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探析

时间:2022-09-19 10:57:10

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探析

摘 要:相对于传统勤工助学模式,勤工助学实体化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我国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需求。目前主要存在战略高度认识不足、管理基础准备不足、市场开拓动力不足、模式创新策略不足等问题,应该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与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联动,完善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构建项目开拓模式等策略,实现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勤工助学;实体化;比较优势;发展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3%,2010年总规模将达3 000万人。并将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按20%的贫困率计算,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的学生人数将约为600万人。

显然,在“穷国办大教育”背景下,“济困助学”成了现实需要,如何完善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成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大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以往的勤工俭学有了较大的差别,现行勤工助学模式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由于其蕴涵着更深刻的育人功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拓宽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与质量,促使勤工助学基金“造血”滚动增值,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传统勤工助学模式进行反思,发现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要问题,探索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策略,无疑显得十分必要而突出。

二、勤工助学实体化与传统勤工助学模式的优劣比较分析

(一)研究样本

为了对传统勤工助学模式与勤工助学实体化进行比较研究,本人设计了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时间、费用及本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等限制条件,为了确保随机抽样的顺利进行,本研究将抽样范围选在本人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南汇大学城校区,抽样对象为学生、辅导员、教师、管理人员,问卷发放采用访谈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保证样本数量能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笔者于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20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57份。回收率为78.5%。对于回收的问卷筛选的原则是:(1)问卷中有多处缺答现象的予以删除;(2)问卷填写呈现明显规律性的予以删除等。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5%。

(二)传统勤工助学模式的劣势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源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即“勤以工作,俭以求学”,是勤工俭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勤工助学”这一名词的界定,美日等国称为“工作助学work―study Program”。在我国,最早是1984年由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勤工助学,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自立素质的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目前对勤工助学比较普遍的界定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并取得一定报酬,用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

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有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特性,具有实践性、助学性,育人性等功能。而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勤工助学,与过去的勤工俭学相比,不仅要在经济上发挥着济困助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勤工助学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锤炼、知识上的补充和能力上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传统勤工助学模式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如图1):

(三)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优势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源于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段徐、祝秀香,2005),即以某项(类)服务或业务为中心,成立勤工助学基地,通过工助学基地的产业化、组织化操作对学生个人的、暂时的工助学行为予以组织、整合、规范。刘景刚、夏吉莉(2008)从运行方式角度将勤工助学基地进一步分为非经营型基地和经营型基地两种。经营型基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盈利为方向、资助为目的的一种企业化基地形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启动资金或经营场地等基础性资源,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活动。并根据经营收益获得资助。目前对勤工助学实体化较为普遍的界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将勤工助学资金转化为资本,通过市场运作使其在增值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的活动。”

勤工助学实体化将分散的勤工助学力量整合起来做大做强,不但能够为贫困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而且能够实现资助类型由“输血”向“造血”模式的转变;勤工助学实体化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技术型”、“公益型”、“经营型”、“服务型”等实体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和就业意识,而且能完成勤工助学从纯粹“经济资助”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转变。从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勤工助学实体化具体存在一些比较优势(如图2):

三、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现状

第一,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我国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需求。目前集中体现在资源匮乏、资金不足、岗位偏少。以笔者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为例,万人学生规模和千亩大学城,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在2007年前根本就没有,发展到2009年底才只有4个,深入到班级,笔者选择上海电力学院首家勤工助学实体化――自强亭的发源班级2005063班,多达54%的同学无勤工助学,校外勤工助学比例26%,校内勤工助学仅为13%,而参与实体化的勤工助学人数也只有7%。

第二,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模式低层次重复,尚无法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实体。从笔者调查的情况看,勤工助学实体化模式集中表现为“公益性”“劳务型”和“服务型”,如教育书报亭、大学生家教服务中心、大学生超市等,缺少真正能走向市场和产业的“技术型”、“公司型”经济实体。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多属于低层次重复,总体上处于“散兵游泳”状态。

