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加强学生人格培养

时间:2022-09-18 06:18:50

如何在语文教学加强学生人格培养

摘 要:对人格的阐述是目前教育界与心理学界对“人格”的界定比较一致的观点,简言之,人格就是个人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性格、能力、品德、观点、态度、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旦学生具备了完美的人格,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而这又是他们进取的内动力和创造的催生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35-01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还在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中为我们积累了很多人格培养方面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明显,孔子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论语・雍也》篇中“于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应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论语・宪问》篇中“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连干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在其教育中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他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达到把握人伦真饰而“止于至善”之境。“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侧重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大学》中“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唐代大儒韩愈在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传道”被放在了“受业”和“解惑”之前,可见韩愈对人格培养的重视程度。

1、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仍以知识为本位,重视双基,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的要求。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传统的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绝大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3、对文章的解读基本照搬“教参”的说法。如对《项链》的诠释就是揭露资产阶级的虚荣思想;对《守财奴》的分析就是讽刺主人公的贪财吝啬,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这种做法漠视接受主体的审美体验和接受个性。4、作文教学公式化和规范化,仍以传授所谓的作文技法为主。由于作文方式均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构成,因此有人将当代学生的作文称为“三股文”。这种“三股文”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三股”,同时在内容上也“三股”:开头要点题,结尾要表几句决心、喊几句口号、弄出点微言大义。学生作文都按这样一个模式去写,使目前中学生作文显得空洞矫情,内容雷同,毫无个性。5、考试过程中的标准化试题和标准化答案。标准化试题的标准答案要求做到十分准确,而语文课本身是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是根本不能用非此即被的最简单的理性判断方式来进行判断的,而标准答案的做法完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为了应试升学这一极端功利的目的,语文教育陷入了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之中,倾尽全力去挖掘文中所谓的微言大义,一味尊崇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无视语文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的主要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学生不惜让自己的父母亲一次次“离婚”、一次次“惨死”,让自己一次次成为“孤儿”的可悲现象。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沦为考试的奴隶,语文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也随之流失了。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语文教学亟须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新修订的大纲,新修订的教材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语文教育的曙光。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对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栏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迈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顶首要任务。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其实践主题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现为完满人格的培养和追求。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要培养出桔抑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新人。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反思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现状,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人格教育。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探讨 下一篇: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热情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