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时间:2022-09-18 04:16:29

地方本科院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根据教师授课质量问卷调查情况,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對采集的样本进行研究,找到影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改进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SEEQ问卷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37-03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很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1 研究對象

本次调查实施时间是2012年4月中旬,调查范围涉及怀化学院2010年级非计算机各专业学生,调查内容是對本校担任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16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硕士13位、本科3位,副高4位、讲师10位、助教2位,青年教师9位、中年教师5位、老年教师2位。青年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中年教师年龄在36周岁以上50岁以下,老年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均为在职教师。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电子问卷形式,由教师组织在相對统一的时间内发放并回收。

调查用选择题形式的质量评估表,参与调查的样本人群数量约为1212人,有效问卷1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7%。从样本人群涉及的学科分布来看,分散度较大,政法系11.1%、经济学系8.99%、教育系8.41%、人文教育系12.3%、体育系4.04%、中国语言文学系2.64%、外国语言文学系10.56%、数学与应用数序系1.15%、物理与信息工程系1.15%、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4.6%、生命科学系7.26%、音乐系8.99%、艺术设计系5.94%、工商管理系2.64%。总体来说,样本的整体分布较合理,随机抽取的样本涵盖各个学科,有助于提升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

2 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

本研究在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的基础上,结合怀化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對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改和编制。问卷主要内容包含34个项目,前2项为基本信息。后32项分为9个方面:问卷的3~5题调查学习价值、问卷的6~10题调查教学热情、问卷的11~14题调查教学组织、问卷的15~18题调查师生互动、问卷的19~21题调查师生关系、问卷的22~25题调查教学广度、问卷的26~28题调查考核与评价、问卷的29~30题调查作业与阅读材料、问卷的31~34题调查功课量与难度。32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计分,分别为“很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同意”为2分、“很不同意”为1分。

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问卷信度分析

问卷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才能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科学性。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其公式为:

其中,n为问卷包含题项的总数,S2i为答卷者在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S2x为答卷者测试题项总得分的方差。

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试的可信程度越大。通常说,问卷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具有使用价值。信度系数在0.85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良好。

另外,折半信度法常用于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在不可能进行重复调查的情况下,将全部题项按奇偶或前后分为两部分,计算二者各自的信度及相关系数,相关性高则认为信度好。

利用SPSS13.0系统中Reliability Analysis模块检验问卷总的信度系数,得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split-half reliability分半信度为0.882,表明此问卷可靠性较高。

3.2教学效果评价因素检验结果与分析

3.2.116位教师在各项目上的得分情况及差异分析

對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项目的标准差都比较小,表明学生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时意见比较一致。

排在前5项的问卷题目为:教学热情3即教师按时上下课,很少调课、停课或缺课;教学热情1即老师對教学很热诚;教学热情5即老师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师生关系3即能够欢迎学生课堂内外向老师求助或咨询;师生关系2即老师能够友好地對待学生。表明我系特别重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授课老师师德观念较强,對教学工作不敷衍,教学态度好,授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

排在后5项的问卷题目为:学习价值2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提高了该课程的兴趣;功课量3即教师教课的教学进度掌握是否合理;学习价值3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我学会利用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功课量2即老师每次教授的功课量是否合理;功课量4即老师要求的每周课外的功课时间是否合理。上述结果表明,我校授课教师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教学呆板,教学内容不够开阔,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年龄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的老师并无显著差异。

3.2.3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职称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除师生互动均值、功课量均值外其他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指标在不同职称的老师上得分不全相同,运用Lsd對不同职称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可知:学习价值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42,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4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热情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7,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组织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3,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8,有统计学差异;师生关系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8,有统计学差异;教学广度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6,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21,有统计学差异;考核与评价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29,有统计学差异。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称教师评价显著差异主要在助教与讲师之间、讲师和副高之间,助教和副高之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對所获得的数据分别进行不同职称的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从评价总分来看讲师高于助教和副高。说明讲师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助教限于教学经验欠缺和知识广度局限,获得的教学评价得分较低。副高可能由于年龄、看问题的观点、精力侧重科研、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评价得分也较低。

3.2.4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学历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知,教学热情均值不满足方差齐,t=-2.962,p=.011,p

教学组织均值t=--2.254,p=.041,p

其他得分p值均大于0.05,可以得出不同学历的老师其他指标,如学习价值均值、考核与评价均值等没有统计学差异。

3.2.5不同专业学生對教师的评价的差异分析

将专业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6所示。

上表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专业的授课老师的各指标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4 效果

怀化学院担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获得学生认可度较高,教师依法治教,敬业爱岗,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陈旧,授课技巧单一,讲解内容枯燥的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對教师的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對中级职称的教师评价相對较高。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怀化学院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级职称教师已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主力。因此,进一步加强中级职称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能力,是怀化学院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背景变量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對于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学生對不同年龄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上,专业和年龄并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数据可知,学历高的教师各项得分较高。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累,会随着技术更新很快被淘汰,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提高业务水平,不断进修学习和参加科学研究。

5 结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突破口。怀化学院师资数量、水平和整体结构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师资力量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今后需进一步加强重视中级职称青年教师的稳定和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完整的学术队伍。

需要学校和系部能高度重视中级职称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需要学校的政策倾斜。保证师资培养经费的投入,多渠道多视角地实施教师培养规划,制订多层面的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在注重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需要学校和系部创造条件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

上一篇:基于产学结合的商务智能精品课程建设 下一篇:“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