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曼情感智力视域下教师批评语的语言运用

时间:2022-09-18 09:41:48

戈尔曼情感智力视域下教师批评语的语言运用

摘 要: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言语失当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教师批评不当而引发的师生冲突时有发生。教师批评失当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选择与希望后进生向优等生转化这一思想内容相应的言语来表达。教师要实现批评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必须在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的指导下,从调控学生的情绪、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手,通过准确迅速地认识学生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和手段,展开有效的批评。

关键词: 戈尔曼情感智力 教师批评语 运用现状 运用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一片净土,不应掺杂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学校是一片乐土,不应成为伤害孩子稚嫩心灵的痛苦之地。但学校如今已俨然进入多事之秋,师生冲突频起。一系列让人震惊不已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师生冲突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但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从表象上看,每一次师生冲突多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反抗与冒犯,但是我们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到: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一方往往是师生冲突的直接原因,其中教师不当的言语行为更是师生冲突发生和激化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教师不当的言语行为主要表现为不当的批评。部分教师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驱动下,极容易把理性善意的批评,发展成无端的指责、谩骂和讥讽,从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愤怒,导致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对立,进而发生师生冲突。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批评是一种言语行为,它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1],是对他人的否定评价。教师的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进行否定性评价,以唤起对方的觉悟,使之自觉地克服缺点、改正错误”。[2]从而抑制消极因素,调动上进心。准确恰当的批评不仅能制止错误思想行为的发展,把学生从错误中拉回来,而且能起到教育全体学生,明辨是非,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作用。而不当的批评则因触动学生的内心,易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平、焦虑等情绪,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不利于今后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批评语运用的研究,了解教师批评语运用的现状,并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以避免因批评教育不当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教师批评语运用现状分析

2001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邹艳娟发表了一篇题为《专家解析教师批评常用语:教育理念决定教师语言》的新闻报道,该报道指出:“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在师德建设中发现,中小学教师言语不慎伤害学生心灵的现象很普遍”,其中“我要是你早不活了”,“你这孩子无药可救,狗改不了吃屎”,“你真笨,你真傻!你简直就是个!”,“闭嘴”、“低能”、““缺心眼儿”、“不懂人话”等最为常见,闻之家长“大为震惊”,而“孩子们却不以为意,声称已经习惯了”。

2004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通过《中国少年报》和《知心姐姐》杂志,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共有29个省区市的1170名少年儿童参与了投票。15日组委会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6年3月30日《北京日报》声称:“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研究中心的315份调查问卷显示,有三成被访学生遭受过教师的语言暴力”,最常见的语言暴力有“傻瓜”、“神经病”、“”、“不要脸”等。其中小学阶段最为突出。

从以上的报道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言语失当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有些学生长期以来饱受老师语言暴力的伤害。

造成教师批评语失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选择与教导学生希望后进向优生转化这一思想内容相应的言语形式来表达”。[3]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正确认识到“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矛盾”这一言语交际的主要矛盾,“有了好的思想内容,还要选择与之相应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使形式与内容获得完美的统一”。[4]而要达到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完美统一,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正确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语实践。

三、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对教师评语运用的启示

1995年《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在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拉维(PetereSalovery)和琼・迈耶(JohnMager)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探讨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智力的培养等问题,基本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力反映了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关系,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是属于非理性的。[5]即情感智力的内涵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该书一出版,便在全球引起轰动,情感智力理论自此受到广泛关注。

情感智力理论认为:在社会往或非学术领域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智商(IQ),更取决于情商(EQ),如教育。“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6]同时,情感智力理论还认为:情感智力不是先天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提高,从而给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带来希望。

正如上文所述,教师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智商,更取决于情商,教师的情感智力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能。而教师是吃“开口饭”的,以“舌耕”为业,教师的批评语又具有否定评价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语时,要想学生乐于接受否定评价,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情感智力,运用情感智力理论指导自身的批评语运用。

