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与学前教育

时间:2022-09-19 06:18:52

民间文艺与学前教育

\[摘要\]民间文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学前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但能帮助儿童形成传统的优秀品质,还对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民间文艺,以在儿童脑中嵌入中华文化因素。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间文艺;儿童;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47-03

\[作者简介\]梁红雨(1967―),女,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幼教高级。

民间文艺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知识的宝库、生活的教科书,是人们认识历史、了解先人生活的宝贵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是中国从上古至今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审美取向等方面的映照和折射,对我们进行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学前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好,在学前教育中,适时地进行民间文艺的熏陶,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对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增长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以及活跃教学形式,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文艺能使儿童继承传统的优秀品质

民间文艺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艺,是人民大众生活和斗争的忠实写照。在浩如烟海的民间文艺作品中,反映劳动人民勇敢、勤劳的作品占相当的份量。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高尚品德的赞美,对劳动生产的歌颂,对人民智慧和崇高品质以及勇敢斗争精神的歌颂,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在这些作品中,被压迫人民总是勤劳、勇敢、机智的,而他们的压迫者总是狠毒而狡猾的,但最终都是是勤劳、勇敢者获胜。这些作品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量,通过学习,儿童将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

(一)民间文艺中不乏儿童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前教育教师有义务帮助儿童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继承勇敢、智慧、勤劳、善良、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等优秀品质。如在著名的《寻太阳》中,刘春父子为了找回被恶魔抢走的太阳,不畏艰辛,前赴后继。其中保淑攀悬崖、过荆棘、游冰河,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但这些都难不倒我们的小英雄。为了劳苦大众能重见光明,他排除万难,战胜恶魔,终于找回了太阳。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在保淑遇到困难时出谋献策;听到保淑被恶魔加害的时候,孩子们义愤填膺;当保淑最终找回了太阳时,孩子们都为他喝彩,都希望成为像保淑一样勇敢的人。

(二)民间文艺能帮助儿童形成勤劳善良的好品行

在《铜锣的故事》中,那个勤劳的弟弟,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终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懒惰的哥哥,虽然分家时几乎要了所有家产,却最终因贪心被埋在了金山下,成为了泥土。有趣的民间故事《寒号鸟》向儿童展现了一个懒于造屋而最后被冻死在寒风中的寒号鸟的故事。儿童看到了一个勤劳的小喜鹊的舒适安逸和一个碌碌无为、终日在寒风中啼叫而不愿付出劳动的懒惰的寒号鸟的悲惨结局。这种故事,可以使儿童懂得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懒惰却只能害死自己。这些民间故事、传说能够帮助儿童渐渐领悟劳动的价值,使他们一生受益。

民间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能不断强化儿童善良的天性。《长发妹》中的长发妹,《人参姑娘》中的人参娃娃和山娃等,他们都能急人所急,一心一意为别人,不怕牺牲自己。这些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儿童心中是可亲可信的,这在无形中能感染、熏陶儿童。

基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以往的民间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都是十分艰辛的,他们操劳了一生,有的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这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相去甚远。现在的儿童享受着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不愁吃穿,然而很多儿童却不懂得珍惜。通过民间文艺作品,儿童能够学习到勤劳、勤俭的传统美德。《五只羊的故事》中的老马头挨饿受累,他的孩子玲玲和来福子却还是只能吃野菜,瘦得皮包骨头。儿童听到这个故事,都很同情老马的遭遇。笔者抓住这一时机,请儿童结合自身来谈谈,让他们有所感悟。

(三)民间文艺帮助儿童了解家乡典故,蕴养儿童爱家乡的情怀

中华民族是个正气凛然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充满智慧、自强不息、不畏。这些在民间文艺作品中有着大量的表现,而这些作品,也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大智大勇、公而忘私的治水英雄禹帝,机智勇敢、正气凛然的成吉思汗,冒死为民除害的哪吒。这些闪烁着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形象,都是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在接触这些作品时,很容易把主人公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及行为规范的标准,在不知不觉中,儿童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行为得到规范。

另外,在众多的民间文艺作品中,宣扬爱国情思、渲染各地风采的作品也不计其数,例如流传于茂名地区的民间故事《冼夫人智除贼寇》,讲述了武艺高强的岭南圣母冼夫人智除贼寇、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我们组织儿童到高州冼夫人庙参观,在冼夫人的塑像前,给儿童讲述这一故事,激发了儿童强烈的爱国情思,使他们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英勇气概。

化州橘红是茂名的特产,具有平喘治咳的神奇功效。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时,向他们讲述了《范公识橘》的故事,儿童在了解健康常识的同时,对自己的家乡特产有了更多的认识,产生了爱家乡的情感。并通过《潘仙祠与潘茂名的传说》,向儿童介绍茂名的来历,这对培养儿童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文艺对促进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童年与民间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天,母亲边念着歌谣,边逗弄宝宝,“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拉锯,扯锯,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晚上,母亲怀抱着自己的心肝宝贝,不停地吟唱着优美的摇篮曲,“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睡下床……”,在母亲轻软温柔的话语中,儿童快乐游戏,悠然入眠。这些温馨的歌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代,伴随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这些儿歌、童谣是儿童最早的语言教育素材,陶冶着儿童的心灵。儿童在民间文艺伴随下一天天长大,他们在这些歌声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做人。

