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需要一场“革命”

时间:2022-09-19 05:29:03

知识产权需要一场“革命”

随着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畅销书《创客:新工业革命》的出版,“创客”一词随即变得炙手可热。这位“数字时代的亚当・斯密”在书中大胆预言,互联网背景下个人创造与数字制造的结合,将实现“创客运动”的工业化,从而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

假如该预言正确,那么创客运动的产业及经济意义是毋容置疑的:创客运动将逐渐动摇中国刚刚坐稳的“世界工厂”的宝座,改变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业的面貌,并最终导致众多产业在地域和国家间的重新洗牌。

“创客”一词源自英文单词“Maker”,自身并非法律概念。与随着互联网而进入我们视野的“黑客”(Hacker)、“极客”(Geek)、“博客”(blogger)、“播客”(Podcaster)等词语一样,“创客”的表述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例如,百度百科将“创客”界定为“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并解释“创”代表了“一种通过行动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的含义”;“客”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有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在里面,……在行动上就是乐于分享”。

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创客的特征在于: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并输出到桌面制造机器上;他们是网络一代,天生就习惯在网络上分享其创造;他们将DIY文化与网络合作开放的文化糅合到了一起。据此,他把“创客运动”的变革性特征归纳为三点:“第一,人们使用数字桌面工具设计新产品并制作出模型样品(数字化的DIY);第二,在网络社区中与他人分享设计成果并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规范;第三,如果愿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通用设计文件标准将设计传给商业制造服务商,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所设计的产品,也可以使用桌面工具自行制造。”

根据这些定义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虽然创客们发明、设计的过程是在互联网上开放进行的,而且使用到了更加先进的数字制造技术,但从知识产权制度的角度来看,创客就是发明者、设计者与制造者而已,新的研发模式以及制造技术并不改变这一事实。问题在于,创客们有别于传统发明者与制造者的创新、制造甚至经营活动,是否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挑战。

摈弃知识产权的共产主义

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述中举例描述了创客们共通的创新模式:在互联网上创建一个社区,将自身感兴趣的创意产品以及初步构思在网络上公布,吸引其他感兴趣的创客参与;接着管理和维护好这个创客社区,在没有研发成本的情况下,逐渐完善发明和设计成果;在创客集中的地域,创新的场所还会从网络社区拓展到正常的创客工作坊,以及不定期举办的各种规模的创客展览会。

与传统的企业封闭式创新相比,这种创新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第一,创新的成本由发明者自愿承担;第二,创新的过程控制松散,是集市型而非大教堂式的开发模式;第三,创新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创意,到每个技术进步,到最终发明成果,都处于公有领域之中,创客们并不对创新成果主张知识产权。这种创新模式也不同于目前蔚然成风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后者仅是打破了企业封闭创新的格局,倡导借助合同与许可,加强研发过程的开放合作,研发参与者仍牢牢控制着研发成果,因此并没有脱离知识产权的窠臼。从这点看,创客运动的创新模式无疑具有颠覆意义,带有摈弃产权的共产主义色彩。

但这种颠覆性的影响,显然没有损害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根基。一方面,创客的创造行为大多属于个人行为,而且共同参与者又放弃了对发明成果的产权控制,其结果是避免了众多知识产权权属及侵权方面的纠纷。另一方面,创客们无私奉献的研发投入,主要是自己的部分业余时间――源自社会分工以及技术革命成果所节省出来的业余时间。这些人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操持着各类从事着产权创造和交易的职业。可以设想,创客时代的创新将带来公共领域技术知识的新繁荣,让未来的专利权人、著作权人面临更多的现有技术、现有设计和现有作品,但势必也刺激出更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发明与作品。创客们的创新活动,依然在原有知识产权制度所设计的框架之内。作为整个知识社会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仍旧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开放的创客社区与专利权之间的角逐

创客的制造环节,要么依赖商业制造服务商,要么利用体积和造价日益缩小的民用桌面制造工具即3D打印机。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中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术的时髦叫法。快速成型技术在最初曾受到专利权的覆盖,但近年因为若干在1980年代申请的核心专利技术已过保护期,例如激光烧结融化材料(SLS)、热溶解积压成形(FDM)、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等,使得3D打印技术行业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创客们实践DIY理念的有力工具。

