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感悟——学生人格的塑造

时间:2022-09-18 09:56:08

学书感悟——学生人格的塑造

人生已届知天命之年,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也近三十年了,期间为书法痴迷,临池学书,朝朝暮暮,风雨艰辛甘苦、冷暖自知,却也无怨无悔。偶有进步,却无任何成就可表。已故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有词云:“岁月苦蹉跎,破砚徒穿枉自磨”。 人磨墨,墨磨人乎?人磨墨,锻造的是书家技巧与技法;墨磨人,锤炼的是学书者的性格与品行,二者互为密不可分。

书法学习,古今历代大家无不刻苦投入。古代张芝练字池水尽墨,怀素退笔成冢,他们将书法与生命合一,从书法的线条律动中,展现自己靓丽的人生,笔底的章法彰显波澜,荡漾灿烂的生命。他们便是我们这些后学的榜样。

俗语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的确不易,没有毅力的人,不免知艰而让、见难而退,就此灰心。书法学习就要不怕难,能够不怕,便有毅力坚持,而后自会发生兴趣。开始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兴趣,到后来便得深而入心,有了深入的兴趣,便不知不觉进入“不知肉味”的境界里去了。将来达到熟读理论,笔法炉火纯青,兴趣到了自然为之,便不难有杰作面世。

然而,对书法的创作来讲,技法固然重要,而书法以外的功夫却毫不亚于技法层面的东西。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其《艺概》中的书论并非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基于其书法实践,有感而发,提出了不少启人心智的真知灼见。譬如:“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又“古人书质,余观愈美;后人书妍,余乃不喜。笔墨以外,具辨神理。余偶作书,但率其真,文不胜质,书之野人。”这些深刻揭示了作为书法家为书、为文、为人的基本哲理。北宋《宣和书谱》所记颜鲁公一生大气凛然,曰“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威而爱之”。可见书法不仅可见性情,还可见人品。也就是说人格品行决定书法境界的高低,这就是所谓的“书以人重,人以品行重”。就书品即人品论述,大文学家坡的《论书》中也提及,“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都说明了人品重于书品。

目前,教育部已将书法课列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小学生的书法教育面对的是如何使学生成为人的教育,那么其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当下的某些学校或教师急功近利,为了追求获奖、追求加分,让学生长时间只练习一幅作品,或者几个字来参加各种比赛和展览。而书法以外其他必备知识,特别是人格培养却被忽视了。这种做法是没有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学生长远发展。

书法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为了学生成为合格的人而教,而且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开展才是正确的教学途径。书法教育关键是课堂教学,而鉴于书法学科自身的特点,书法教学又不能脱离传统的一些教授方法。诸如博闻强记、教师示范,甚至到描红、摹写、背临、意临等传统方法的运用一个也不能割舍。除此外更应该对书法教学的根本问题进行有益反思反省,找准弱点,匡正扶倾,让当前书法教育真正体现出最佳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不仅教艺,更教做人,这才无愧于古人和时代赋予我们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光荣责任和义务。

上一篇:小组学习在高中语文生本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