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职场“空中飞人”

时间:2022-09-18 11:04:56

关注职场“空中飞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看上去潇洒的差旅生活,却经常是职场人士最不愿面对的工作之一,但在公司市场开拓、业务往来的需求下,几地奔波又在所难免,很多职场人士都不得不成为“空中飞人”。近日,国内领先的网络招聘企业中华英才网(),面向京津沪、珠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东北、西部、中部等地区总计2000名职场人士,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人在旅途――职场‘差旅’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探寻职场一族对于职场“差旅”的真实想法,揭示商务差旅频率与公司福利的重要性,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

频率高、时长短,短期出差广泛存在

一般而言,出差频率与工作性质、业务需求紧密相关。根据中华英才网调查,在所有需要出差的受访者中,每月出差数次的占调查总数的31.73%,一月出差一次的,占调查总数的21.15%,两者合计占到52%以上。半年出差一次和一季度出差一次的,分别占33.65%和13.46%。

进一步分析出差期限可以发现:每次出差平均时间在3天左右的,占所有受访者的49.04%,一周左右的占所有受访者的26.92%,仅这两项占据了所有受访者75%以上。每次超过一月和每次超过15天的,分别占受访者的10.57%和13.46%。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认为,短期出差现象已经广泛存在于企业之中。在面对长时间异地工作的需求时,企业通常采取外派员工设立办事处,或异地招聘建立分公司等方式解决;面对临时业务需求时,要求相关员工出差,是最常用的解决方式,如参会、布展、短期技术支持等。人力资源从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出差频率、相关福利比例以及差旅时长等,已经成为大部分职场人士选择工作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并影响着未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面对差旅,三成员工感觉疲惫

差旅生活往往要求员工忍受旅途劳顿,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担负更大的工作职责。调查显示,在差旅过程中,有33.6%的职场人士对差旅生活感到疲惫,位居榜首;仍有25.95%的被调查者,因为经济补偿而争取出差,占据第二位;无所谓和尽量避免出差者,均为20.19%,并列第三位。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受访者面对差旅工作深感疲惫,也有相应的部分受访者会因为经济补助而争取出差。这一方面显示了职场人士几地奔波,企业应注意差旅疲劳给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的调节;而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经济补偿在协调出差要求中的杠杆作用。”

职场人士在回答“家人如何看待差旅”问题时较乐观:57.69%的受访者,认为出差是工作需求,家人可以理解;17.31%的受访者认为家人比较支持出差。两者合计占到受访者比例的75%,可见职场人士选择是否出差时,家人态度并不是首要决定因素.

差旅补助偏少,七成员工认为不合理

长时间的旅途劳顿,又有多少员工得到合理的补助?根据中华英才网调查,在很多员工看来,差旅补助不合理的现象广泛存在:约71.1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差旅补助额度偏低;对目前企业差旅补助感到满意的员工,仅占受访者的8.65%。

针对差旅补助金额分布的调查显示:每天补助少于100元的占总受访者的50%;100元到300元之间的占30.77%;300元到500元之间的占15.38%;500元以上仅占4.81%。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不会介意高强度差旅”时,“对个人发展有益”这一理由高居榜首,占到受访者人数的49.04%;“令人满意的经济补偿”次之,总受访人数的40.38%;“家人支持”和“职业需要”,仅占2.88%和5.76%;约有1.92%的受访者认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接受高强度差旅。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认为,本次调查一方面证明确有大量员工,由于种种原因,享受不到满意的差旅补偿。根据即将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的精神,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入职后的差旅状况,如可能的出差频率、时长、差旅补助及补偿条款等。希望在法律的指引下,企业在员工差旅管理方面进一步规范化。

另一方面,企业及人力资源人员应当看到,仍有相当一部分员工为了自身发展愿意不计较经济补偿进行高强度公务出差,同时经济补偿也是调动差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两者相结合,将对员工差旅安排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随着企业业务区域发展、外部交流合作的加快,出差已经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职责,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成为“空中飞人”,奔波于各地之间。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平衡差旅与生活的关系、调节差旅疲惫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差旅补偿已成为调动差旅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经济补偿之外,企业还可考虑通过假期补偿、增加晋升机会、改善团队文化等形式,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劳动合同法》的引导下,加强差旅制度建设,制定公平、透明的差旅制度,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三大秘籍拒绝做职场“粽子” 下一篇:我的第一份工作遭遇职场潜规则