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曲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9 05:32:49

对戏曲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时至今日,戏曲的现状多少有些萧条。戏曲若摆脱这种状况,就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就涉及到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源头活水,也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为戏曲带来新生,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大放异彩。

【关键词】戏曲 传承 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创新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创新?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然而,大多数人却未必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笔者认为,欲知何为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何为传承。因为创新来源于传承,想要有所创造,必须要有所传承。

什么是“传承”呢?“传”,《说文解字》曰:“传,遽也。”段注曰:“《周礼》:行夫,掌邦国传遽。注云:传遽,犹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①由此可见,传即是今日所谓传递之意。再看“承”,《说文解字注》曰:“承,奉也、受也。受者,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顺、承继,又《鲁颂》传曰承止也,皆奉之训也。”②由注可知,“传”所重的是主动往外递交,“承”所重的是被动的有所接受,一个传承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施与者与受与者。也就是说,传承若想实现,必须要有传者、承者与被传承的内容。所以要想成为传者,首先必须是承者,有所受才能有所传,故“传承”也可以说是“承传”。

“创新”,根据《说文》,创为形声字,从刀,从仓。③“仓”本指圆柱形带半球顶的粮仓,转指“疮”,因为“疮”本为人体体表肿起物,疮头表面布满微粒般的白色脓点,像是粮仓粟堆的顶部。“仓”与“刀”联合起来表示“割除脓疮”,获得新的生命。“新”,《说文注》曰“为始基之称”。④割除脓疮,自然会引发新的生命,即新生命是在割除的基础上长出的,唯有割除不适合生命滋长的脓疮,才能更好地生长。孔子在谈到夏商周三代礼的损益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⑤这是说商的制度是在继承和改革夏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也如是,以后一百世也是如此。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有损就有益,有立就有破,唯有剔除不利于时代和实际的糟粕,做必要的修正,才能更好地发展。

以上为“传承”与“创新”的字面意思,下面笔者具体来谈什么是戏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就戏曲教学的传承而言,可分两层:第一层的传者可以说是传统上的老艺人和老学者,承者是现在的戏曲教学者和研究者;第二层的传者可谓是当今的戏曲教学者和研究者,承者是当今的学生。所以,当今的戏曲教学者和研究者既是过去所传之物的承者,又是此所承之物的传者,扮演着双重角色,所以就既要有所承,又要有所传。这是就主体而言。那么可承传的内容是什么呢?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⑥,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在宋、金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到元、明时期大兴,清代鼎盛形成京剧。它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就戏曲的内容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唱词,即剧本;二是程式,即唱念做打的套路。前者为文,重理解;后者为动,重实践。戏曲教学的传承,就既要承其史又要承其事。承其史,教学者必须了解戏曲发展史,了解戏曲是如何由原始歌舞逐渐变为元明的戏曲及当前的状态,这是纵向的承传;横向的,承传者还应该了解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与特色,如京剧和晋剧有何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何在,都是需要思考的。唯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既为学生讲出其然,还能讲出所以然,只有解得深,才能行得切。承其事,就是要深入了解剧本和程式,明白所要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这是戏曲教学的传承。

传承固然是基础,但创新更为重要。戏曲教学的创新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破,即剔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二是立,即使用以前不具备的新的理念与条件。

就破的方面而言,一是破传统文化中的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如封建的等级观念⑦、因果报应思想⑧等。二是破不科学的练功方式,如压腿方式。以前戏曲的压腿是将脚勾回来,以挨住下巴为标准,但是这样的压腿方式会对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在生长方面有负面的影响,如学生长成以后会形成臀部大、罗圈腿,严重影响台上的形象。所以现在的戏曲教学让学生改变为绷脚背和勾脚背两种练习方式,使身材尽量伸展,有良好的形象。三是破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俗称“团带”,即学生学戏是在剧团里跟师父学,师父教一句学一句,不教的就不会。到了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很大的比重,就需要改革,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所以然而不仅仅是知其然,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情况才能处理好,使学生能掌握戏曲学习的规律。

立的方面,一是本专业内的立,如整理教学系统,编写规范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一旦形成教材也容易使所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口耳相传,如今这种方式还大量存在,没有固定的教材就容易使教学内容随意化和不规范,影响学生的成才。二是跨专业方面的立。戏曲是综合艺术,是舞蹈、音乐、文学、美术等的有机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应该加强形式古典文学的学习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对人物的深层理解。如排演《汉宫秋》,学生就需要阅读《史记》中关于刘邦、吕后、萧何、韩信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只有真正进入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的情感才能将人物演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技术方面的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剧本分析之间的关系。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地使用视频、音频、图画,却会削弱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师应把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在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穿插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戏曲的彩排教学需要乐队,而乐队有时却没有时间,不能同步进行就耽误了学生的排练,这样学生的排练就会很受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利用现代的科技,请乐队录制伴奏带,这不仅将乐队的时间解放出来,而且学生的排练也就不再受乐队的影响。学生只要有伴奏带在手,随时随地可以排练,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钱梦龙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教师应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做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进行理解。当学生学习完毕后,教师应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专业的提升,达到教学目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7上,600下,183上,717下.

⑤论语·为政第二.

⑥见刘师培所著《原戏》、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

⑦如《打金枝》中的公主,因为身份高,所以郭爱不能把她怎么样,最后告到皇宫,以小孩闹事为由,化解了事。若是成人,则不是那样的结果。

⑧如《窦娥冤》,因果报应思想就很明显。

作者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上一篇:钢琴作品《三首前奏曲》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 下一篇:书法艺术的表现性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