(二)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战略高度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将其放到整个高等教育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来考虑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贫困生资助和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没有看到实体化是对勤工助学工作传统模式的重大变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众多顽疾的重要出路,勤工助学实体化往往满足于基地建设和岗位设置,单纯以福利化方式运作,将勤工助学学生看成是纯粹的以获取报酬为目的的“贫困工人”,缺乏

战略意识,以至于很多勤工助学实体化后不久便入不敷出,走向倒闭或者惨淡经营。名存实亡,非但起不到开发勤工助学资源的作用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二,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基础准备不足

目前,勤工助学实体化往往以勤工助学基地的方式出现,基地建设纷纷上马,但是后续的管理工作却跟不上,缺乏健全的“公司化”规章制度、必要的岗前培训以及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等。各种条例、规章流于形式或内容陈旧,没能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适时的修改,对实际工作不具备指导与规范的作用,以致同学在工作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屡屡出现。

第三,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市场开拓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将勤工助学管理组织仅视为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而不是将其定性为既是管理部门,又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体”的组织,致使勤工助学管理部门权力有限。与此同时,高校一般将勤工助学基金放在学校财务处。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对资金只有分配权而没有使用权,基于此,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往往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忙于应付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从而导致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市场开拓动力严重不足。

第四,对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模式创新策略不足

日前,勤工助学实体化主要局限在经营型、销售型勤工助学实体化,个别勤工助学管理部门甚至狭隘地认为勤工助学实体化就是开商店、开网店,观念的陈旧直接导致创新的缺乏,从而限制了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良性发展。

四、高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从战略高度大力支持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

勤工助学实体化与创业、就业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这对拓展勤工助学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策划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和支持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发展,有目的地挖掘和发挥它对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功能,将勤工助学实体化这块蛋糕做大,以更好地开发运用勤工助学资源。

由于勤工助学实体化遵循“项目化、市场化、实体化”的经营模式,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勤工助学能够提高综合素质,能够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使他们有机会在实践中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更磨炼了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加入勤工助学实体的人员由于在任职前都接受了高校的岗前培训,并且他们在任职的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相关的工作经验,自然在就业的问题上具有更大的可供选择的余地。比如,广外“云山模式”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建设始于2003年,建设的启动资金由学生勤工助学基金支出,学校无偿提供场地,这些实体坚持“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创业实践、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师生”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管理、独立核算,这些实体既是工助学济困育人的平台,又是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据统计,在学生勤工助学中心锻炼过的学生就业率均达100%,其中进入中国宝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占40%,另外,多名优秀毕业生已实现了自我创业的梦想。

(二)科学规划机构和人员,完善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

工助学实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和实施机构,做到人员、机构、制度、经费的四落实,建立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勤工助学实体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从管理层次上看,可以包括4个层面:第一层为指导层,应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牵头,吸纳包括学生处、团委、财务、创业指导老师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负责勤工助学实体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方向规划;第二层为职能管理层,可由学生担任,设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策划等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协调各实体的人事、资金、市场等问题,并组织召开会议、负责规章制度的修订等;第三层为基地执行层,具体负责经营活动的实际操作,并接受第一、二层监督;第四层为参加勤工助学实体化活动的学生个体。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负责制,下一层为上一层负责,并接受上一层的指导和监督。

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方式上,必须改变集中型的繁琐管理,向指导型、服务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即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开创性、能动性,如在勤工助学实体化的岗位开拓方面,勤工助学实体化管理机构只是起一种全面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活动更为自由,也使勤工助学实体化的管理更为柔性化。

(三)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勤工助学实体化的项目开拓模式

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路,一旦对勤工助学实体注入启动资金并为实体制定严格的、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从而促使实体在客观上成立之后,各高校应当让实体具备独立的项目运营自。

