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学教师的困惑

时间:2022-09-19 06:29:13

一个数学教师的困惑

摘要:捕捉生活现象、模拟生活经验、还原生活画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做到“雅俗共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数学史(数学发展及数学家)的作用,设立激励措施,都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趣味竞赛也是培养数学兴趣、开拓数学思维的很好途径。数学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关键词:数学教育 ;人文 ;数学史;趣味数学;数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27—02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老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精神”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恰恰忘了也应教会学生如何求“善”和“美”。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也是数学的教育目的之一。

一、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能使人对先进、未知或奇妙的事物产生饥渴感。它既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课本、老师、学校或课堂已不再是获得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知识的垄断性地位已受到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与当前教育精心设计的一元世界的碰撞也在不断地产生不和谐的音符,为迎接挑战、适应时代,我努力学习课内外知识,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因为我清楚,只有老师有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培养学生好奇心方面我有以下建议:

1.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

在我校讲师比武时我出了一节公开课“不定方程的概念”,其中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这堂课的:“一个箱中装有若干只蜈蚣和蚂蚁,共124只脚,试问蜈蚣和蚂蚁各多少只?”题目很普通,但却给出了一个令学生好奇并感兴趣的问题,蜈蚣和蚂蚁各有多少只脚?好多学生连生活中常见的蚂蚁多少只脚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蜈蚣了,于是我借此鼓励学生要多留心身边的事和物,大自然中可能有好多我们未知的事物等待同学去发现。同时我告诉学生蜈蚣有44只脚,但最前面的两只已退化成唇齿,最后面的两只已退化成它的尾巴,因此只剩下40只脚。其实这一切老师也是在网上查到的,让学生明白网络除了打游戏、聊天还有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顺便引入了本节课——不定方程。

2. 模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

还是这堂课,我又准备了这样的练习题:1.甲准备给乙22元钱,但甲只有5元的钞票,乙只有2元的钞票,最简单的方法是甲先给乙几张5元的钞票然后乙再找给甲几张2元的钞票?2.小张与小王都有工作,小张每工作8天后休息一天,小王每工作5天后休息一天,小张今天休息,小王明天休息,问哪一天他们一同休息(如果有的话,其实不可能)?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象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从而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3. 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景

打开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当然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的了,可是“理论是灰色的,教育是多彩的(歌德)”,书本内容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鸿沟,教学内容是源于生活,而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高中教材中提到“恩格尔系数”,课堂上我给出有关“恩格尔系数”的好多资料,比方说何为“小康”,何为“温饱”,青岛现在是什么情况?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中国有哪些城市已达到“富裕”等,学生似乎对此特别感兴趣,好多同学很有兴致地讨论自己家或亲戚家是否过上“小康”。有位同学特意跑来告诉我,他在网上查了“恩格尔系数”的好多资料,很有意思,比打游戏有意义、充实多了。还有课本中提到跳远明星鲍勃·比蒙,我给学生介绍了他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般的世界记录。提到臭氧层学生大多数只知道它有防紫外线辐射功能,很少知道还有防大气中氧气泄露的作用。每当讲到这些,看到学生好奇、放光般的眼睛,我都有一种满足感,我也深深感受到好奇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 通俗化的语言可降低数学的理解难度

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有时让人望而生畏。数学语言通常有三种:书面语言、符号语言、生活语言。通俗化的生活语言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达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这就是生活语言的优势。在课堂上,尤其遇到数学概念的学习时,我经常找不同的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却能使全班同学对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加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给人启迪,数学家在成长和研究过程中的故事往往让人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教材中也有一些阅读材料,但我认为是不够的,事实上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众多的数学家,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人文财富,挖掘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成为我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讲方程时我联系《周髀算经》和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讲集合时谈谈“理发师悖论”,讲解析几何时联系笛卡儿和费马,讲数列时告诉学生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以及斐波那契和他的兔子,用到黄金分割比时也可以谈谈华罗庚的“单因素优选法”等。

四、 设立激励措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要有象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才能取得科学探索的成功”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习有激情有动力呢?我想关键是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去做。我上学期教大专班的解析几何及小班一年级立体几何部分,两部分都有形形的几何体,如果这些几何体能由学生自己做出来,那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几何体的性质。同学们动手制作的几何体虽然优劣程度不一,但三个班每个学生都做了,并且个别同学做得特别精致。于是我把全班每个同学做的模型都在班上展示了一番,做得好的令同学赞叹不已,做得不好的也从中受到激励和启发。

看到平日成绩的作用,我又想如何让它在期末复习中发挥作用?往年我都是一遍又一遍地领着学生复习,老师很着急,学生很被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将教材内容按复习计划分成几部分,然后又和学生约定,每节课我都规定一部分内容,课堂全部放给学生去复习,我对基础比较差的几个同学作重点辅导,下一节课前8分钟从我规定的内容中出2道题做,做对的平日成绩加10分,因为内容比较具体,学生有的放矢,惟恐有不明白的题目,课堂上出现了异常火爆的讲题、问题的学习热情。我每次也都当堂批改,把同学出现的问题现场更正,考得不好的同学好多主动到办公室申请重考一次。期末考试显示这几个班考试成绩较期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趣味数学的作用

有些学生不愿意学课本知识,而对于课余趣味性数学知识比较感兴趣,这学期,针对我校同学理科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等特点,在教导处的统一安排下举办了一次趣味数学竞赛,题型包括:1、选择题;2、连线题;3、填空题;4、趣味应用题;5、填图题;6、文学与数学;7、英语与数学。结果全校80%的同学报了名,这次竞赛激发了同学数学学习兴趣,开拓了同学们的思维, 增长了数学课外知识,浓厚了校园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同学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数学,发现数学中的趣味性的因素、人文精神和真、善、美的存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罗庚.中学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安基敏.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成才之路,2007(10).

[3] 陈晓雪.谈人文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07(07).

[4] 吴音.让数学课堂彰显人文魅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02).

[5] 华东.让数学课“活起来”[J].文教资料,2005(11).

上一篇:英语语言测试中的听写测试研究 下一篇:浅谈税法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