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零售业现状及业态创新分析

时间:2022-09-19 03:02:36

我国农村零售业现状及业态创新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把目光瞄向农村流通市场。有专家指出,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后,各零售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生存考验,上山下乡、进镇到村成为零售业在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农村零售业态该以何种方式经营,如何启动农村这个更大的市场,已成为关键问题。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46-02

农村是我国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零售业是我国今后零售商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农村存在交通状况、购买需求、季节依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现有的零售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开发潜在的农村市场决定了我国农村零售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1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09年,我国拥有的农村人口为7.37亿,占总人口的56%,2003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已经占全国的比重的35%。具有如此巨大的数字和比例,可以说农村零售业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与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城市零售业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状况相比,农村零售业则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瘤疾”而使其发展速度缓慢。

1.1 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实际增长虽然达到8.5%,但仍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1.2 农村商业网点布局散乱

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缺乏规划的引导,布局不合理,业态简单,商业网点疏密不平衡。零散度高达90%以上。与城市零售业相比,把商品配送到星罗棋布的农村网点的物流成本是相当大的。这种互不协作、小农经济方式的单体经营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十分薄弱,发展上自生自灭,布局上散乱无序,流通效率低下且缺乏规模效益。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落后经营决定了农村零售业尚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对商品质优价廉的最基本要求,更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1.3 农村零售业规模小,档次低

近年来,与规模宏大竞争激烈的城市零售业态,如大型超市大型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相比,我国农村零售业态主要由小店铺、杂货店构成,走小型化路子。由于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很难有高收人作为资金支撑以其自身为经营主体的农村零售业,而且农村零售业面对的顾客群体分布范围十分分散,很难形成集中的购买力,易造成积货过多,引起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率水平下降。农村零售业经营的商品虽然多种多样,但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占主要地位,且不同商家商品差异化低,商品雷同现象普遍,中高档商品几乎没有。

1.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其中尤以交通问题最为严重

一个地区交通状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农村更为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方财政实力不足,致使包括道路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除东部的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其它省(区、市)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已严重阻碍了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1.5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与发展水平较高的的城市零售产业相比,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零售业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一概不知,习惯于在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中赚取必要的利润,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零售商业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更无法实现。

2 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初步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现有的农村零售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2.1 我国农村零售业现有模式

我国农村零售业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和定期集市模式。

(1)小型杂货店模式。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没有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村民。此种模式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邻里关系不协调,农村同组的人相互都比较熟悉,如果这个组有两家小型杂货店时,在选择购物地点时难免伤及邻里感情。

(2)流动商贩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把商品运送到农民家门口进行交易的一种零售模式。这为农民消费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的问题,流动商贩为增加经济利润,就采购那些小作坊生产的低质商品;其次,由于经营成本和运输成本的考虑,他们往往只销售少数种类的商品。最后,流动商贩之间由于价格问题产生矛盾,形成恶性竞争。

(3)定期集市模式。农民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集市模式的商品较以上两种模式是齐全的,从饮食到衣物,从农用物资到各种服务,几乎应有尽有。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农村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农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以上的每一种模式都在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平台。但当我们思考如何开辟广阔的农村市场时,会发现这些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2 我国零售业业态创新

我国农村零售业的高零散度问题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难点,这些既没有资金优势又没有规模优势的小企业如何在不大量投入、不改变现有设施的情况下在竞争中发展,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连锁,寻求规模优势。近年来浙江农村迅速崛起的连锁超市,就是一个例证,它以统一的配货中心为龙头,统一价格、服务、标识、质量的网点遍及乡村,给一直疲软着的农村市场注入一剂兴奋剂。具体措施包括:

(1)建设标准化市场,努力使农村市场成为既卖商品给农民,又买农民产品的现代服务平台大规模开发农村市场,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建设标准化市场,使市场集“展示展销、采购交易、物流配送、信息、检测认证”等功能于一体。为保障双向物流经营产品的质量,应建立食品安全机制、农产品回溯机制,从源头上保障货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应建立农资服务网络体系,包括物流平台、信息和农化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农资资讯服务。

(2)用特许加盟的新型组织形式改革农村商业。目前,县乡一级的农村商业多数处于单店经营、个体经营的状态,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比较弱,依靠农村商业自身力量很难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连锁企业。用加盟店的方式发展农村连锁,实际上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推动农村商业的改革与创新。

(3)用管理输出全面提升农村商业经营水平。一是把总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问题向加盟店输出;二是把总部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向加盟店输出,一大批县乡级的加盟店建立了POS系统,使超市门店全部采用微机管理,实现了商品单品管理;三是加强对加盟店的培训,新店开业,店长和业务骨干全部要到总部培训,到直营店实习。

(4)应树立品牌化、超市化、绿色化的经营理念,发挥连锁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连锁经营商应与农产品生产、运销的农场和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关系,形成农产品基地加工市场的供应链,从而带动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土特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让土特产品大规模进入超市。

(5)连锁经营企业要强化自有品牌意识,努力赢得产品特色优势、独占优势和价格优势充分利用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以资本经营为纽带,运用参股、控股、兼并等多种方式,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应独资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走工商一体化之路,使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变为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2.3 农村零售业实行连锁经营优势

(1)连锁经营将使农村零售业态具有低价格优势

连锁经营方式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商品流通领域,实行采购与销售职能的分离,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一方面适应农民消费者分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保证零售业态的经营规模。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且不稳定,价格成为影响广大农村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首要因素。连锁经营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均总成本的下降,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得实行低价经营策略的连锁商店能够正常的营运和盈利,而传统非连锁零售业(如单店)做不到。

(2)连锁零售业态可实行规范化经营,提高农村零售业管理水平

连锁零售业态可对同一业态实施营运管理标准化,连锁总部通过管理的及时输出,使得优秀管理方法、经营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店铺内贯彻实施,使得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目前我国农村零售业态仍以传统的杂货店、夫妻店、集贸市场等业态为主,这些业态主要以个体劳动、分散经营管理为主,在商品质量、服务保证、经营信用大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通过引进连锁经营的基本运营技术和方法可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提高农村零售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3)连锁组织化可提高农村零售业态的竞争优势

连锁组织化使得企业经营资源得以有效组织,统一调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优化流通业务流程,提高其竞争优势和流通效率。连锁总部可以依靠其雄厚财力,从事广告营销、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现阶段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如夫妻店、小杂货店、小型超市等,由于受到资本和经营方式的约束,大多数都是独立经营的单体小店,面临着规模过小、竞争力差、效率低下的境地。因此,应该通过连锁经营制度,对农村众多小型零售业态进行整合、重组、形成有序、可控的统一系统,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上一篇:基于统计学角度分析的市场调查问题探讨 下一篇: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