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个性阅读的翅膀

时间:2022-09-19 07:38:33

对话,个性阅读的翅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而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文本的潜心对话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则决定了与学生对话的高度。

语文课程 课堂教学 个性阅读

一、引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把文本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取向等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应组织学生展开多向互动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和启迪,不断提高个体的认识水平,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真实高度”。

二、案例

《真实的高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中的一篇阅读短文。文章主要讲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不依靠父亲大仲马的盛名,坚持用自己的真才实学进行文学创作,最终完成《茶花女》的感人故事。文后有两道思考题:一是让学生联系短文内容,说说对“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这句话的理解;二是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了,围绕文后习题,让学生经历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阅读过程。

1.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短文,现在再请同学读一读短文,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自己的感受(学生稍作思索,便开始交流)。

生1:我真佩服小仲马,他拒绝父亲的盛名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敲门砖,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生2:我也很敬佩小仲马,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信心和毅力,我想,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

(这一部分实质是让学生进一步走近文本,让他们用自己的感悟来重组文本语言。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收获,这是他们对文本主旨的初步接触,是与文本简单对话后的个性表现。但是,如何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具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呢?我便带领学生进入第二层次的阅读。)

2.合作探究,理性阅读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啊!这是你们认真阅读的结果,教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联系实际有自己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们四人小组一起交流交流,把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话音刚落,学生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着、完善着自己的见解。不一会儿,学生便各抒己见。)

生a:好一个小仲马,你不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是自食其力,永不言败,终成正果。这真是“虎父无犬子,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生b:(站起来学着长者的风范,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夸赞)Very good,Very good,孺子可教也。(引来学生的一阵欢笑)

生c:他(指刚才学生的回答)让我想起了“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d:我觉得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勤奋努力,不灰心,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时刻激励自己“我能行”。同时,做事一定要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不禁为他鼓起掌来。我也很自然地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3.读写结合,人性阅读

师:大家说得真好,有各自的理解,老师相信,你们的阅读也有了自己真实的高度。老师建议大家以《我读〈真实的高度〉》为题,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事实上从学生反馈的内容来看,好多同学都写到了“老师,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真实的高度”这样的话语,我想这难道不是学生通过个性阅读、理性思考而受到的人性教育吗?我们所崇尚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是得到了落实吗?)

三、反思

1.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通过对话让学生站在“教材”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但由于学生在了解文本时空、把握文本思想感情、驾驭文本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不足,往往与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视界差距。那此时,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视界差距,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对学生启发引导。也许有教师认为,作为小学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付小学生已经绰绰有余了。那我要真切地提醒你,你的想法大错特错,抱有这样的思想甚至是危险的。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加强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占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自己的继续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

2.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的保障

“教师潜心与文本对话”实质是教师要先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即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教师钻研教材问题。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要有多方面的基本功,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基本功还是掌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于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应先仔细阅读、分析,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倡导教师钻研教材中的“下水”:凡学生要读的,教师应先读;凡学生要说的,教师应先说;凡学生要练习的,教师应先练习。教师只有虚心踏实,先于学生与文本的语言进行对话,有了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后,师生对话才能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他说:“这种境界只能是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关,他的能力要是强了,以致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的脑力劳动。”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教学总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预设的主体框架中进行,甚至是千方百计使学生往教师预先设计的“圈”中钻,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主体精神的缺失和沦落。日常课堂教学就表现为: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教案中走过场,学生的一切思考行为尽在教师的“掌控”和“预料”之中,学生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当头一棒”。

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自己预设的计划和课堂真实情境之间存在“偏差”。这种“偏差”是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的外显,也就是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的个性解读。这些生成性的个性解读资源能否很好利用,实质是对我们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应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以学定教”,通过自己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适时重建自己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下,智慧进一步开启,情感进一步激发,视野进一步开拓。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会开出更具生命力的“个性阅读之花”,学生的“浮想联翩”、“心领神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阅读境界才会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孕育成长。

四、结束语

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只要我们让课堂成为学生对话的舞台,让阅读插上对话的翅膀,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拥有自己的真实的高度。

上一篇:关于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法的探究 下一篇:浅析学习英语词汇的主要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