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探究

时间:2022-09-18 07:15:30

高校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探究

摘要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影响着全体公民素质的重要力量。文章探讨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现状,分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问题来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素质教育

法律素质是我国公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的法律素质,笔者认为是一国的公民,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体系中应包含的基本要素有:法律知识、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价值、法律道德、法律能力。

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还较贫乏。

在21世纪的中国,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是如何培学生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现代大学专业性比较强,除了特定的法学专业或者某些专业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法律之外,其它专业的学生很少学到法律知识,仅仅是从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这样来说多数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是较贫乏的。

(二)高校学生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而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与要求。然而,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市场经济在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也受到市场经济中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特别是当失信所带来的收益远远要大于由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时,更促使市场主体作出逆向选择,完全背离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生理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社会现象缺乏正确判断,容易将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做出与法律规范相背离的行为。

(三)高校学生政治法律素质意识不强。

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高校学生对国家和法律持有忠诚的态度,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行使法定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反复强调崇尚法律,服从法律对法治的作用:“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们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行法治。”然而在我国长期人治社会模式下,学生们对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不足,加上他们所获取的法治观念并不系统,在处理涉法问题时,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国家要制定良法,并公正执行。

高校学生培养法律素质的前提是要有他们为之信服的法律存在,所以国家首先要制定良法。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现在应该说国家在制定“良法”方面已迈出了一大步,但这仅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前题。再次有了法律后要严格执行,公正司法。司法公正将法的价值转变为现实,从而使法律最终成为对法律信仰的实践基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司法公正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高校学生对法律的信仰至关重要。

(二)学校要广泛传播法律知识。

1.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及选修课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可以保证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大学生受到很好的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包含了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但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远非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能涵盖。将其他学科中与素质教育相交叉的内容作为完善学生素质的有益补充,不能忽视专业课程及人文素质选修课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的除了专业课学习法律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学习我国的法律知识。

2.通过加强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不仅教好书,还要担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教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法制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模范的示范,才能将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判断、理性的主体对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及法律修养。

3.加强宣传,多做活动让大家参与进来。

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学习法律知道,学习知识只是存在理论上的,要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能让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在学校如何与法互动,这也是学校要考虑的事件。例如,建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定期宣传,设模拟法庭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法律知识,也可以增强对法律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培养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学生要自觉培养法律质素。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信念支配的,越是主体内心中深层的坚定的心理现象,对其行为的支配性就越强。所以学生要积极培养自身的法律信念。对学生法律信念的培育,除了学校可以通过外部的宣传、教育、引导、灌输来增强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外部行为内化为他们的强烈的法律信念,进而再支配其法律行为,使他们在严格的法律规则下支配自己的活动。同时,学生应理性参与有关活动。学生在学校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法律活动。总之,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活动的参与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念,提高其法律素质。

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个人的努力,国家要制定良法并公正的执行,学校要从课程、老师引导、课外活动吸引等外因上来加强,个人对自身法律素质加强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深入地参予到公民素质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教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7-69.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2. (编辑徐琛)

上一篇:高考政治高效复习应处理好的五对关系 下一篇:巧抓结合点 促进“三个课堂”有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