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9-18 05:07:47

初中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长此以往,学生只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本文主要论述初中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与对策。

关键词:初中学生;解题错误;原因;对策

大部分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在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此时我们并不应严格责备数学学生,我们应该更为认真的分析学生们出现的各种错误,以便有助于我们可以及时、正确地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缺陷,这样才能为学生们制定相应的补救方案;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们发生的数学错误,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吸收、掌握情况;对学生们来说,错误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尝试所学知识的一种结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们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对待问题。

1初中学生错误解答问题的对待态度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为降低学生们解题错误发生的概率,大部分老师对初中学生错误解答问题总是持严格批评、严格禁止的态度。在这种普遍现象的影响下,导致老师对知识形成过程给予的重视度过低,反而过于重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最终结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没有心理准备来面对解题错误,即使发现解题错误,也不会加以改正,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只接受正确的知识。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错误,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成功。在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解题错误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对以前上学时的一节数学课记忆深刻。

在当时上课期间,老师讲解a2-b2=(a+b)(a-b)这个数学公式后,要求学生们自己对x4-y4分解,我们就在很多时间内分解完成了。之后,数学老师就检查了一遍我们分解的结果,但是最后老师却说我们之中只有一个同学分解对了,我们听到这个结果后都感到非常诧异。我们到底哪做错了?我们得知正确答案是(x2+y2)(x+y)(x-y)以后,才发现我们忘记继续分解x2-y2。因此,我们深刻记住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即分解因式必须要分解到没有因式可以再进行分解为止。不难发现,巧妙运用学生的解题错误,有助于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对于解题错误,老师们的对待态度由严厉、惧怕转变为宽容、承受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数学学习是首先提出、修正各种假设,然后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认知水平的认知程度,最后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的一个转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题错误是一种尝试,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们的最终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它只能代表学生们在某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水平。另外,通过这种不断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们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2初中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

学生能够正确解题,这说明学生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并未遭受任何干扰。对于初中学生的解题错误,导致出现错误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干扰,即小学阶段的数学干扰、初中阶段的数学干扰。

2.1小学阶段的数学干扰

学生们在上初中初期时学习相关代数知识时,总会受到小学阶段数学的干扰,继而解题错误。例如,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解题的最终结果一般是一个实际确定的数。由于受到这种数学干扰,学生们在解答相关数学问题就会容易出现解题错误现象。比如有一道这样的数学题:教室第一排一共有m个座位,后面每排均比前一排多一个座位,则第2排一共有几个座位?设第x排一共有y个座位数,则y为多少?求m=20,x=19时,y的值。学生们在解答这个数学问题过程中,总是认为本题答案是一个确定的数,就会将求y的值和用x表示y混为一谈,继而整个解题思考过程受到干扰现象被暴露出来。

2.2初中阶段的数学干扰

随着学生初中知识的不断累积,解题时也会受到初中数学知识的干扰。例如,老师在讲解有理数减法这一节知识时,经常会着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此,4-6中6前面的数学符号“-”是减号,使学生们记忆深刻。而在之后学生学习代数和这一节内容时,老师有着重强调4-6应看成正4和负6之和,“-”又成了负号。因此,“-”是要看做负号还是减号,学生就会产生疑惑,导致学生在运算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

3降低初中学生解题错误发生概率的措施

3.1课前准备应有预见性

为降低初中学生解题错误发生概率,预防错误发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措施。老师在讲课之前,如果能够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均能预见,则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着重强调预见点,进而有效预防错误的发生。例如,方程x/0.7-(0.17-0.2x)/0.03=1,老师在对这个方程式进行讲解之前,应对本题应用等式和分式之间的性质,老师应预见到学生可能会对这两个性质产生混淆,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对等式性质和分数性质进行相关复习,有效避免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混淆现象。因此,预见错误,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初中学生解题错误发生的概率。

3.2课内讲解应有针对性

老师在上课期间进行讲解过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一些比较引起学生产生混淆的概念,老师应该提示学生可以选用对比的方法来加以区分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之处。针对各种数学规律,老师应该让学生弄清这些规律的来源,将这些规律相应的条件、结论均加以区分开来,对各种规律的用途、适用范围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3.3课后讲评应具有总结性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不断总结、讲评。经过讲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总结、复习,使学生进行修正、调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错误识别、改正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到知道更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要正确对待错误,认真分析错误,有效控制错误的发生,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其林.利用解题后的“再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数学通讯,2013.8

[2]段训明.增强反思意识,优化思维品质[j].数学通讯,2014.4

[3]陆文全.例析初中数学解题中误解题意类错误[J].新课程(教师),2013.6

上一篇:自媒体:创建传媒新秩序 下一篇:互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