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时间:2022-09-18 03:17:12

在数学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学习激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1-01

巧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学生处在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那么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的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有一只饥饿的狗,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块骨头。狗会怎么做,是直接冲过去,还是绕弯过去咬骨头?”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直接冲过去咬骨头。”“原因是什么?”“速度最快!”我接着补充道:“两点之间距离,线段最短,连狗都会了,你会了吗?”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接着热烈地鼓起掌来。不到5分钟的时间,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利用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时,笔者先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拼接图形和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证明定理,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也是抽象的,导致上数学课时,有些学生精神不够集中,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学生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把不同的单项式写在卡片上,并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卡片,找到同类的单项式的同学即为找到了朋友。巧设这样的情境问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愉快地接受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童谣歌曲创设问题情境

童谣,富有动感,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很多小学的教师可能会经常利用诵读儿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模仿能力。其实,初中数学教学也可以利用童谣设计问题情境,以歌促学,寓教于乐。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乘方》教学中,笔者用童谣《数青蛙》来展开教学: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N2只青蛙,N2张嘴,2N2只眼睛,4N2条腿……

利用这首民谣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良好。

五、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用故事的趣味性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数学的方法和思路。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名人佚事、历史故事、数学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抖擞,主动参与学习。巧设趣味故事是为了提出问题,最终还要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课时要求来安排,对故事情节要进行精选和加工,故事语言要尽量精练、简洁、明了、生动,突出体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总之,巧设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新、奇、趣。内容要以旧拓新,形式要灵活多样,选材要开放多元,充满时代气息,要设法抓住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求知欲,努力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当然,巧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并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动感与鲜活的数学课堂中,点燃学习激情,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美熊奶奶的栀子花别墅 下一篇:浅谈运用“what―if―not”策略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