项目启动之前,必须对市场需求有全面地了解和充分地把握,按照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取舍和项目的规模,防止盲目上马。

项目运营之中,(1)就项目运营内容而言,既可以建立以劳动、家政服务、商场促销等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基地;又可以与学校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建立以科技服务、科技发展、成果转化、产品营销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服务基地。(2)就项目运营模式而言,可以选择独立经营、联合经营两种模式。前者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启动资金,基地在学校指导下自主经营,在盈利中获得收益实现资助,如基地化运作的家教服务工作;后者是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外来实体进行联合经营,并充分利用外来技术和资金占领校内外市场,利益共同分配,学生从中获得资助,譬如重庆邮电大学的联通服务站就是勤工助学工作和联通公司相结合而构成的联合经营类型。(3)就项目运营路径而言,实践证明,坚持立足校园是发展勤工助学实体化的有效途径,专业型、多元化、品牌化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最受学生欢迎。如全国著名的广外“云山”截至2010年1月,共有创业型勤工助学实体24个:云山咖啡屋、云山健身室、云山网球俱乐部、云山书屋、云山小站、云山精品屋、云山书报亭、云山凉茶坊,云山兼职服务办公室,云山水榭咖啡屋、云山书吧、云山广源数码港、云山健身室、云山周末舞会、云山书报亭、云山精品屋、云山自助服务部、云山兼职服务办公室、云山跳蚤市场、云山文体特区、大学生素质拓展营、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天鹅湖、语言学习与跨文化培训中心。(4)就项目运营管理而言,岗位设置中。应将资助理念与成本意识、效益观念结合起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可能的岗位上实施竞争上岗。增强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加

强绩效考核。在工资分配上采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岗位的经营性质和社会效益选择固定工资(基地根据学生完成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工资报酬)、浮动工资(基本工作+效益分红)、效益工资(取消基本工资报酬,直接根据效益进行分红,工资收入和绩效挂钩)等形式;另外,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岗后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培养责任心、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

(四)与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联动,实现勤工助学实体化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高校勤工助学实体化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3-6年,一般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时间也就是1―2年,在“铁打的实体,流水的学生”的情况下,团队的凝聚作用和传承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执行团队,是勤工助学实体化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而校园社团一直以来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平等交流的空间。勤工助学基地实体作为学生资助项目,以学生社团为运行的公共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将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建设与勤工助学实体化建设相连动的运营模式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自立户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凭借积极的社团理念,通过有效的勤工助学基地实体化的运作,建立一种与社会联动的评价和运行机制,为学生群体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自立解困、自强发展的平台。首先,有利于勤工助学学生广泛、主动参与。以社团建设为实体化项目管理的核心团队,发挥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进来。其次,有利于实体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的建设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会因为成员的变动而停止运作,即便有成员毕业也不会影响社团工作的开展。再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社团工作根据担任角色的不同能提高贫困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应用自己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与人交往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有利于贫困生摆脱心理负担。社团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且与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紧密相关,这与从事打工赚生活费不同,贫困生参与社团工作同时也能不脱离学生生活、有助于学业发展,因而不会有强烈的心理负担。

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在工作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社团与团队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工作宗旨,让工作人员有明确的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其次,必须做好团队骨干的培养、选拔工作,任用富有责任心,有较强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团队骨干,起到团队核心的作用。再次,要根据各年级情况形成完善的团队梯队,骨干与新进人员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关系,新招聘的人员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队伍一直保持较强的战斗力。最后,通过各种特色团队活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团队归属感。增强团队凝聚力。

基于自立自强奋斗型社团与勤工助学实体化相连动的自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所在的上海电力学院2007年4月成立了首个校内学生工助学实体化――自强亭,完全交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全新的勤工助学实体化模式,不但让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还在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的短短一年时间里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近5万元,为社团贫困生提供了100多个固定的校内兼职及助学岗位。实现了勤工助学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化。

上一篇:公共关系教育普及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项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