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

时间:2022-07-07 04:01:24

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

【摘要】新课改历史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材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尽可能体现学科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培养中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素质

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以“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将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一、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民族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做人的理论,历史人物爱国的精神境界是最好的见证,从古至今,何其丰富:精忠报国的岳飞、爱国词人辛弃疾、抗元英雄文天祥、铮铮铁骨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故事在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中教育着学生。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辉和骄傲,在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梁启超曰:“穷则变 ,变则通,通则久”,今天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变通,开创未来的进取精神。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的提高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但作为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来自学校教育。历史教育与学生的文化修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益彰。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主渠道,而进行学生文化修养教育则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提高中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和条件。

历史知识是昨天的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没有昨天的文化,就没有今天的文明。因此,要引导中学生学好历史知识为今天和明天服务,而且,还要引导中学生学习当今世界先进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创造过世界奇迹。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变革的今天,历史告诉我们,努力学习先进技术,让文明更加辉煌,历史更加充实,唯有如此,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提高。

三、新课改下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历史学科综合性、思维性很强,历史教学是培养中学生能力素质的一门不可取代的功课。1.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培养――思维能力。众多的历史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前后相承的,又是可以类比的。人们总是从历史事实的相互联系和类比中得出历史的结论。所以了解和掌握丰富史实材料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是逐步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同时,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形成历史概念,并通过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揭示出历史规律,达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本质的飞跃,学生在此期间学到了思维方法,发展了思维能力。2.历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鉴往知来”能力。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求实现“古为今用”的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曾说“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以现在为渊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联络点,要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谈古论今,由古及今,在古与今之间连桥,实现历史的融汇。这样历史教学就有了现实感和时代感,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形成观点、信念落实到行动中,学会做人做事,切实起到“鉴往知来”的收效。3.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竞争的能力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当今社会,塑造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已成为历史教育的课题。两千多年前,庄周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到“有竞有争”,优胜劣汰是历史的必然。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竞争,了解竞争,优化自我,提高自我。教师平时要以国情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发的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每个人都要尊重历史,合法公平竞争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以惨痛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因而每一位同学都要努力学习、优化自我、发展科技、为国争光,增强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教师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将来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既要让他“长大”,更要让他“成人”,这应该是我们历史教师不可忽视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海燕.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让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比翼双飞” 下一篇:摭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