然而,3D打印行业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专利的束缚。针对快速成型技术的专利申请仍在不断出现,而创客社区也一直在积极利用授权前递交现有技术的渠道,挑战这些专利申请。例如美国电子前沿基金会(EFF)就以第三方身份,向美国专利商标局递交现有技术,挑战与3D打印有关的六项专利申请。

开放的创客社区与专利权之间的角逐,相信不会有消停的一天。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如果创客们仅仅从事个人制造而没有任何经营行为,那么即便制造、使用了受专利保护的3D打印机或者打印出来的产品,也不会构成专利侵权。这种个人使用抗辩的存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对专利权人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为如果3D扫描和打印能够像互联网那样普及的话,那么与万人出版局面类似的万人制造时代就将来临。创客们将物理产品数码化并分享的行为,将方便无数私人的非营利制造行为,并极有可能蚕食掉专利产品的大部分市场。如果这种局面真的出现,那么对复制机器和材料征收版税的情况,会否也出现在专利制度中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放弃权利并不意味着可以侵权

另一方面,创客也完全可能突破私人使用的范畴,因为并非所有创客都是那么的单纯,只懂埋头享受创新与分享的愉悦,而不考虑或觊觎创新的商业价值。至少,在克里斯・安德森预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创客们已被赋予了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创业者。根据创客预言家们的观点,随着创客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新的个性化的零售制造业以及独特而有创意的加工品(Reid Hoffman)。这种局面的推动者是创客社群中的创业者。他们所占的比例不会太高,或许仅是全体创客人数的百分之一左右。但他们会以很低的成本研发出了技术成果,借助互联网便利地获取原料,依赖数字3D打印技术灵活地进行生产制造,成功锁定小众市场(niche market),并依靠网络效应来进一步推广自己的产品。

如何在不控制技术产权的情况下,维系自身在与仿造者竞争时的市场优势,是创客创业最为关键的问题。诚如克里斯・安德森所言,他们的最大优势在于社区以及整个的生态系统。在经营环节,创客企业家们的地位已经与一般的经营者无异,完全受制于商业社会中的知识产权规则。

与软件行业的开源软件运动一样,创客运动并没有打破知识产权的框架。作为技术的创造者,创客们为人类公有领域增添了更多的知识,但他们在观念上并不反对知识产权本身,在实践上或许还刺激了更多知识产权的产生。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创客们尽力弱化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中的地位,但在行动上也不完全排斥知识产权的规则,他们会为了争取竞争优势而转向商标权,会借力于产品设计的版权以践行开源分享的理念,甚至会谋求专利权人的开放许可。或许您会诧异,这种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开源共享运动,为何能够与具有垄断性质的知识产权如此和谐地共存。答案恰恰就在于矛盾而深刻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其貌似贪婪与垄断的属性背后,同样蕴含着无私与开放的精神。

【 延伸阅读 】

创客的核心在于开源

创客的核心在于开源,这甚至可以追溯到杰佛逊总统和制宪元勋们在1790年将专利法定为美国重要法律之一时的初衷。他们认为,专利的作用(在限定时间内享有的受保护垄断权)根本上并非要确保发明者借此牟利,相反是要鼓励发明者公开分享他们的发明。开源意味着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是开放的,所以面对“山寨”、“盗版”这样令一般企业非常头疼的问题,也有着自身独到的认识和解决思路,即被克隆是成功的标志之一,而且克隆很可能最终会发展成真正的创新与改进。而且,在开源环境中的创造,比秘密进行的发明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但是,任何衍生设计也都必须是开源的。

专利权:明天商业战争的“智力炸弹”

1999年11月,由凯文・里韦特和戴维・克兰所著《尘封的商业宝典》一书揭开了当今商业竞争中使用专利权的神秘面纱,挖掘出了隐藏在专利权投资组合中的巨大价值与强大的竞争实力。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说明了英特尔、微软、朗讯、施乐等世界著名企业如何利用专利权占有市场,保护市场,打败竞争对手,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和股东回报,提高企业竞争力。

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导致各国之间商业上竞争愈演愈烈,知识产权由曾经被忽视的法律工具,转变为现今的商战策略。过去,企业为争夺市场和原材料而战,管理者关注的是如何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现在,管理者或许更担心竞争者获得某些技术的排他性专利权,甚至拥有可以独占市场的商业领域。商业竞争中不断增强的专利权力量,正逐渐成为企业成功经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专利权被喻为是明天商业战争的“智力炸弹”。

上一篇:倾心构建“凝聚力工程”品牌服务平台 下一篇:30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