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09-18 11:23:45

高职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 介绍慕课的概念及发展现状,分析慕课的特点,阐述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慕课平台建设、开展慕课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提出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慕课教育,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

关键词 慕课;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51-02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国内称之为慕课。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即MOOC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也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2年被美国时代杂志(TIME)称作“MOOC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宣布加入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的“MOOC”平台。因此,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2014年6月,高职院校慕课“试水”,上海部分高职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码艺术学院和超星集团合作推出的摄影慕课进入课堂试点阶段[1]。

1 慕课的特点

课程章节碎片化 碎片化是慕课教学的显著特点,所谓碎片化是将课程体系解构并重构,细化成若干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碎片化后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每个视频时间长度10~15分钟。微视频有利于学生利用闲散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符合现今学生习惯短时集中学习的客观规律。传统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中的视频时长多是40~60分钟,单元设计或项目内容一般以一节课为基准。慕课中每个微视频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单元,并非把传统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截断分割。视频中间或设置问题需要回答,回答正确方可继续观看,这种类似解密游戏的设置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打造社交化学习新途径 所谓社交化学习是将社交媒体平台引入教学中,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比较典型的是微博教育。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强大的交互能力,是实现社交化学习的基础。慕课平台也具有交互性,同时提供大量的包括图片、文档、课件及微视频在内的素材资源供学生使用,这是微博教育所不具备的。慕课教学本身也强调实时性,即在线互动。这种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动性是学习社交化的重要体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进行答疑互助。慕课平台亦可实现线上作业互批、相互评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构建基于慕课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慕课教育的重要特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或者操作实现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源于美国,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现今流行的创新教育模式。其本质是教师创建课程视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讲解,课堂上主要用于答疑解惑或交流讨论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大数据技术助力慕课教学 大数据(Big Data)是慕课平台构建的根基,其强大的数据留存和数据挖掘能力强有力地促进了慕课教学的发展。慕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在课程各模块中的各种学习行为自动记录,所有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将会汇集成学数据。教师能够随时调用这些学数据,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及推荐学习资源,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服务[3]。

创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 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慕课教学模式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也具有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慕课教学评价体系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将学生也纳入评价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三位一体。通过学生互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慕课教学一改传统教学评价中“期末考试+作业+出勤率”的考核方式,依托慕课教学平台大数据处理能力,创新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包括视频内嵌测试、在线测试、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期中期末测试等。其中学生线上学习时间、课程学习进度、问题测试也占有一定的权重。

2 慕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慕课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刚刚起步,慕课的出现必将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区别对待,不可照搬本科院校的慕课教育。

高职院校的职能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来开发建设。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高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都较差。因此,高职院校的慕课建设既要体现慕课的基本特征,也要满足高职教育基本职能的需要,并适应高职院校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抓住新机遇,大力发展慕课教育 慕课风潮正席卷全球,高职院校应抓住这次机遇,改革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慕课教育。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进慕课教育的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高校利用慕课提升教育水平、推动教育改革等做了规定,并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多种学分认定。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从战略高度发展慕课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慕课建设。

1)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国家层面慕课平台建设,以此汲取慕课建设经验,提高学校慕课建设水平,亦可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2)高职院校应构建校本慕课平台,开展慕课教育。慕课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但是不同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情况及学生特点各具不同,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应本校情况的校本慕课平台。

3)以慕课建设为契机,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将慕课式教学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行动中[4]。

4)建立高职教育园区慕课联盟,实现学分相互认定,实现资源共享。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园区或大学城的建设,笔者认为园区或大学城内高职院校联合进行慕课平台的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此举有助于高职院校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从空间角度讲,更易于实现学分互认。

高职院校开展慕课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慕课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受到高职院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高职院校在构建本校的慕课平台时,依然沿用本科院校慕课建设的构架,未考虑到高职院校的职能及特点。本科院校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而高职院校应注重技能的传授,所以在高职慕课建设中,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必要将部分真实的技术操作环节也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10~15分钟的微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教学环节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连结起来,深化学习。

2)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任课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有效完成,或不愿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影响慕课的教学效果。这将会是实施慕课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使慕课教学顺利实施,学校或者任课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部分专业课还需要任课教师现场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因此,部分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仅通过慕课的线上教学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实验实训室仍然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重要场所,慕课平台不可能取代它,不能唯慕课化,需要区别对待。

4)慕课平台的建设、课程录像、视频的后期制作、网站的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的支持。部分高职院校师资相对短缺,教育经费紧张,导致慕课建设的质量无法保证。高职院校慕课建设可以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建议将校企合作的领域拓展到慕课建设中。高职院校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质,使其具备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的能力,逐步加强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5]。

3 结束语

慕课时代已经到来,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并直面挑战,大力发展慕课教育。高职院校要根据其职能及学生特点构建慕课平台,开展慕课教育,不能完全沿用本科高校的慕课构架。培养学生的技能是高职院校重要职责,这些都离不开现场的实际操作练习,仅仅通过线上教育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高职院校的慕课教育要有选择性,唯慕课化也是不可取的。只要高职院校根据其自身特点发展慕课教育,必将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鹃.MOOC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影响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4(12):48-51.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3]桑新民,谢阳斌,杨满福.“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15.

[4]钟慈方.MOOC时代的高职课程建设[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8-60.

[5]高淼.MOOC下的高职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3(6):70-72.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五要” 下一篇:产业融合必然塑造新的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