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11:07:25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引发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以中学文言虚词“之”的教学为例,探讨初中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思考现代教师的职责和作用。

【关键词】之;教师;语文教学;文言虚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不论是应试,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能力,学好文言文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做的。那么为什么学生对文言文如此畏惧,老师也觉得文言文难教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言文中存在虚词:之、以、而、乎、于、为、其、则。虚词的意义本来就不好把握,并且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虚词还具有不同的词性,相同的词性在不同的位置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同千年古木一样盘根错节,让学生学起来头疼,教师教起来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点心得体会,在此愿与所有的语文学习者共同分享。虚词的特点是杂而乱,所以我将其中一些虚词的用法编成歌谣的形式,既方便学生学习也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效良好。现举一例具体说明:

“之”字歌

之字词性分四种,助词介词和代动。

助要标独的补声,动词译为去到往。

代词指事也指人,介词以字表限定。

下面对这首歌谣进行解析:

1.“助要标独的补声”,这一句说出了“之”的助词用法,①“标”:“之”作为结构助词,指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即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现代汉语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居高庙堂”,现代汉语译为:居住在高高的庙堂上。②“独”:“之”仍为结构助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之”放在主语“狼”和谓语“并驱”之间,取消了这个短句的独立性,从而充当整个句子的主语,现代汉语译为: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齐跟随在屠户后面。③“的”: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曾子之妻之市。”(《曾子杀猪》)中的第一个“之”,现代汉语译为:曾子的妻子去集市。④“补声”:补充音节的作用。音节助词,用在名词、形容词、时间词之后,有的已虚幻,不译。如:“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中的“之”就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

2.“动词译为去到往。”“之”字作为动词译为“去、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译为现代汉语:停止耕作到田垄上。

3.“代词指事也指人”。“之”作为代词有时代指上文提到的人,有时代指上文说的事。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此处的“之”代指前文提到的徐公。“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此处的“之”代指前文描写桃花源的景象。

4.“介词以字表限定。”“之”作为介词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如:“一室之内”“四海之内”,中的“之”皆为这个用法。

通过以上六句歌谣将“之”的用法进行总结,学习者通过背歌谣的方式,再加之以同步配套习题,就可以掌握“之”的用法。如此教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难题就也可以效仿编歌谣或其他形式,使零碎的知识成体系,便于记忆和掌握。

通过以上文言虚词教学的实践让我思考什么是现代教师的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以往的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占有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和老师占有的知识量基本相同,在这样的境遇中教师的内涵要重新定义。首先,现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在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又增加了总结知识,发现知识的内部关系,形成系统性。也就是说,虽然学生占有知识和信息与教师是同等的,但作为教师,我能够在占有这些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发现各个知识与知识间,各种信息与信息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系统,还能够把多种知识形成今天的学生所需要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是今天合格的教师。其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整合知识,激发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总结知识使其系统化,也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结构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有新的理念、适应时展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磊.文言虚词的研究和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5(1).

[2]黄卡.怎样学好文言虚词[J].文学教育(下),2008(4).

[3]曹国宾.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文中用法[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8(Z2) 等.

上一篇:初中生口头作文训练浅谈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书面作业再认识及几点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