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摆尾温度阈值的影响

时间:2022-09-18 05:06:52

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摆尾温度阈值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糖络宁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一般指标及摆尾温度阈值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60 mg/kg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络宁组、α-硫辛酸组,每组23只,另取15只大鼠为正常组。糖络宁组予糖络宁20 g/(kg・d)灌胃,α-硫辛酸组予α-硫辛酸20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处理12周。观察大鼠体质量(BM)、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摆尾温度阈值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各组糖尿病大鼠BM明显下降(P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络宁;糖毒性;摆尾温度阈值;大鼠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13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35-0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原因之一。由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至今尚无理想的防治药物。高血糖是DPN的始动环节和病理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325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4A03-3)

通讯作者:高彦彬,E-mail:

本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糖络宁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体质量(BM)、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摆尾温度阈值的影响,探讨糖络宁对DPN的防治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90只8周龄左右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230±20)g,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合格证号:SCXK(京)2002-0003。饲养室温度控制在20 ℃左右,湿度65%左右,12 h明暗交替照明。

1.2 药物与试剂

糖络宁浸膏由黄芪、生地黄、山萸肉、狗脊、丹参等组成,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制剂中心提供,1 mL浸膏含原药材2 g;α-硫辛酸购自美国Puritan's Pride公司,批号006006;STZ购自美国Sigma公司,批号040103;HbA1c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A056;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3 仪器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西门子);GD8-DCA200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德国拜耳);WL9-ONETOUCH Ultra 稳豪血糖仪(美国强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Lambdal P40型(美国PE公司);高速离心机5415R型(德国Eppendorf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与分组

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造模前随机选择15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禁食12 h后建模。将STZ溶入0.1 mmol/L枸橼酸钠缓冲液(pH 4.5)配制成0.45%的溶液,按60 mg/kg腹腔注射,72 h后测FPG≥16.7 mmol/L者为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共成模69只。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络宁组(中药组)、α-硫辛酸组(西药组),每组23只。

2.2 给药

中药组予糖络宁原药材20 g/(kg・d)灌胃,西药组予α-硫辛酸20 mg/(kg・d)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实验期间大鼠自由食饮,连续给药12周。给药剂量参照人和动物间体表面积折算比率表[1],治疗用中药按10倍人体剂量配制成糖络宁浸膏(含1 g原药材/mL);治疗用西药按10倍人体剂量,配成浓度为1 mg/mL的水溶液。

2.3 体质量、血糖测定

每4周检测1次大鼠BM及FPG情况。F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大鼠尾尖部取血,采用微型血糖仪测定,均为禁食8 h后FPG。

2.4 摆尾温度阈值测试

参照Hratzberger等[2]方法,将大鼠宽松地限制在笼内,露出其尾部,当恒温加热仪(每分钟加热2 ℃)至水温40 ℃时,将鼠尾浸入水中约2 cm,鼠尾因水温增高而摆动并露出水面时记录水温,此时水温即为摆尾温度阈值。

2.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

大鼠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静脉取血至死,留取血清, -70 ℃保存。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检测,按试剂盒说明操作。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连续给药后,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毛竖无光泽、蜷卧拱背等症状。西药组也有类似表现,但程度较模型组轻。中药组临床症状最轻。整个观察过程中,正常组无动物死亡,模型组死亡4只,中药组死亡1只,西药组死亡3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动物数量为正常组15只,模型组19只,中药组22只,西药组20只。

4.2 糖络宁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见表1)

4.3 糖络宁对大鼠血糖的影响(见表2)

4.4 糖络宁对大鼠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见表3)

4.5 糖络宁对大鼠摆尾温度阈值的影响(见表4)

5 讨论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已知有多种复杂的致病因素如代谢障碍性因素(包括多元醇通路激活、蛋白质非酶促糖基化、蛋白激酶C通路激活、肌醇代谢障碍、氨基己糖途径激活、脂质代谢紊乱、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等)、缺血缺氧性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损伤、遗传基因多态性,以及自身免疫损伤等因素参与DPN的发生发展。在DP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高血糖是主要触发机制和发病基础[3]。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大鼠血糖升高的第1个月,显示出感觉及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的减慢与诱发痛觉表现(痛觉过敏和异常痛觉)有所进展;在以后的更长时间(糖尿病的6~12个月),轴突病变、脱髓鞘病变及神经变性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均有发现[4-5]。高血糖可引起DPN细胞损伤,其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4条途径,即N-乙酰葡萄糖胺途径、蛋白激酶途径、多元醇途径及糖基化产物,在这4条高血糖损伤通路途径中,多个途径最终环节主要集中在活性氧簇(ROS)上,即以氧化应激为主要作用环节。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各组糖尿病大鼠的FPG、HbA1c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升高(P

自发遗传性动物模型和诱发性动物模型为典型的2种糖尿病动物模型。诱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人工诱发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具有耗时短、建模方法简便、成模率高、重复性好的特点;而自发性动物模型存在价格昂贵、饲养困难、成模率低等缺点,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实验过程中多采用大鼠和小鼠制作诱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其中以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为最常用。STZ的优点是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且对组织毒性小,但一般不会出现自发性缓解[7];STZ的缺点是剂量过大,则对胰岛细胞破坏程度较严重,易导致动物血糖过高和死亡。本实验采用传统的大剂量一次性注射STZ诱导速发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造成β细胞大量损伤,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引起糖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本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腹腔注射大剂量STZ(60 mg/kg)能够快速诱导出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率为92%,提示该建模方法比较可靠。

参考文献:

[1]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68.

[2] Hratzberger P, Walter DH, Rittig K, et al. Reversal of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by VEGF gene tranfer[J]. J Clin Invest,2001,107(9):1083-1092.

[3] Skyler JS. Effect of glycemic control on diabetes complications and on the prevention of diabetes[J]. Clinical Diabetes, 2004,22:162-166.

[4] Brussee V, Cunningham FA, Zochodne DW. Direct insulin signaling of neurons reverses diabetic neuropathy[J]. Diabetes,2004,53:1824-1830.

[5] Schmeichel AM, Schmelzer JD. Oxidative injury and apoptosis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in chronic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J]. Diabetes,2003,52:165-171.

[6] Apfel SC.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the therapy of diabetic[J]. Am J Med,1999,107(2B):S34-S42.

[7] 徐建华,孙中华,颜燕,等.应用于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12(6):668-669.

(收稿日期:2012-12-17,编辑:华强)

上一篇: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生存质量及中医证... 下一篇:穿心莲质量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