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人民陪审制是实现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18 08:34:46

【前言】浅谈完善人民陪审制是实现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和完善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陪审制是一种关于司法民主的基本制度,必须在宪法中有相应的立法依据。然而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欠缺,从而致使该制度的合宪性遭到质疑。所以,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第一步,应该是恢复这一制度...

浅谈完善人民陪审制是实现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

摘 要 司法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强化司法人员职业素质的同时,必须使司法权的行使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让普通民众有序参与决定案件基本事实、性质、措施等司法过程。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制度 司法民主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就是由人民群众的代表与法院的审判员共同审判案件、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是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的发挥是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 我们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我们应从程序公正的价值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国情,吸收两大法系陪审制度先进合理的内容,总结我国实行陪审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注重效率的提高,重点应从立法的角度完善与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坚持以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和司法监督为指导原则对现行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使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按照这一思路,笔者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构想和建议:

一、恢复和确立《宪法》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规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和完善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陪审制是一种关于司法民主的基本制度,必须在宪法中有相应的立法依据。然而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欠缺,从而致使该制度的合宪性遭到质疑。所以,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第一步,应该是恢复这一制度的宪法地位,为完善我国陪审制度立法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依据。

二、制定独立的《人民陪审员法》

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程序公正的陪审体制不仅涉及《宪法》的修订,还涉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立法法》、《法官法》、《选举法》和诉讼法等诸多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修改与修订。就以上法律进行单独修改或者修订,或作新的司法解释,都很难达到完善和统一的效果。制定单独的《人民陪审员法》,以专门法的形式来规范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人民陪审员的职责、产生方式、权利义务进行科学、完整、统一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必将得到较大的完善和发展。

三、明确陪审案件范围,适当扩大陪审案件范围

最高院应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范围做出明确界定。人民法院审判以下案件应当采用陪审制: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当事人、行政案件原告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案件,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限制适用或不宜适用的案件有: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诉或抗诉案件;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

四、立法上放宽对人民陪审员任职文化程度的限制

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应从设立陪审制度的初衷来确定。我国设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群众参与审判来实现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因此,陪审员的选任应强调其广泛性、代表性,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做法。法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凡年满23岁,具有读写法语能力,享有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和家庭权利的男女市民,且无法律所列举的无资格或不能兼任的情况的,可以担任陪审员职务。”

五、缩短人民陪审员任期并禁止“连选连任”

鉴于人民陪审员任期时间过长,又能够连选连任,导致出现“职业陪审员”。“职业陪审员”与法官过于亲密的关系,不利于对法官进行监督制约。 因此,应当缩短人民陪审员的任期,并且明确禁止“连选连任”。对不遵守陪审纪律,履职能力差的陪审员不必等任期届满,而应及时清退出陪审员队伍。对人民陪审员还应按不同行业领域建立陪审员信息库,人员调配以随机选择为主,由专门机构具体负责,规定每名人民陪审员最高陪审案件数量,从根本上杜绝“陪审专业户”现象的发生。

六、切实落实人民陪审员的物质待遇

为保证人民陪审员不因参加陪审而影响其经济利益,从而影响履行职务的积极性,应建立人民陪审员保障制度,明确他们在执行职务期间,除其所在单位的工资、奖金等福利不受影响外,还应给予岗位津贴,由人民法院按统一的标准支付,经费的来源应由国家财政部门专款拨付。

七、细化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加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和监督

人民陪审员除在执行陪审职务期间享有合议庭组成人员中的审判员的同等权利外,在任陪审员的期间任期内还应享有接受法律知识培训、业务提高的权利。同时,为保障人民陪审员客观、公正地严格依法履行职务,还应对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给予同审判员等同的人身保障,对于陪审员因参加陪审而实施打击报复的,应按妨害执行公务处理。明确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务的义务性,对人民陪审员怠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做出必要限制。

陪审制度的价值功能之一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从而实现司法民主。如果参与审判活动的陪审员出现腐败,那么陪审制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按照“谁任命谁监督”、“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以及《决定》关于中、高级法院抽选使用基层法院陪审员的规定,对人民陪审员监管的主体既包括人民法院,还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因此,应建立基层法院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共同管理监督为主,上级人大常委会、上级法院管理监督为辅的工作机制,形成对陪审员管理监督的合力。当然,在构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监督机制时,应顾及陪审员的相对独立性,保证陪审员在履行审判职责时不受法官或者管理职能部门的消极牵制,以充分发挥陪审员的司法监督作用,从而更好地完善司法大众化,实现司法的真正民主。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

注释: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N].法学家,1999(3).

怀效锋.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胡玉鸿.”人民的法院”与陪审制度―――经典作家眼中的司法民主[J].政法论坛,2005,(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3]曹永军.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兴衰的原因和改革设想[J].当代法学,2007(3) .

上一篇: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解与评判 下一篇:从实际案例浅谈学困生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