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观念再审视

时间:2022-09-19 11:22:32

语文课堂教学观念再审视

【摘要】语文教学观念要在新课程下重新审视。要构建如下现念:教法与学法并重,文本与学生并重的教学现念;教师把握多重角色,构建和谐课堂的课堂意识;多维的评价意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观念;审视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对于许多人来说,其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在教学能力,而在教学观念。一旦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方式方法会不断创新,教学实践也会日益完善。

由于语文学科内容的博大精深、形式的复杂多变、教学的繁重偏难等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教师要具备思想家的素质,以便能于纷繁的事物中把握住重点。我们认为,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如下观念重新审视:

一、教法与学法并重,文本与学生并重的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教学上只是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而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应有的学习方法;我们注重了对教材的研究,注重了如何把一篇文章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生活感受。于是,课堂上就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舞台:教师是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学生是云里雾里,“杳不知其所之也”。新课程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研究学生,从人的本体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共同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及应该运用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有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的生活感受与教学文本有机统一,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教学中一味只是强调教法,忽略学法是错误的。当然,只强调学法,在传授学生未知的概念性问题上又忽略教法也是错误的。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知识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因而两者应该高度统一,学生的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教师把握多重角色,构建和谐课堂的课堂意识

1.语文教师应该像导游。教学过程应当重在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探究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探究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但是,如何“导”过去却存在三种误区:一是教师“满堂灌”的理性分析,如今这种“导”越来越被人们所摈弃;二是教师“满堂问”的“启发引导”,这种“导”看似热闹,却连学生“问”的权利也剥夺了;第三种情况是以多媒体课件滥用、误用的“导”来剥夺学生“游”的权利。我们反对用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剥夺学生探究、思考、体验和想象的权利;也反对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更好的视听效果剥夺学生探究、思考、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文学作品被定性的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所取代,一千个读者心中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2.语文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师俨然是节目主持人,面带微笑,气氛民主,学生踊跃发言。这种形式,孔子在几千年前与其学生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上课时就做好了示范。当然这也只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讨论争鸣,互相启发的环节,而代替不了整个过程。如果每节课都不读不写,夸夸其谈,坐而论道,那就离开了语文教学。像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室”到“学堂”的转变。信息时代,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现代教育呼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和心灵交流。教师担任这种对话的主持人角色,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的进步,而我们的课堂也会成为和谐的课堂。

3.语文教师还应是裁判。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一定会存在偏差,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可能存在错误。在学习中也存在学生之间有认识分歧。这时的教师就应充当一个裁判的角色,用普遍规律和定论去做一个合理的判定,从而纠正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探究途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误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从而更加有效地促成发展。

三、多维的评价意识

“受过教育的个体以及他们所负责的所有的人,都应该承担以下评估的使命。那就是:定期地、恰当地思考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思考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不同方法,思考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思考评估的意义。”评估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在于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多年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基本是一元的,即单一的分数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存在,难以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珍贵的机遇。它是一座不易攀登的高山,又是一座通向自由彼岸的桥梁。改革是沉重的痛苦的,意味着改变自己的习惯,丢掉自己的喜好,接受陌生的东西。但是,只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改革创新的态度探索前进,我们的前途将是无限光明的。在走向光明未来的过程中,不仅会改变未来的目标,也会改变我们自己。这是风凰的涅磐,我们应该去坦然面对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语文教学变与不变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J].2001(4).

[2]张建平.关于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J].2002(6).

[3][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下一篇:高职教师如何上好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性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