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但笔者认为: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而言,在具体场合中,助其成功的情感智力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就教师而言,其在批评语的运用中,最有助于活动的情感智力侧重点是处理人际关系、认知他人的情绪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处理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可以帮助个体顺利地实现交往的目标,师生之间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将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实施批评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社交技巧,学会调控学生的情绪,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对待学生是艺术地调控学生的情绪,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桎梏下解脱出来,把学生当做独特的个体去对待,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感受。

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是科学地管理学生情绪,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打心底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情绪的每一点变化,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温暖。

学会宽恕是化解师生矛盾,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教师的“宽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学生的宽恕,二是宽恕学生。当教师有错时,教师应主动检省自己的言行,并努力争取学生的理解或原谅;当学生有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冒犯行为予以谅解,以包容心宽恕学生过去所犯的错误。宽恕“可以大大提高人际间的关系和睦性。它是人际关系的剂,是矛盾冲突的化解剂,有助于个人与外界的良性互动”。[7]教师的宽恕行为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而且有利于学生自我反省,自我鞭策。

(二)认知他人情绪

认知他人情绪是指对他人(即学生)的各种感受,能“推己及人”地快速地进行判断。教师要从学生的语言、语调、语气、表情、手势、姿态等方面判断学生真实的情绪和情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动机、欲望,从而做出适当的反应,选择与之相应的批评语。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性格各异,家庭环境等外在条件迥然不同。同时学生存在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性质、大小、程度、影响也均有不同。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及时认知学生的情绪,掌握批评的策略,实现批评的目的。例如,对于犯严重错误且影响较大的学生,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但在批评前要对学生的情绪、思想状态有足够的认知,以免学生因接受不了而有过激的反应;对自尊心强的学生则不宜采取当面直陈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而要以褒代贬、似扬实抑,寓否定于肯定中,这样既不损学生“面子”,又激发学生自尊上进;对性格内向、敏感多心的学生,教师宜运用启发式批评,通过故事隐喻、旁敲侧击、幽默暗示等方法,让其主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与不足;对于暴躁易怒的学生,教师切不可与之硬碰硬,而应以平和的语气,平等地与他商讨,促使他认识到错误并接受批评。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除了要感学生之所感,知学生之所想,客观地理解学生情感外,还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语言、语气、表情、手势、姿态等方面微弱的情感信号,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调整批评策略。

(三)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指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快乐、痛苦、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对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愤怒、厌恶、焦虑等负面情绪,一定要妥善管理,有效控制。

教师在实施批评时,要头脑清醒,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牢记批评学生的目的,切不可把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宣泄给学生,也不能因个人情感倾向对看不惯的学生厉声呵斥或冷眼嘲讽。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无论学生犯有多么严重的错误,无论学生如何“触犯”了教师的“尊严”。教师有批评教育学生的责任,但没有拿学生撒气,说出侮辱学生、贬低学生、有伤学生尊严的话的权利。当批评学生时,遇到学生的抵触、不服,教师作为有自控能力的成年人,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必须冷静,快速反思是否是自己言语不当,是否批评策略运用不当。即使各方面并无不当,教师也不要和学生一般见识,要有容人的气度,有恕人之心。学生不服从管教,不接受批评很多时候是为了“面子”,此时教师若能退一步,宽恕学生的“冒犯”,给足学生面子,让学生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

总之,要改变教师批评语运用不当的现状,真正发挥批评语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在戈尔曼情感智力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学生的情感智力因素,从调控学生的情绪、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入手,通过准确迅速地认识学生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和手段,展开有效的批评,让学生既受到教育又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梁忠义.实用教育词典[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3]陆萍,刘启珍,郭希芹.教师批评语分析研究[J].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5]方成智,唐烈琼,聂志成.心理与情商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力[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7]杜志强,汪昌权.宽恕:师生冲突的化解之道[J].太原:教学与管理,2012(1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小学教师情感智力培养探究”SK2012B499。

上一篇:试析茅盾短篇小说创作对桐乡地方文化的汲取和... 下一篇:民办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