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中国画的再认识

时间:2022-09-19 06:23:45

对传统中国画的再认识

摘要:为什么要对中国画再认识,本文从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认识问题、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画衰败的原因、如何对待中国画的传统以及尊重传统也就是尊重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当前对传统中国画的再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西化;再认识;创新

1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认识问题

从字面上理解传统: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但是我认为所谓传统并不是我们尊为圣贤而不能动的一潭死水,而应将传统视为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的长河,是一个能与当代人相联系能为当代人所理解所使用,因而随时而动、逐人而行。潘挈兹在关于“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的书面发言中道:“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民族存在,传统也存在,民族被他族同化,传统乃成为历史陈迹,但也必须会有一部分融会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中获得新的机体而延续其生命。有传统,乃有人类文明,它是一个民族的能源,不但存在于历史生活中,也存在于当代生活中。它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富于活力的遗传因子,它的生命在于新陈代谢,它的本身含有矛盾的二重性,它在于矛盾运动中前进。”在对传统理解的问题上,伽达默尔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一种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将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进一步规定了传统。”举一个例,宋代以唐代为传统,元代又以唐、宋为传统,那么明代又以唐、宋、元为传统,现在我们认为,唐宋元明清都是传统,那么试想一下,如果宋代以唐为传统而不变化,只继承不发展的话,宋代的传统何来呢?如果宋代的绘画还是唐代的模样,那么我们民族的绘画就终结了,不可能发展成今天的传统。因此,在每一个历史朝代中,画家们都是即继承传统,又发展传统,即学习古代传统,有创造新的传统。

绘画在中国画论中简称画,绘和画原本都是动词,绘的本义是用五彩丝线在丝绸上刺绣图案,在金文中的本义是划分田地,绘画形成的画面简称图。传统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大地上诞生了丰富的彩陶文化,而传统绘画的最初曙光,正是从彩陶文化中透露出来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有代表,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画。中国画不像油画、版画那样有明确的特性,人们一看即能知道它是什么画种。这类画种很少见,好像除了中国画,就只有日本画了。它不如荷兰画、法国画、美国画之类,都不是画种的概念,而是同一绘画品种中的不同地区性风格。

2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画衰败的原因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被一批人认为是旧的文化体系,认为它不可能适应时代精神的革新要求。康有为就指出:“如任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像思想界、理论界和文学界一样,绘画领域的革命则被理解为西方的“先进”艺术来改造传统艺术,新的审美品评是以国外的艺术鉴赏标准来规定的。那是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意思形态的斗争非常激励的时期,从思想界到绘画界主张变革的人几乎一致认为:必须从西方艺术中获取新的养料,甚至不乏叫嚷着要“全盘西化”的人。在这种非常极端的社会潮流中,许多学艺术的青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移植西画的道路。而且在学习中,是从材料到画法的全盘吸收。这种变革的结果只是被同化,是对中国民族艺术的“出卖”。在艺术见解上没有什么独到之处,除了按照他们在国外的老师讲过的话作为依据来驳诉对方之外,真正的从根本上去理解欧洲的油画传统和在实践当中得出的结论是谈不上的。林风眠在当时曾毫不留情的指出:“西画方面,虽然近年来,作家渐多,但充其量也不过照样模仿西人两张风景,盗得西人一点颜色,如此而已”。傅雷也冷静分析了这一情况,他说:“多少青年,过分地渴求着‘新’与‘西方’而跑得离他们的时代与国家太远!”事实确实如此,在完全生疏的画种那里,在毫无传统可言的基点上从头开始,这种饥不择食的生搬硬套怎么可能承担起开阔者的使命?其实,在那个时期,活跃在画坛上的风云人物如张大千、林风眠都是手握两只笔。他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可以把传统的中国画融入到自己画中,也可以把传统的西洋画放进自己的画中,更可以把古今中外任何民间和精英文化的艺术因素放进自己画中。因此,那些认为传统中国画穷途末裔,已成昨日黄花,应抛弃的人,应清醒的认识到盲目的崇洋,企图用西方绘画来改革传统中国画,来代替传统中国画是多么愚蠢至极。其结果除了表明与全盘西化的简单取向弊多于利以外,并无实质性的建树。艺术的发展本身是一种生长过程,它必然是以昨天的传统为基础和前提的,完全否认传统,不仅不能出现奇迹,而且势必陷落到失范、无序和愚昧之中,导致悲惨的结果。

3如何对待中国画的传统

中国画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质的开始,从幼稚到成熟,从“笔不逮意”到无不此意“从描到写”,从“追随造化”到“抒发性情”,是一个质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传统中国画的根系深扎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它的精华,概括起来可以体现在这些方面:对待自然和人的主体意识之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创作意识中强调发挥主体能动精神的“意向造型”观念,在视觉情趣中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观念,在形式意识中追求笔墨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观念等等。中国画它真正的传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作力和融合精神,没有理由讲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应该说是方兴未艾。传统中国画就总体而言,属于写实而重在写意。诚然,绘画是一种可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样式,这一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绘画的发展中得到验证。在西方,以古代的摹仿理论为美学依据,近代的科学精神为文化主柱,画家们借助几何学和光学成果,精心复制人的定点视觉效果,再现物体的表面光色变化,实现写实能力的登封造极。在中国,绘画走的却完全是另一条写实的道路。尤其是文人画兴起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从精确到变形,从细密到疏简,从赋色到水墨,绘画作品越来越讲求情感的表现,意趣的融贯,性灵的抒发。画家们都将写意确定为比写实更高的艺术目标。唐代张彦行《历代名画记》提倡“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认为“意”是绘画创作的灵魂。元代倪瓒更加明确地讲:“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吐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画竹的真正旨趣,不在写形而在意,只要“胸中逸气”已经充分抒发,所画的是否像竹是无所谓的。正是这种创作态度汇成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巨流。

4尊重传统也就是尊重创新

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过程。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传统的创新,如果要排斥这一种传统的影响,却又不能不受另一种传统影响。传统中当然也有阻碍创新的僵化和不合适宜的东西,但他还有未必已经被我们充分认识,任然经得起观念及新的考验、体现着艺术规律的东西。大自然永恒变幻的秩序和节奏,是自然生命不朽的象征,也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中国画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不过,任何令人震惊的新创新都不能和传统文化脱节,否定在国际画坛上独树一帜的中国画,这不是在变革是在“背叛”,它不会赋予中国画新的艺术生命,只能促使其走向没落。所以尊重传统也就是尊重创新,正确意义上的继承,一定会取得无愧于前人、后人和当代人的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潘挈兹.《“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要》见《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朵云》编辑部,1986,12(1).

[2] 晓岚,路矧.《面临现代的传统――中国画谈之一》见《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朵云》编辑部,1986,12(1).

[3] 张少侠,李小云.中国现代绘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

[4] 彭吉象.《论中国绘画传统的形成及其特质》见《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朵云》编辑部1986,12(1).

上一篇:浅窥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微”外交 下一篇:An Appeal for Humanity Re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