(一)民间文艺开启儿童学习的兴趣

无论在哪个朝代,快乐都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儿童得到了最大的快乐。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应当给予儿童欢乐而不是沉闷。而民间文艺则能让儿童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启迪心智。如民间文艺中的童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个蛤蟆一张嘴,四个眼晴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儿童边跳边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数数。福建的《学算术》《一放鸡》也是众多知识和游戏童谣中的一种,是教儿童数数的,其中的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绘声绘色、节奏明朗、易念易记,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就可理解算术的概念。

作为广东的学前教育教师,让儿童口齿清晰是一大难题,民间文艺中的绕口令则可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它将声、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要又准又快。如在绕口令《四和十》中,“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区分了“四”“十”“是”三个字,分清了平舌音、翘舌音和声调,让枯燥的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学前教育要求做到寓教于乐,而民间文艺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则使这一要求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二)民间节日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

儿童生活在纷繁的大社会中,不停地经历各种各样的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庆新年,万民同庆,舞龙舞狮活动布满大街小巷,这是儿童一年中最喜欢的一天,穿新衣、拜新年、拿利是、放鞭炮,欢天喜地过新年,跟着父母走亲戚、探朋友,感受人情的淳厚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逛花街、猜谜语,做“年例”,儿童在这种欢愉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大团圆的欢乐,在欢乐中受到了教育。年的故事、放鞭炮的来由、点花灯、猜谜语,令儿童的眼界开阔,想象驰骋。五月初五端午节,全国各地赛龙舟、吃粽子,每年的这一天,各地均有盛大的龙舟赛,儿童一边吃粽子、看龙舟赛,一边听民族英雄屈原的故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九月初九重阳节,儿童和大人们一起放风筝,天空中,风筝竞放,满天奇景,“生气风筝”“排篷风筝”“风蛾风筝”,它们不仅随风摆舞,栩栩如生,有的还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令人叫绝。

民间文艺具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陶冶着儿童的心灵,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帮助他们树立美与丑的标准,激发儿童爱美向善的情感。通过民间节日文化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使儿童了解到祖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民众善良,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

三、旧戏新玩,在学前儿童脑中嵌入中华文化因素

传统民间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在集体创作中不断得到加工、修改,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艺术的再加工。在每个时期,它们对人民都具有新的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更是儿童的最爱。

学前教育教师在传授给儿童民间文艺作品时,应不断挖掘传统作品的新意,使传统作品能适应现代儿童心理的需求,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民间游戏“占四角”规定五人玩,多人或少人怎么办?这可难不住机灵聪明的儿童,人多了就玩“占五角”,人少了就玩“占三角”,一群人就分成几组一起玩。形式根据需要不断变化,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又冲破了游戏自身的局限,拓展了游戏的玩法,深化了游戏的内涵。

上古神话一直是儿童最乐意接受的一种传统作品。《嫦娥奔月》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嫦娥偷吃了两份仙丹(包括了后羿的那一份),身子变轻了,飞到了天空,但又不好意思再见众神,只好飞向无人居住的月宫,过着孤寂的生活的故事。这么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却能给儿童很多思考:嫦娥本来只想和后羿长生不老,长住人间(如果每人吃一份仙丹就会是这样),可是吃多了,却事与愿违了,多么可惜呀。通过这个故事,儿童明白了做事情要恰如其分,过多或过少都是不行的。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时代要求我们的儿童能和同伴团结协作,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个难题,家中的“小皇帝”来到了幼儿园都不知道怎样与同伴相处、合作,而《三个和尚》这个古老的故事则可让儿童知道团结的好处,但如果单纯这样来讲,儿童可能没兴趣听,于是,笔者把它改编成了歌曲,儿童边唱边跳,积极认真地参加表演,在演出的过程中,儿童受到了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民间文艺作品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儿童年龄小,生活的环境和区域毕竟不够宽广,对社会的经验仅限于自身的亲身经历,对于民俗风情、民族生活习惯的了解也限于本民族。让儿童大量接触本民族以外的民间文艺作品,帮助他们了解全国各民族的概况,可以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提高其素质,这对增进各兄弟民族的感情和交流大有益处。

同志强调:“去中国化是悲哀的。”民间文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自觉地把民间文艺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是每一个学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民间文艺与学前教育相互影响,民间文艺给学前教育提供了无数优美、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好材料,学前教育也给予了民间文艺新的形式,影响着它的发展,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它们结合起来,使双方都能受益。

参考文献:

\[1\]赵霞.中国民间故事精选\[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一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茂名市地方志编著篡委员会编.茂名市志\[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

\[4\]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5\]叶春生,主编.岭南民俗事典\[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

上一篇:“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 下一篇: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真正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