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减小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

时间:2022-09-19 10:02:03

合理减小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

摘 要:结合实际,论述了如何合理减小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

关键词:支护密度;减小;简化;回采工艺

我矿是一个多年开采的老矿,井深、片大,地质条件复杂全矿共有五个生产井区,七个可采煤层10个采煤工作面,使用单体柱10000多棵,使各工作面工序繁琐工人劳动强度大,减小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一直是我矿老大难的问题,下面就以一个采面为例:

1 地点

32#/左二路工作面长度170米,走向长:480米,倾角10-160/130煤层厚度为1.3米,该面为走向壁后退式,直接顶为II类顶板。

表1 顶底板岩石特征表

工作面支护使用DZ-14型单体液压支柱,运输机使用SGW-40T型,落煤选用BMD-100型采煤机,顶板管理为全陷法,支护为四-五排管理后改为四-四排管理,开始排距为0.6米,柱距为0.6米,后改为排距0.70米,柱距0.75米,下巷为石墙沿空留巷。

2 初次放顶及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由于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式回采,上、下巷有时推进不均匀,从直观上看当工作面。平均推进12米时采空区顶板有下沉趋势,但由于顶板坚硬,直接顶没有垮落,此时为了加强切顶排支护强度,沿倾斜每3.0米打一棵对柱切顶,当工作面推进17米时直接顶全部垮落。

从工作面所设的三条矿压观测线,使用的是单体液压支柱测力计:观测的主要内容是支柱的载荷,顶板下沉量,目的是为取得该工作面的压力显现数据,探讨其规律性,掌握初次垮落步距及周压步距。

表2 工作面测得的支柱载荷均值分布

观测时测得末排最大值35mpa,初撑力最大值15mpa,最小为5mpa,初撑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1)泵站压力不足;(2)管理损失打柱人为造成。

当工作面推进21米时老顶初次来压开始,来压时,顶板掉渣,煤壁片邦,支柱载荷量,下沉量加大,并伴有打雷的轰鸣响声,此征兆持续4个循环。

从以往的经验和实际观察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为23-25米,来压时最大工作阻力35mpa,下沉量130mm,通过观测没有明显的周压显现,原因是直接顶有跨落缓慢下沉,而采高只在1.1-1.3m,采空区充填比较严实,所以很难观测出老顶的周压步距,工作面的支柱及对柱没有被扑倒的,支柱的工作阻力基本没有达到额定值的。

3 合理减小支护密度,简化回采工艺

我矿003队采面,开始采用4-5排柱管理顶板,见五翻一,排柱距0.6米,最大控顶距3.8米,其支护密度安全系数计算如下:

3.1 平均采场压力:

式中:h-实际采高(m);r-岩石容重(t/m3);k1-不均衡系数;k2-悬顶片邦系数;k1-工作时最大控顶距离(m);L2-平均工作面悬顶距离;L3-平均工作面片邦深度(m);

式中:A-最大控顶距四排柱数;P-采场平均压力;F-单体柱的额定工作阻力;C-支柱性能系数;S-面积。

我局于1985年颁布《顶板管理细则》对普采工作面的支护密度规定2根/O;且安全倍数K要大于2,这是由金属摩擦支护时延续而来的,但实践中证明具有增阻-恒阻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护密度过大,它的支护强度远远大于摩擦柱,且初撑力大,根据观测依据和现场的实际情况首先改进了回采工艺,主机割煤由原来的0.6米,通过加长滚筒改为0.7米,排距由0.6米改为0.7米,柱距0.6米改为0.75米,支护由原(四-五排管理)改为(四-四)排柱管理。

4 四排柱支护密度计算如下:

(1)采场平均压力:

式中:A-最大顶距时瞬间3排柱数;F-支柱的额定工作阻力;P-平均采场压力;C-支柱性能系数;S-控顶区单一行柱面积。

从而使原支护密度1.75根/m2降为1.143根/m2,安全倍数由3.5倍降为2.17倍,而从工艺上原四-五排柱管理,它的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作业空间小,即主机割煤时要提前把五排柱翻掉打在二排柱上,待主机下推煤时,再将此柱打在新一排柱位置,就是每一循环翻打二次顶子,支柱排列紊乱,多占用一排柱,当工作面五排柱时,控顶距加大,悬壁梁加长形成了支柱载荷量增大。

改进后的四-四排柱管理方法是:主机上行割煤无需翻打柱,当采煤机下推时,滞后主机20m分段式移溜后,边翻柱边打柱,即瞬间三排支护翻一根打一根,节省一排支柱,使控顶距始终控制在3.5m,从改进工艺到工作面采完从没有出现过大冒顶和推场子等事故,从矿压观测方面看支柱的平均载荷平均为21.5MPA,基本没有达到额定工作阻力,所以,从本工作面看,合理减小支护密度,四一四排柱管理顶板是成功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几年来,四一四排柱管理顶板分别在我矿各个采煤工作面推广应用,支护密度也根据采场不同程度的合理减小,共节省支柱1692根,折合资金84.6万元,并做到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上一篇:新课改发展中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分析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如何清理往来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