了新闻一线的原创性,致使报纸内容与节目内容相似点很多,对于新闻信息也是一种重复浪费。

读报类节目内容丰富但结构单一,甚至因为主持人口语化的表现形式、新闻信息传达的不完全,新闻失真现象有时也是存在的。

误区2:主持人的主观色彩浓重,对受众存在误导的可能

电视读报是报刊信息的二次传播,经过主持人的表达,必然存在着自己的理解、取舍甚至发挥,难免煽情,甚至夸大事实、歪曲原意。主持人为了追求个性,往往以不同的形式对报章新闻做一番点评,其中一些不乏睿智,另有一些则过头了。马斌读报有一则新闻:小学生穷追不舍四千米勇擒偷车贼。马斌绘声绘色地讲述主人公小马昆勇追小偷的情形,仿佛身临其境。他还与马昆攀上亲戚,拉上家常,甚至鼓励他来京发展,让观众听了觉得有点过了。读报类节目主持人表达的“度”至关重要。这里的“度”是指读报时一则不要轻率地点评;二是即使点评也要恰当、有根据,过多地引申夸张个性是不妥的。评论应从新闻事实出发,用事实说话,要忠于原意,不能随意添油加醋,更不能歪曲。主持人本身也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读报类节目目前虽然非常“走俏”,但是它本身只是新闻节目形态的一个补充,正如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斯拉姆所说,“我们不能期望找到任何一种用于传播效果的模型,是可以同自然科学中某种最普遍的模型相比拟的。我们也没有理由期望找到一种我们可以说是正确的模型,当我们懂得更多时,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上一篇:新闻发现“5个SO”的理解和阐释 下一篇:整合媒介:媒体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