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18 11:48:30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在我国经济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形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很好地适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各种教学手段和观念均得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化学作为初中教学阶段一门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保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一直忙于做笔记,并没有时间参与教师的教学,导致处于机械化的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

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初中化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构建优质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

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离子”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初中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针对离子的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兴趣出发,对各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充分的运用,排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良因素,让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教师在对“溶解度”这一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化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观察和记录实验活动的过程和结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

在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情境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构建高效的初中化学教学课堂。

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讲解“金属材料”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以及用途。教师单纯的说教会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枯燥和无聊,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展示一些常用的合金,以及生活中对这些金属材料的运用,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观察,从而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四、改变实验方式,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直都是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过程来实施实验,得出与教材中相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该转变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设计实验的步骤,增加实验的探究性,让实验更生动和有趣。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就应该转变实验的方式。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步骤以及过程,对实验探究的目的和方法有一个明确,之后将课堂实验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探究性地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实践性,让学生更好地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突出教学的重点,巩固教学的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杰.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5):332-334.

[2]单玲.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1):175-176.

辑 郭小琴

上一篇:智慧城市演进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下一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